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植荣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要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家具、鞋子等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声称“这只是开始”;中国则宣布对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花旗参、葡萄酒等3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予以反击。中美贸易战不但成为媒体报道的一个焦点,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那么,贸易为何这么重要?
贸易的起源
在人类的原始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社会分工尚未形成,也就没有商品交换,不存在贸易。随着人类智力的进化、知识的获得,生产力逐步提高,有了社会分工,有了产品剩余。于是,人们就拿着自己生产的一种产品去交换其他人生产的另一种产品,满足和丰富自己的消费需求。当然,开始都是易货贸易,后来出现货币,就出现了用货币计价的等价交换。
《淮南子·齐俗训》就描述了中国上古时期的社会分工与贸易:“尧之治天下……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泽皋织网,陵阪耕田,得以所有易其所无,以所工易其所拙。”说的是在尧统治时代,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分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根据所处的自然环境优势从事相应的产业,用生产的产品去交换自己所需的其他产品。
细心观察人类发展史不难发现,社会分工越细,产品剩余越多,贸易越繁荣,经济就越发达,文明程度越高,人民越幸福,国家越强大。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在历史上都曾称霸世界,它们的强盛无不源于发达的海上贸易。
所以说,在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下,不可能让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实力也很难得以提高。可见,贸易是文明的标志,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如此,贸易不但丰富了商品供给,也让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思想观念等各种信息得以广泛传播。
国际贸易的奥秘
贸易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但社会分工又是如何孕育出贸易来的呢?
为了论证方便,我们把国际贸易微缩成两个人之间的商品交换。假定甲和乙两人均生产粮食和服装两种产品,且生产要素只考虑劳动的投入。在社会分工前,甲生产—人一年所需粮食要工作10天(一天生产年需粮食的1/10),生产—人_年所需服装要工作5天(一天生产年需服装的1/5),甲生产粮食与生产服装的效率比率则是0.5,生产服装与生产粮食的效率比则是2;乙生产—人一年所年需粮食要工作20天(一天生产年需粮食的1/20),生产一人一年所需服装要25天(一天生产年需服装的1/25),生产粮食与生产服装的效率比则是1.25,生产服装与生产粮食的效率比则是0.8。
如果没有贸易发生,甲一年要为自己所需粮食和服装工作15天,乙一年要为自己所需粮食和服装工作45天。甲和乙一年共为他们两人所需粮食和服装工作60天。
但如果我們细心观察上面的数字就会发现,在生产粮食和服装两个领域,甲均具有绝对优势,但乙生产粮食与生产服装的效率比大于甲的这一比值,而甲生产服装与生产粮食的效率比大于乙的这一比值,我们就说乙在生产粮食上具有比较优势,而甲在生产服装上具有比较优势。
如果甲和乙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甲只生产服装,他一年工作10天就能生产两人_年所需服装;乙只生产粮食,他一年工作40天就能生产两人所需粮食。这样,甲和乙一年总共工作50天就能生产两人所需粮食和服装,整体生产效率比贸易前提高了20%。
于是,甲和乙就开始进行分工,甲专门生产服装,这样,他一年就不用为自己消费的粮食和服装工作15天了,只工作10天即可,其中5天生产的服装给自己穿,另外5天生产的服装拿去交换乙生产的粮食;乙则专门生产粮食,同样,他一年就不用为自己消费的粮食和服装工作45天了,只工作40天即可,其中20天生产的粮食自己食用,另外20天生产的粮食拿去交换甲的服装。甲的生产效率由此提高了50%,乙的生产效率由此提高了12.5%。甲的生产效率之所以提高得比乙的大,这是因为他在制造服装方面除了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外,还具有绝对优势。而在生产粮食方面,乙虽然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但这也是它的绝对劣势。
生产效率提高意味着劳动者福利的增长,要么减少劳动量增加休闲时间,要么付出同等劳动量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所以说,贸易让参与方均受益,只是受益多少的问题。
也许有读者会问,既然甲在生产粮食和服装上均具有绝对优势,让甲既生产粮食又生产服装岂不更好?这样,甲一年工作30天就满足了两人所需粮食和服装,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了100%,远远高于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带来的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
要知道,贸易是商品的交换过程,要么以物易物,要么用货币这种特殊商品作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没有商品出口,也就没有商品进口。如果乙不从事经济活动,那他既没有商品,也无法获得货币,就不能实现商品交换,也就不存在贸易。
贸易的奥秘就在这里,它发挥的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绝对优势并不一定就是自己的比较优势,而绝对劣势也可成为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出口贸易品。
常见的贸易壁垒
贸易壁垒就是为阻碍国际贸易品的自由流通所设置的人为障碍。
关税就是最常用的贸易壁垒。关税有出口关税和进口关税之分。出口关税是对本国出口到外国的货物征收的税,其目的是限制货物出口;进口关税则是对外国进口到本国的货物征收的税,其目的是限制货物进口。一般讲关税,就是指进口关税。通过对进口货物征重税,可以减少甚至禁止货物进口。
反倾销税也属于关税范畴,认定出口到本国的某种货物存在政府补贴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就对这种货物征收惩罚性反倾销税,以此来限制该货物进口。再有,进口货物增值税等针对进口货物征收的名目繁多的税均在此列,这些税和关税一样,部属于间接税,要加进商品的价格最终由消费者承担。
美国从1798年开始征收关税,关税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直到1913年推出收入所得税后,收入所得税才逐步成为联邦政府的税收主体。
进口配额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贸易壁垒。政府给进口的外国货物设定一个配额,进口总量不得超过这个额度。进口配额虽然不直接对进口货物征税,但由于政府往往拍卖配额,拍得配额的进口商自然就把从政府那里购买配额的钱加进商品的价格里,这笔费用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承担。
当进口配额是零的时候也就成了进口禁令了,不允许货物进口。
技术壁垒也常常被使用。通过设置一定的技术标准,认定某外国货物不符合本国技术规范,从而把该货物拒于国门之外。
人们常说的贸易壁垒,通常就指上述这三种壁垒。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所谓“贸易壁垒能保护民族企业、促进就业”是个伪命题。
贸易壁垒能保护民族企业、促进就业吗?
一些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名曰“保护本国民族企业、促进就业”,这种观点很有市场。下面我们就论证一下,贸易壁垒真的能保护民族企业、促进就业吗?
我们已经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好处在于它让各国比较优势得以发挥,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当然,如果设置贸易壁垒限制商品进口,就无法实现自由贸易本应带来的收益。一国限制进口商品,这不但抑制了其他国家比较优势的发挥,也抑制了自己国家比较优势的发挥。
我们以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征收关税为例。对进口钢铁和铝征收关税虽然可以让美国钢企和铝企增加市场份额,免受进口的冲击,但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美国的钢铁和铝为什么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是对投入的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政府掏钱去保护一个低效率的产业,也就是保护相对落后的生产力,这样的企业一旦离开政府的保护就会倒闭。这就像一个靠输血维持生命的病人一样,一旦停止输血就会死亡。
如果政府不把这笔钱拿去保护效率低下的传统产业,而是用在促进朝阳产业的发展上,就会让朝阳产业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快速扩大全球市场份额,促进出口。可见,关税并没有保护本国的民族企业,正相反,它限制了本国更有潜力的民族企业的发展。
再有,关税也不能创造就业岗位。不错,对进口钢铁和铝征收关税保护了这两个产业的就业岗位,但钢铁和铝的下游企业会因为关税增加生产成本,推高物价,市场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萎缩,从而失去就业岗位。美国钢铁和铝产业雇工总数300万人,仅占美国就业人口的1.6%;而钢铁和铝的10个主要下游产业雇工1500万人,约占美国就业人口的7.8%,这些下游企业的生产规模远远大于钢铁和铝产业。对进口钢铁和铝征收关税,每保护这两个产业的一个就业人员,就会让其下游产业的5个从业人员面临失业,得不偿失。
对进口钢铁和铝征收关税,还会增加美国居民的消费支出。我们以汽车为例,汽车生产的原材料主要是钢铁和铝,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称,美国汽车业在美国消耗的钢铁总量中占比为15%,铝的这一比例接近38%。对进口钢铁和铝征收关税,无疑会推高钢铁和铝的价格,增加汽车制造成本,而增加的这部分成本必然会加进汽车的销售价格里,美国人就要增加購车支出。
在机械、建筑、采矿、能源等钢铁和铝的下游产业均如此,对进口钢铁和铝征收关税增加了这些产业的生产成本,而增加的这部分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增加美国居民的消费开支,让生活水平下降。为了捍卫钢铁和铝产业从业人员的利益,但让其他产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再举一个设置贸易壁垒的例子。1984年,巴西颁布法令,禁止进口计算机,名日保护本国的民族计算机产业。在这个禁令下,巴西的计算机产业远远落在世界后面,别说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就连很多发展中国家都不如,生产的计算机品质差,但价格却是国际市场的两三倍。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由于各部门只能高价购买国产劣质计算机,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阻碍了生产发展和科研进步,巴西经济一蹶不振。1992年,巴西不得不放开计算机进口,很快价廉物美的进口计算机摆上了办公桌、走进了家庭,巴西经济重新振作起来。
所有人都能从国际贸易受益吗?
我们上面论述了自由贸易让贸易参与方均受益,这是从贸易参与方整体而言,也就是说,国际贸易给所有国家带来福利增长。下面,我们继续考察一下,国际贸易会给一国内部居民带来何种利益影响。
从我们上面的各种分析可以看出,出口让本国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从业人员获利,因为他们通过出口扩大了市场份额,增加了生产利润,让他们就业更有保障,工资增长也更快些。
对非出口贸易企业的从业人员来说,他们并没有直接从国际贸易上获得利益,但也没有受损。但我们要这样考虑,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增加,在没有出口补贴的前提下,政府可以从出口企业征收更多的税,如果把这些税用于改善民生,非出口贸易企业的从业人员照样可以从出口中获利。
对进口而言,则国内生产与进口货物同质产品的企业从业人员利益受损,因为他们的市场份额被进口的外国货物挤压,生产萎缩,利润减少,有工资下降甚至失业的可能。
但我们还要考虑,货物之所以能够进口,是因为外国货价格便宜,进口让所有居民从低物价上直接受益。
这就是各国都设法减少自己的贸易逆差、扩大贸易顺差的原因。贸易顺差意味着所有人受益,至少是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利益不受损。所以,贸易顺差国没有人会出来抱怨。而贸易逆差,会让多数人受益,少数人利益受损,这些利益受损的群体就会怨声载道,游说政府设置贸易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拿美国的食糖来说,美国食糖价格几乎是国际市场的两倍,如果不设置贸易壁垒,美国的食糖工业必受到重创。于是,美国就把食糖进口配额分包给食糖出口国,由食糖出口国政府把食糖出口到美国的配额分配给食糖企业。
食糖进口配额保护了3.8万名食糖产业从业人员的利益,这当然也是他们游说政府的结果,因为如果没有进口配额限制,他们面临的将是失业。食糖进口配额使他们生产的食糖得以在国内高价销售,这才让他们保住了饭碗。
进口食糖配额让美国食糖一直保持高价位,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支出,平均每个居民每年要为此多支出6美元。由于居民消费的这些食糖并不都是单一食糖商品,不少食糖被其他食品用作添加剂。所以,美国居民感觉不到政府的食糖进口配额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损失,即使有人感觉到了,一年多支出6美元也微不足道,也不至于消耗精力去走上街头抗议,或游说政府取消食糖进口配额。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会带来一国居民之间的转移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