于漫
公元前919年,燕国赫赫有名的大贵族矩伯,拿出自家在北京房山的一千三百多亩地,向一个叫裘卫的周王室专职管家,换取了两件玉器和一条披肩、一条围裙。这是迄今有记载的最早的北京房地产交易。至此,一个叫房地产的江湖诞生了,“屠戮”天下英豪,引无数房奴竞折腰。
在先秦社会,城市分为“城”和“郭”两块,贵族都住在城内,平民百姓住在城外郭内,在城市里打拼的年轻“北漂”,只要成为贵族的门客,就能住上好房子。
到秦汉时期,房产交易逐渐增多,不过那个时候的房子相对便宜,一个基层小公务员工作两三年,在大城市里买一套小户型大概不成问题。
三国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战乱,安居乐业对于世家大族来说都很困难。随着大唐的到来,房价就涨得有点离谱了。
韩愈为官三十余年,官居京兆尹(首都市长),还当过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副部长。然而,就是这样的部级高官,也直到老了才凑够钱买了一套小户型,要地段没地段、要面积没面积,但他还是开心坏了。
到了两宋时期,首都开封和临安的人口密度超过了今天北京、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整个城区除了道路和水面,剩下的就是房子,可供开发的空地寥寥无几,实在是寸土寸金。宋徽宗时,开封的一栋普通住宅就要卖9400贯,豪宅价格更是狂涨至数十万贯,换算成人民币,少说也得5000万元以上。房价太高,搞得连高级干部都买不起。而苏轼则是直到50岁那年,才借钱买了首套房。
为了抑制过快增长的房价,大宋朝廷果断决定:限购,限制京官在京城购买二套房。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詔令,规定现任京官除所居外,不得于京师购置产业,这样可以平衡住房市场上的供需矛盾,让老百姓有房可买。
由于大城市房屋自住率不高、租房族人口庞大,朝廷将房市调控的重点放在房屋租赁价格上,设立“店宅务”,专营官地与公屋的租赁,这就是当时的“廉租房”。公屋的租金一般低于市场价,普通老百姓也负担得起。
到明清时期,政府的限购政策进一步扩大化,朝廷禁止所有官员在工作所在地买房,如果有人敢在工作所在地买房,让朝廷得知,扒裤子打五十大板,开除公职,房子没收。这样也是为了严防官员腐败,毕竟官员收贿方式花样繁多,唯独无偿或者低价受赠不动产最难查清。
为了让更多老百姓住得起房,明清政府还搞过保障房和经济适用房。
出身穷苦的朱元璋一当上皇帝,就把穷人的住房保障问题提上了日程,他让南京的官员在龙江找了一块闲置土地,盖了260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圣旨颁布后,南京的官员很快执行了,试点成功。朱元璋龙颜大悦,认为可以在全国复制“南京模式”了,想把这种保障房模式向全国推广。不过理想很鱼肉,现实很鱼刺,朱元璋“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很快就破灭了。
经济适用房也是解决住房问题的利器,清军入关后,曾规定只要是旗人,即有资格向国家申请免费住房。不过后来,由于财政实在负担不起,乾隆规定,旗人可以以优惠价格来购买公房,市价500两银子的房子,旗人花50两就能买下来,听起来很便宜是不是?问题是:你有满族户口吗?真是愁煞古人。
(摘自团结网2018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