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雷:教师,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东方财经频道书画节目主讲人。著有《江山北望:岳飞和岳家军》《画中有话》《琢墨》等宋史、美术史作品。文徵明曾先后5次为拙政园写诗作画。所传最早的作品《拙政园图》作于正德八年(1513年),文徵明44岁时;最后一次作画则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文徵明去世前一年,真可谓半生情愫系于一园。
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名园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其“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从明代建园以来,世人对其歌咏不断。
拙政园营建于王献臣之手。王献臣,苏州人,出生于官宦家庭,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因为与东厂关系不睦遭到构陷。正德四年(1509年),王献臣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致仕,此后归隐吴中,拙政园便是王献臣的归隐之地。
实际上,在王献臣之前,拙政园之地,早有历史可供稽考。早在三国孙吴时代,拙政园之地曾是东吴吴郡太守府;南朝时精通音律的戴颐和唐代高士陆龟蒙先后在此居住。传至后世的典故“戴颐斗酒双柑听鹂声”便发生在这里;元大德中,此地有大弘寺;至元末明初,张士诚定都吴中后将大弘寺赠送给了自己的女婿潘元绍。待到王献臣正德四年归隐吴中相中这块地的时候,大弘寺建筑遗址尚存。虽然杂草荒芜,一片破败,但王献臣觉得隐居于此,有大隐隐于市的趣味,并与自己的梦境相吻合。此后,他将这块地买了下来。
王献臣致仕后确实需要一处宅子来安定自己的晚年生活。然而,他之所以营建拙政园,主要与他出任浙江永嘉知县后的一段经历有直接关联。
王献臣在京为官时与东厂不睦而遭到构陷,被贬官岭南。武宗正德元年(1506),王献臣被平反后任永嘉知县。任上,王献臣来到福建上杭九鲤湖游玩。
九鲤湖是一处仙道之气颇浓的风景名胜。传说汉朝有何氏兄弟九人在此地炼丹济世,丹成之后,兄弟九人跨鲤升仙,九鲤湖之名因此而来。此后,当地人在这里修建了供奉何氏兄弟的九仙祠,据说这里祈福相当灵验。而王献臣心中一直有两个未解的问题,一是已有归隐之心的他,日后归隐何处;二是女儿婚事尚未有着落。因此,王献臣专程从浙江来到福建,希望这次九鲤湖之行能够解决他胸中的郁结。
借宿于九仙祠的当晚,王献臣做了个梦。一位仙人告诉他,上海的龙华寺中,才子配佳人;至于归隐之地,仙人将他领到一处破旧的寺庙。这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隐约间,王献臣仿佛在寺庙残破的墙壁上看到一个“隐”字若隐若现。王献臣不解,想请教仙人,仙人却已消失了。
回来后,王献臣便带着家人来到上海龙华寺。在这里,他遇到了昆山状元朱哲文父子。两家交谈甚欢。王献臣便将自己在九仙祠的梦境告诉了朱哲文,朱哲文也将自己儿子尚未婚配一事告诉了王献臣。如此甚好!两家一拍即合,遂结为亲家。
而待到王献臣致仕回到苏州后,他多处挑选归隐建园之地,最终选定了元代大弘寺。残破的大弘寺与他在九仙祠梦境中仙人所指的残破寺庙场景相仿。王献臣觉得,这里应当就是仙人所指点的,适合他归隐的地方了。
就王獻臣的这段经历,文徵明曾在《梦隐诗》前题跋说:“梦隐楼在沧浪池上,南直若墅堂,其高可望廓外诸山。君赏乞灵于九鲤湖,梦得‘隐字。及得此地,为戴颙、陆鲁望故宅,园筑楼以识。其诗曰:‘林泉入梦意茫茫,旋起高楼拟退藏。鲁望五湖原有宅,渊明三径未全荒。枕中已悟功名幻,壶里谁知日月长。回首帝京何处是?倚栏惟见暮山苍。”看来,王献臣的这段经历,在当时苏州文人圈子里很多人都知道。
此后,王献臣便开始了拙政园的营建。文徵明是吴中名士,与王献臣多有交流。王家营建拙政园的时候,文徵明也为园林的设计与规划出谋划策。园林建成后,王献臣借用西晋文豪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也”,以及“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拙者之为政也”的句子,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
园成之后,王献臣又先后多次将园林面积扩大至接近300亩。而在建园风格上,王献臣依据自然地貌,以及园林中既有的残垣断壁,略加休整,点缀茅亭若干,竭力营造一种良田、美池、桑竹之境的城市桃源风光。
从拙政园建造之初,文徵明就与拙政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献臣致仕归吴之时,文徵明正在苏州,尚未开启他北上燕京为翰林的官宦生活。此后,文徵明于1522年受荐入仕,职守翰林,直到1526年辞官归吴。从时间上说,文徵明在王献臣归隐苏州之时,两人便有接触。对于王献臣来说,宦海沉浮、从政不顺而导致的内心郁愤之情从来没有消失。而此时的文徵明正处于久试科场不第的境遇里。虽然我们不能说文徵明因此意志消沉,但对于同样有志于政坛的文徵明来说,王献臣的人生遭遇和自己的科场不第总有那么些相似。这些心态,从文徵明《梦隐诗》中“枕中已悟功名幻”以及“回首帝京何处是”语句中可见一斑。
此外,拙政园中的座上宾,实际多是一些苏州地区的上流文士。文徵明后来被举荐为翰林入京为官,乃是拜工部尚书李充嗣之力。李充嗣亦是拙政园的座上宾。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则王献臣的拙政园,与西晋石崇的金谷园、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西园一样,都是当时上流文士雅集的好去处。而这种雅集,既是同好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具有某种身份和地位的“朋友圈”的体现。
文徵明非常喜欢拙政园,一生之中多次创作书画作品歌咏、描绘拙政园。今日所知,文徵明曾经先后5次为拙政园写诗作画。所传最早的作品《拙政园图》作于正德八年(1513年),文徵明44岁时。最后一次作画则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文徵明去世前一年。除此之外,嘉靖十二年(1533年),文徵明63岁时小楷创作《王氏拙政园记》。同时,文徵明还将园中景点共31处一一绘制成册,用六体书法为每册图页各赋诗一首。后人将这套书画合璧的作品称之为《拙政园图咏》。这套作品文图精美,加之文徵明名气很大,因此这套作品创作完成之后,就受到追捧,时人对作品的评价很高。明代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王世贞就认为这套作品是文徵明“最合作语,亦最得意笔”。
不过,如此经典之作,今日已不得见。与真迹最为接近的是1922年上海中华书局的《文待诏拙政园图》。这是一套珂罗版仿制品,就画面描绘,以及六体诗文的情况来看,与《拙政园图咏》最为接近。除此之外,中华书局还早在1919年出版过一套《文衡山拙政园诗画册》,不过这套画册也是珂罗版仿制品。
今日我们所能看到的,文徵明笔下的拙政园图像,唯有现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拙政园图册》。这套图册是文徵明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82岁时创作的作品,为文徵明真迹。不过这套册页仅存画、题诗八组,就从今日装裱情况来看,这八组诗文内容和画面景色也非一一对应。此外,这套册页中还保留了清代成亲王永理和日本人内藤虎题跋。比如其中一幅作品,其画面所描绘的是河中小洲、水榭、木桥,以及河流两岸所植幽篁、树木,而与其组合配文而来的文徵明题诗,其内容所记却为“繁香坞”的景色。
美术史上有“粗沈细文”之说。所谓“粗沈”说的是文徵明的老师沈周,其绘画作品用墨较为恣意,画面构图满满当当;所谓“细文”,则是对文徵明绘画作品用笔细腻、画面留白布置得当,较为空灵,其笔法也比较文雅、纤细的评价。
从“细文”角度来说,大都会所藏的这套文徵明《拙政园图册》充分表现了这一艺术特点。画面构图大多较为疏散而空灵,只选拙政园中一角进行描绘;多用淡墨,山石淺皴,人物则一概以白描技法完成。以淡墨用笔描绘舒朗的构图,这便是文徵明“细文”风格的最好呈现。而这种文人气质极浓、清新淡雅的小品画册,确实让把玩欣赏之人,爱不释手。正如成亲王永理在题跋中所说:“此册虽率意小品,正耐人紬繹也。”
文徵明在去世前一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七年最后一次绘制《拙政园图》,这时距离文徵明第一次游览拙政园,已经过去了47年。在这47年中,文氏多次创作与拙政园相关的书画作品,足见文徵明对拙政园的喜爱。文氏卒年90岁,47年对于文徵明一生的艺术创作来说,正可谓半生情愫系于一园。
文徵明去世之前,王献臣早已离世。两位老人离世不久,王献臣的败家儿子豪赌,将拙政园输于徐姓人家。倘若王、文二公在世,看到自己倾注了半生心血的拙政园就此易手,不知会做何感想!
此后该园多次易手。明思宗崇祯四年,拙政园东部园区入刑部左侍郎王心一之手。园中部和西部更换主人则更为频繁。乾隆初年,园中部的复园归时任苏州知府的蒋棨。咸丰中,太平军攻入苏州府,拙政园更名为“忠王府”,成为忠王李秀成的宅院。光绪三年(1877年)园西部入富商张履谦。今日我们去苏州所能见到的拙政园,基本保留的是清代面貌,其中若干景致或与明代重名,但实为后人建造,早已经与王献臣、文徵明无关了。
(本文配图均出自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拙政园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