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昱 梁 坤
(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江西南昌 330063)
几千年来,农村社会发展与城市社会发展处于分离状态,呈现出农村与城市二元结构,相对于城市建设发展,农村建设在组织管理、建设规划和村落风貌更新上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江西传统农村社会是封建封闭的社会,以族长、乡绅为核心,以风水玄学、宗族观念为指导思想,村落规划多以宗祠、寺庙等为中心,在设计手法上注重封建礼法,建筑样式多为硬山和悬山屋顶、榫卯结构,建筑装饰以彩画和雕刻为主,由当地工艺匠人带领村名共同建造,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集中在宗祠、寺庙。新中国成立后,在公共建设方面以政府为主要建设力量,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倡导新的农村生活方式。在公共空间设计上主要参照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体现在学校、医院、食堂等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公共设施,然而,这种统一的体制和观念造成了公共空间类型的单一。改革开放后,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提升,大部分村民开始自发兴建房屋,建造风格多模仿别墅样式,各户各家独立、无序、点状分布在村落各处,无规划的村落建设致使农村环境被破坏,政府开始引导村民进行村容村貌改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环境,提升村民生活状态。
农村公共空间是传统文化、乡土特色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一个地区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保证。其构成元素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拥有不同的功能与特色,其功能主要是标志性、共享交流性。
(1)村口。村口是村落最显眼的标志,村口一般会采用石碑、牌坊(图1)等作为村口标志。村口在村落中处理较重的地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也比较讲究,除了满足交通便利的要求外,还应满足建筑风水的理念。村口也体现了村庄的文化风貌和地域特色。
(2)古井、古树(图2)。水是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传统农村生活中,古井是全村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此打水驻足交流形成了村民交流的公共空间。古树是村民世世代代农闲时节休憩、纳凉、交流的公共场所,世世代代在古树下休闲娱乐,人们给古树赋予神话传说,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活动。
(3)街巷。街巷是农村的交通枢纽,街巷连接村落内部与外部,也连接各家各户,是村民之间、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街巷上分布着商店、卫生所等,频繁的使用和大量的人员聚集,使其最为活跃的地方。
(4)河流岸边。河岸是村民驻足休息、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村民在河边清洗衣物、清洗物品,经常聚着大量的人群交流,同时,江西的农村在端午节都有赛龙舟的习俗,赛龙舟的活动丰富了农村的娱乐活动。
(5)广场。广场主要是聚集活动的场所,多处于村落的中心位置。江西鹰潭地区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是在广场上烧瓦子灯,江西盛产陶瓷,相传烧“瓦子灯”习俗是古代窑工为了祈求“瓷神”保佑他们多烧几窑好瓷、少出废瓷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演变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人们庆祝五谷丰登,期望来年风调雨顺,表达对幸福生活追求的一种民俗活动。
图1 江西安义古村村口(来源:自摄)
图2 江西安义古村古树(来源:自摄)
农村的公共空间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其形成与农村的环境、村民的生活交往及精神文化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在农村建设过程中,村民人居生活环境、公共空间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改建或者新建,但其重视程度任然是不够的,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大多数以城市的规划为模版,照搬照套城市的模式,忽略了农村对公共空间的特殊功能性要求。很多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例如很多农村的广场基本格局为村委会办公建筑楼、篮球场、健身设施、宣传栏等形成的公共空间,村委办公安静场所与村民活动喧闹的场所冲突。同时,农村公共空间较少考虑位置、地形等因素。
乡村建设者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对乡村文化、特色的挖掘,在建设中模仿城市建设,片面的追求新颖,使用与当地不符的建筑样式、工艺、材料等,例如具有乡村特色的青石板街巷被现代建筑材料水泥硬化,传统民居被现代别墅样式取代,河道岸边的风貌打造追求几何化、现代化,破坏了乡村原有的建筑肌理,弱化了空间所蕴含的文化与特色。
现阶段农村娱乐配套设置逐步在完善,出现了篮球场、乒乓球场、室外健身器材等设施,丰富了村民的娱乐活动,但江西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公共空间的使用人群多为老人和儿童,篮球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等空间使用率较低。村庄中很少有服务于老年人群的公共设施,欠缺针对这类人群的特殊设计。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缺少无障碍坡道,各公共建筑入口、活动场地以及街巷人行道的台阶没有设置无障碍坡道。
新农村公共空间的布局规划主要以功能分区的规划为主。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年龄的活动需求,对公共活动空间进行划分。例如广场舞等喧闹活动场所应当与村民生活区域保持距离,青少年活动的篮球场等场所应当与老年活动休闲场所分开,以免造成危险。整体布局体现不仅要体现层次化布置,而且要考虑其开放性和联系性,加强各空间组团之间的交通衔接、与外部空间的联系等方面的因素,提供便捷的服务。
公共空间在村落中所处的位置分为两种:①位于村落出入口;②位于村落中心。公共空间设置在村落的出入口,可以形成村外与村内的缓冲空间,利于周围环境的融合。但是缺点是村落出入口是交通状况较为复杂的区域,空间关系处理不当会造成安全隐患。除此之外,村尾的村民到公共空间的距离会较远。公共空间的位置设置在村落中心,各家各户到公共空间的距离均衡,有利于村民在公共空间交流、娱乐。
对于不同规模的新农村公共空间位置的选择,要考虑到距离、人群、交通等等的因素。针对规模较小的村落,可将公共空间设置在村口,因为村落较小,各家各户到村口距离适中,而设置在村口的公共空间可提升村落形象、衔接村内村外的环境;针对规模较大的村落,可将公共空间设置在中心,有利于缩短村民到公共空间的距离,并且有利于分散村落的建筑密度,在村落内部形成一个缓冲地带,有利于均衡村落结构。
公共空间环境小品建设应当符合村落历史文脉,适应当地的风情民俗文化,采用当地样式、工艺、材料,建造具有当地村落特色的景观小品。“千村一面”的假山、喷泉或柱廊的建筑手法不仅对当地文化造成不尊重,而且还会使地域文化逐渐消失。农村环境小品设计应当尊重当地村民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艺术文脉、风土人情特色,提炼当地的传统文化符号,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及建筑样式,将其融入环境小品的设计中,使村民能享受、熏陶符合当地的特色文化。例如在公共空间小品中将闲置的生产器材,如石磨,石墩,风车,旧门窗构件等作为设计元素,街巷路边的休闲座椅可采用当地木材、竹材等原材料制作而成。
在进行新农村公共空间设计时,要结合风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因素,从传统文化元素中提炼出传统符号,对这些传统符号加以艺术的表现手法,同时,鼓励村民在公共空间中举行当地传统活动,传统元素设计与传统活动的结合,有利于当地文化特色、风俗风情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例如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的江西采茶戏,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可将这一风俗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形象化,在农村公共空间的墙绘中描绘采茶戏中的场景,在广场中举办采茶戏活动。这样既美化了农村风貌,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明,又传承了乡土文化。
江西地区青壮年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常住人群多为儿童和老人,在公共空间中应充分考虑儿童和老人的活动需求,活动设施应考虑这类人群的安全需求,活动场地应当设置无障碍设施。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儿童,这类人群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较多,在考虑到安全因素的基础上,也要考虑舒适性、便利性等因素,农村老人照看儿童,宜将老人活动空间与儿童活动空间设置在一起,方便老人照看小孩。同时,应当在农村街巷中多设置休闲座椅,方便老人在休闲散步时休憩停留。
农村公共空间是村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村民休闲与娱乐、精神交流的场所。农村公共空间设计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模式,它们在空间布局和交流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农村公共空间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自然生成的系统空间,在设计治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尊重当地村民生活习惯,传承当地文化特色,在改善村容容貌的同时,提供给村民一个更为舒适、便利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