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风险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2018-08-23 03:24
银行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网贷金融银行

编者按:近来,在严监管环境下,网贷平台的风险增加,出现了不少倒闭或跑路事件,引起了业界与社会的普遍关注。网贷风险的暴露是全国金融风险暴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不少银行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推进数字化转型和直销银行发展,加强与互联网巨头合作。网络贷款风险暴露将对银行业带来什么?这值得我们深思。为此,2018年7月22日,本刊举办的银行家月度论坛于聚焦此话题,与会嘉宾就网贷风险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发表了真知灼见。现将精彩发言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主持人致辞

欧明刚:吹尽狂沙始到金

近来,网贷行业出现了不少风险事件,一些网贷平臺发生了跑路事件,引起了社会不稳定,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将其社会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有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广泛思考。我们今天的讨论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如何看待网贷及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兴起和最近的风险。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那时互联网金融非常火爆,互联网金融要颠覆传统金融之说甚嚣尘上,如果哪场金融研讨会不涉及互联网金融,就显得档次不够,就像如今的金融科技话题一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了大数据,通过技术手段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其背后也有中国金融监管分离的现实因素。经历了野蛮生长之后,规范发展成为这一行业的主基调。201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前后,大家都在谈论一个概念,即“灰犀牛”。其实,我们面临的金融风险,包括互联网金融P2P平台风险在内,更多的是“灰犀牛”。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正是一个行业迈入规范发展时必然要经历的洗牌阶段。经历大浪淘沙,最后留下那些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打着互联网金融招牌进行非法集资的企业,对目前运行规范的网贷平台是一个真正的利好。网贷平台倒闭或跑路事件的发生是多方因素所致,既有平台自身的问题,也有投资者的问题和监管套利的问题,更有社会基础的问题。我们对它的研究、认识还远远不够,对网贷平台性质的理解有待深化。我们的监管是分行业模式,是管机构而非管行为,也就容易出现监管真空,造成监管套利。从投资者来看,产品收益率明显过高,投资者通过网贷平台借出资金时,难道一点风险意识都没有吗?种种现象背后离不开投机文化的作用,投资者一方面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另一方面坚信网贷平台会刚兑,即便不进行刚兑,政府也会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进行赔偿。刚兑文化强化了投机动机,因此不打破刚兑,良好的金融秩序就难以建立。

二是如何看待网贷风险对银行业的影响。近年来,在网贷及其他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银行一方面纷纷建立自己的直销平台,另一方面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相关合作。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有些涉及贷款,有些可能还涉及存款等多个方面。那么网贷平台倒闭或跑路事件的发生对银行有多大的影响呢?可能各家银行的情况不一样。我觉得挑战与机遇并存。所谓挑战就是金融风险的传染,网贷风险究竟有多大、风险传染的途径是什么、传染性有多强等问题须进一步厘清。从机遇来说,网贷风险将使部分客户回流银行体系。但是,银行绝不能掉以轻心,应当坚持原有的数字化转型方向,推进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的转变。网贷等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科技带来的理念、技术与模式等积极因素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不能因为网贷出现风险就否定其积极作用以及对银行体系的持续挑战。银行应当坚定地走数字化、普惠化转型之路。

大浪淘沙,对于所有的参与者,包括投资者和监管部门,都应该起着很好的警示作用,让我们去重新反思我们的交易模式、风险控制和监管体系。可喜的是,目前监管体系正在完善,监管手段日益丰富,监管效率逐步提升。从银行角度来讲,银行业应去思考如何借助金融科技,服务那些原有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的长尾客户。银行和包括P2P在内的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应寻求共赢,真正做到优势互补,重塑行业的良好形象。吹尽狂沙始到金,风雨过后见彩虹!

(欧明刚系《银行家》杂志社副主编、外交学院国际金融系主任)

杨涛:从网贷到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是根本

金融业正在告别互联网金融时代,走向金融科技新时代。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需要考虑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网贷”之所以爆雷,我认为既有行业自身的问题,也有宏观层面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去杠杆的相关政策不断延续,无论从流动性层面,还是从资金端层面,都会对P2P网贷平台带来冲击。这时会影响到整个金融业而不仅仅是P2P网贷平台。同时,大家也看到,近两年居民储蓄增长乏力。从资产端来看,整体经济面临经济周期下行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还是P2P平台,无论从企业角度还是消费者角度来看,资产端遭遇挑战是必然的。过去两年,消费金融快速发展、加杠杆,显然一方面是政策导向,另一方面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非常乏力。在这种情况下,消费金融的增长背后可能存在泡沫的成分。因此来自资产端的压力,使得网贷平台有可能遭遇资金层面的问题。

从行业层面看,整个行业定位不清晰。就全球来看,类似的P2P网贷平台在每个国家面临的性质、定位和监管环境是截然不同的。有的按照银行的法律法规来监管,有的按照类银行的金融机构来监管。我们合适进行对标的是美国模式,只有美国模式才是典型的信息中介模式。我把美国模式定义为直接的信息中介,是类证券业组织。从模式来看,它不是P2P的间接的信息中介,而是一个结构化产品的设计,这一点在招股说明书里也有清晰的体现。美国的证券类信息中介的监管环境非常严厉,准入门槛比较高,且对这些平台的信息披露要求非常严格,因此美国模式较为成功。而我国P2P网贷平台的定位存在问题,一方面想做信息中介,另一方面对标的东西与生长模式又是不匹配的。正是因为这种定位错位,造成了监管上的困难,导致监管规则难以对号入座。可以看到,第一批爆雷的很多产品都是高收益理财产品,之后低收益产品也开始陆续爆雷。无论消费者自身、行业还是监管,都需要进行反思: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未来如何加以避免?

整个行业都在讲新金融,本身追求的是规模经济。无论是互联网支付领域还是P2P网贷领域,如此庞大的数量依靠的不是自己的技术优势,而是其他一些条件而存续,这本身就不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所以出现兼并、退出也是正常的。我个人认为,几千家P2P平台理论上会有几百家生存,整个行业可能不断进行整合。最早,这个行业驱除的是坏币,这不是单纯地依靠监管就能够解决的,还需要与司法相结合;然后驱除的是劣币,驱除那些文化、风险做得不好的企业;再后来是庸币,那些难以适应高风险领域挑战的企业;最后才剩下良币。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有三个主题词:一是小额。从全球来看,P2P平台承担的就是对传统金融的补充地位。二是合规。规则本身也在不断完善。三是技术。能否真正从过去互联网金融很多组织所追求的制度套利为主,转向为技术驱动,是一个重大挑战。很多机构都强调金融科技,但真正对自身业务具有新技术改造能力的不多,有技术输出能力的更不多,这也是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无论居民还是企业,需求都在快速变化,我们要把握大趋势。金融科技的变化最后进入到需求中,场景千变万化,衡量标准当前有两个:一是服务实体,这是安身立命之本;二是弥补现有金融服务中的短板。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已告一段落。“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本身就有局限性,互联网只能涵盖金融的一部分特征。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明确互联网金融的边界,另一方面重点讨论底层技术本身,还需要关注监管的约束及动态变化,以及需求场景可能蕴含的这些变化的前景。把握好这几点,未来金融科技的变革和创新才能够逐渐走上健康的轨道。

(杨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 中国金融科技50人論坛首席经济学家)

殷红:应进一步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行业近期出现的问题,其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行业自身所固有的风险;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使得风险容易在最薄弱的环节出现。P2P本身就是高风险、高收益行业。与大中型企业不同,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因抗风险能力较弱,信用状况较弱,金融机构很难评估其信用风险。随着P2P网贷平台的兴起,互联网、大数据、金融科技等新技术手段在风险识别和管理上的应用,一定程度提升了对这一市场的金融服务能力。由于这个市场的风险比较高,需要网贷公司具备较高的风险识别、防控和管理能力。而实际上较多的P2P平台公司目前还不具备这个能力,也没有建立较为有效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较弱,也不具备风险缓释和处置能力。如果此时市场面临下行压力,风险就会首先从这个薄弱环节爆发。当然,P2P爆雷原因还有欺诈、乱集资等问题,有资格审查不严和监管不足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规范。

P2P出现的债务风险是否会蔓延,进而引发系统性债务风险,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目前经济增长对投资和房地产的依赖性较强,新经济尚未形成增长的支撑,加上产业的全球转移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企业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整个制造业的盈利本来就很薄,而小微企业属于产业链末端,利润就更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关门停业,因此容易反应在P2P债务违约上。所以针对P2P爆雷,不仅要关注P2P行业本身,还要进一步关注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近日,金融监管部门的资管新规细则及人民银行MLF中期借贷工具,对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将起积极作用,但经济结构性调整仍需较长时间。

另外,我想谈一下P2P爆雷对银行业的影响。首先,从直接影响来说,P2P爆雷所涉及到的个人、企业、网贷平台的偿还能力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他们有银行融资,则会影响银行贷款本息的正常收回。同时,通过影响供应链上下游的个人和企业,也会对银行产生影响。除了负面影响之外,也存在正面影响。短期来看,部分追求高收益的资金出于安全考虑会回流到银行;长期来看,随着监管加强及行业的整治和规范,有利于净化P2P市场,促进其良性发展。其次,小微金融市场始终是商业银行非常重视的领域,尤其是近年来,银行加大力度致力于技术、产品、模式创新,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持续提升对这部分长尾客户的服务能力,提升客户体验。最后,对于银行寻找合作伙伴也是有好处的。近年来,商业银行积极拥抱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对于那些拥有技术、系统、数据等优势的网贷平台,如果出现债务困难,对银行业来说也不乏是一个收购整合的机会。所以,对于银行的影响,我觉得机遇和挑战并存。

最后,我想谈谈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建议。个人认为,金融科技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银行也会坚定不移地拥抱科技并重塑金融生态,P2P行业经过大浪淘沙后希望留下的都是“金子”。关于如何规范发展P2P的建议,除了把好准入关、加强监管、建立风险处置机制等之外,有两点建议:一是需要持续推进我国信用基础建设,坚决打击欺诈和恶意逃废债。记得1995年我刚到银行工作的时候,我们在研究银行的发展趋势时就说到“脱媒”,意思是将来大企业将不到银行来贷款了,而是主要依托直接融资。但直到今天,在整个社会融资总额中来自银行的融资占比依然高达80%以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直接融资市场的信用基础不够坚强,股市中仍不乏圈钱走人的案例。目前,P2P平台出现的爆雷,也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有关。二是P2P平台作为信息中介的定位比较理想化,其实,借款人和投资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在金额、期限、价格、风险偏好等方面是很难一一对应的,势必需要网贷平台依据技术、模型和流程对投资人和借款人进行评估,对资金和收益进行管理,实际上提供的是金融服务,就应该按金融去监管。

(殷红系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罗勇: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转型方向是构建开放式金融云平台

我想站在金融从业者的角度谈几个观点。当谈到互联网经济时,商业银行在想什么?首先是金融的本质。只要是做金融都要回归到中介这个本质,而互联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金融的中介功能更好地发挥,我觉得这是一个前提。其次是银行如何探索金融科技在未来的发展。金融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只能说是金融的信息化,不叫金融科技。真正的金融科技,是围绕整个金融服务进行切片,积累了一些客户资源后,再做延展和社会化。

当前和今后,商业银行要切实实现金融科技转型,需要朝着开放银行方向发展。通过构建开放式金融云平台提供开放智慧的金融服务,如同苹果提供了APP商店、应用开发者与用户的良性生态循环,开放银行也将通过“合伙人计划”等方式把APP开发者纳入服务对象,管理模式转变为“平台+内创”。开发者会基于场景、应用、钱包、商城等进行不同生态的应用开发,形成ISV开发者生态。同时,银行本身就有的理财、支付、网贷、风控、生活圈,包括账户、客户和用户也会形成流量,这两者互为流量、互为平台,形成“交易+金融”的融合。从场景生态化入手,以数据与技术生态化为改革方向,整合银行内部资源,提供一体化服务,促进金融服务质量和效能进一步提升。

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把银行里面的诸多服务内容进行行业化或社会化,最终培养出在不同跑道上为银行服务的主体。既有助于销售银行的产品,又为银行提供服务,这是未来银行或者未来金融机构应该干的事。

在应用金融科技的过程中,银行业经历了如下几个过程:首先是通过一些服务手段,让金融服务更加高效便捷,这些技术应用的第一个出发点是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随后,就需要考虑收益性,做好客户和金融的匹配,做到“千人千面”精准个性化服务。通过技术实现千人千面的匹配服务以后,银行还需要具备流量经营的思维,未来银行应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向数据驱动的流量经营模式转型。此外,无论是网贷还是理财销售,都需要围绕客户进行细分。只有做细分以后,才能真正做好。银行要走的路数是专业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流量经营的思维去做。未来银行可能真的会以开放银行的模式,孵化出五六个上市公司,这构成了我们未来的银行集团模式,未来十年以后应该大有可为。除了服务自有客户之外,还可以再去做一些社会化的事情,包括我们现在的一些模式。

我一直在思考,未来银行网点还会不会存在?因为现在所有金融服务都可借助金融科技创新在线上实现。未来银行的网点应该会改造,银行服务方式就像现在的机场向各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务一样,银行没有自己的网点,而是将自己的服务置于金融服务聚合平台或者场所。我觉得,银行服务应该学习借鉴机场的形态和航空公司的模式。因此,银行金融服务的内容深化还有很多可以去做的地方,绝对不是就金融谈金融本身。

(罗勇系中国民生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直销银行事业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刘鑫:网贷行业应坚持做现有融资体系的有益补充

中国的市场环境、经济特点与国外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无论是银行业的数字化金融,还是目前市场关注度很高的网络借贷行业都与国外不同,不能简单地对比和评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金融体系建立的时候,应该是没有充分考虑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需求的满足的。包商银行2005年开始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时候,市场还是一片蓝海,也就是在那几年,“普惠金融”“小额信贷”这些概念才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我们当初为何要做小额公司呢?我想这个行业设立之初,就应该有一个前提判断,那就是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和现行的银行金融体系里,有能力又有意愿做好小微企业贷款的机构不多。这个判断现在依然存在。所以当年发放了很多小贷公司牌照,尽管很多小贷公司走到了别的道路上,但是这个行业的存在有其意义,那就是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网络借贷平台和網络借贷行业的出现,对于中国整个融资体系是一个有力的补充,也确实解决了一部分小额融资需求问题。

那么,网络借贷行业该如何定位?现在很多网络信贷平台专注于消费信贷,我个人觉得这个定位值得进一步讨论和明确。网络借贷行业的出现,其本质应该是对现有融资体系的补充,而非争夺现有市场。如果大量网络借贷平台都专注消费信贷,那就是和现有金融体系正面竞争,与消费金融公司、信用卡业务和银行的个贷部争夺市场,违背了我们发展这个行业的初衷。所以我觉得,对于网贷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坚持做现有融资体系的有益补充,专注于小微信贷是一条更为可取的路径。

最后,我想谈一下在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银行人很容易面临的两个问题。

第一,未来银行有没有网点?我认为,要把网点的功能和物理网点分开讨论,思考银行设立网点的目的。建行十多年前就开始进行网点转型,核心思路是从核算交易型向销售服务型转变。曾经,银行必须在自己的网点利用银行自己的人进行销售和服务,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别人的网点用自己的人去做一些服务或者销售也是可以的。尤其是随着现在移动技术的发展,以前是网点在哪里银行就在哪里,现在就则成为手机在哪里银行就在哪里。

第二,未来还有没有银行卡?这个问题也要把银行卡的功能和物理卡片分开来讨论。银行卡的核心是账户,而不是物理卡片。不管未来有没有物理卡,账户是始终存在的,因为结算交易要用帐户来进行。物理卡可以等于账号,指纹、虹膜等也可以。

(刘鑫系包商银行行长助理)

高帆: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虽然美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比中国略早,但是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数量上,中国的互联网金融都超过了美国。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蓬勃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的驱动。2011~2013年,我在花旗银行被派到香港担任花旗亚太地区操作风险总经理,2011年第一次到上海参观花旗中国的时候,与当时的银监会外管局局长进行了一次90分钟的谈话。谈话进行至十五六分钟时,话题马上转到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忧虑。当时,影子银行的利率超过百分之百,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元年,我觉得并非巧合。市场有需求,但银行受到利率、资本充足率等各方面的监管要求及自身机制的一些要求,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才产生了互联网金融。监管是根据市场变化展开的,存在滞后性,产生“坏币”“劣币”“庸币”在所难免。“坏币”本身就是诈骗,只能采取法律的形式加以解决。其余则需要监管,尽早发现问题,提供一个良性退出机制,如破产保护机制,使其有序退出,以免造成市场震荡。

P2P爆雷与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较低有着直接关系。撮合一笔交易非常容易,评估贷款者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才是技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评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能力?我很关心网贷备案187条如何落地。是否能够真正衡量企业的能力?不能备案的企业是否能够良性退出?中国的很多法律法规与美国非常相似,但是差别在于执行力度。美国的监管执行力度很多时候体现在主动监管上,会主动出击、主动检查。例如在花旗,各种监管机构的驻场监管的团队可达几百人。

信用体系建设对P2P行业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为银行提供了巨大的保护。但银行体制以外同样需要完善的信用体系,真实、准确、全面地记录每一笔借贷的发生情况。

市场现在比较焦虑,过度的焦虑可能造成市场的动荡及不必要的风险事件。须达成一个平衡的共识,让危机得以缓释,而非爆发式出现。大家可能会觉得,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体系交叉程度不够,因此现在的问题不同于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而事实上,二者边界上的企业和个人存在互相借贷,风险最后还是会波及到金融体系,这里有很大的潜在系统风险。互联网金融无论是信息中介还是其他形式,只要涉及放贷过程,都属于金融,应回归金融本质,做到合法合规经营,着重风险把控。监管尽快发布白名单和备案规则让合格平台备案,对缓和市场不必要的焦虑、减低系统风险会非常有帮助。

(高帆系宜信高级副总裁、合规部总经理)

陈跃文:依法合规是P2P平台健康发展的前提

作为从2013年开始就在行业摸爬滚打的从业者,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首先,P2P行业目前确实有风险暴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不能忽视其在成本、效率和用户体验上相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提升。其次,最近出现的风险暴露与国家宏观经济下行有关。第一批风险暴露的是高收益平台,它们通过各种理由返给客户的利息年化收益率达到40%~50%,明显是有问题的,实质都是自融或庞氏骗局。第二批风险暴露的平台收益相对较低。这些平台的风险暴露存在共性,大都与经济下行有关,背后都有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影子。作为网贷平台的资产端,还是要坚持小额、分散的消费信贷资产和中小企业上市公司。

P2P的资产主要分为抵押类和信用类两大类。抵押类包括车贷、房贷、票据质押等,信用类则以现金贷、消费信贷为主。P2P企业如何进行风险防控?以消费信贷为例,风险防控包括贷前、贷中和贷后,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贷前要对借款客群进行精准定位,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获客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目标客群的行为表现和还款表现,对于风险控制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贷中风险防控通过信用审核方式进行,资产风险以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为主。一定程度的信用风险是合理、可控的,而欺诈风险则对平台破坏力巨大,金融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反欺诈风险防控水平。對于贷后的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仲裁已成为贷后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以往的手段主要是诉讼,诉讼流程普遍较长,耗时耗力。而通过仲裁,最快七个工作日就能够获取结果,提升了风险管理的效率。

网贷平台需要备案,需要持牌经营。合规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信息披露、风险评测、客户信息真实性验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2P行业的资金、技术、团队门槛也将越来越高。究竟哪些平台能够在风险的洗礼中胜出?大平台无疑具有优势。大平台的资本、基础较强,拥有各种背书,具备很大的获客优势。可能中小平台年化10%才吸引到客户,而大平台只要年化6%或7%就会让客户趋之若鹜。除此之外,那些客群定位精确、能够合规持续运营的“小而美”的平台,在细分市场精耕细作,也将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对于P2P平台而言,合规性是其运营的前提,首先要保证资产是真实的、风险是可控的。在此基础上,还须具备持续盈利的能力,现在很多爆雷的平台就是由于利润低导致运转困难。网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

(陈跃文系汇通金融CEO)

猜你喜欢
网贷金融银行
网贷行业:一年内887家网贷平台退出
网贷行业:一年内887家网贷平台退出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网贷运营平台总数持续减少 投资人数环比上升7.48%
网贷运营平台总数持续减少 投资人数环比上升7.48%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中国网贷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