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良松,李秀娟,何丽娟,王振军,江光耀,喻桂姣,朱广为,肖 慧
(湖北鄂州市中医医院,湖北 鄂州 436000)
脑卒中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最高可达80%)的特点,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也是成年人致残的首位原因。在脑卒中患者人群中,约有75%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后遗症,包括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和口眼歪斜等[1-3]。以上后遗症的发生与患者的神经受损导致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障碍密切相关[4]。同时,该时期在医学上称之为脑中风后遗症期,该时期患者病情恢复较慢,后遗症给患者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影响尤为严重。因此,寻找能够有效修复患者的受损神经、促进患者运动和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是临床上的研究热点。多项研究[4-6]建议应将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半身不遂后遗症患者。而近年来临床关注的焦点则集中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中的作用[7-8]。本研究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将2015年9月至2016年9于我院康复科收治的102例具有不同程度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4例。观察组年龄为35~70岁,平均为(59.8±6.4)岁;男性30例,女性24例;病程为0.5~6个月,平均病程为(3.5±0.7)个月。对照组年龄为35~70岁,平均为(60.1±5.9)岁;男性26例,女性22例;病程为0.5~7个月,平均病程为(3.4±0.9)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头部CT或MRI检查,最终诊断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9],病程在0.5~6月,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有重要器官损害者;意识严重障碍、完全性失语者;依从性较差者。
治疗依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0],所有患者均经常规的脑卒中的基础治疗措施:降压,降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的溶栓或抗血小板药物等。对照组:予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
1.3.1 早期康复训练 患者的康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卧床、起床、翻身、起坐、坐站以及步行训练。①卧床训练:保持患者处于正确的卧床体位,将行动不便的侧肢置于枕头上,保持肩关节前伸、肘腕背伸,同时将支撑枕放在行动不便侧的臀部和大腿下,使膝关节微屈,同时保证足底无任何支撑物;必要时可在膝下放置小枕头进行支撑。②起床训练:刺激患者肢体感觉;预防直立性低血压。③翻身训练:头向侧方肩上举90°,双上肢行Bobath握手伸肘的动作,同时,患者的健康侧肢带动行动不便侧肢进行伸肘向前动作,用力扭转躯干并带动身体其他部位共同完成翻身动作。④起坐训练:卧位,健侧手足用力支撑、推动躯干,完成侧屈坐起动作。⑤坐站训练:坐位,双足平放于地面,将躯干前倾、抬头、向前,双肩充分前伸,双上肢Bobath握手伸向患侧方,重心转至患侧下肢。⑥步行训练:先进行扶持步行或平行杠步行,再进行徒手步行和改善步态的训练。以上所有训练每日2次,每周10次,共进行4周训练。康复治疗全部由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康复医师担任,并经过统一培训。
1.3.2 醒脑开窍针法 选穴: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尺泽(手太阴肺经)。施针方法:内关: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直刺15~30 mm;人中:用重雀啄法向鼻中隔方向斜刺10~15 mm;三阴交:用提插补法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30~50 mm;极泉:用提插泻法沿穴下30 mm直刺30~50 mm;尺泽:用提插泻法屈肘成120°直刺30 mm;委中:施提插泻法直刺15~30 mm。疗程:每日针灸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由经专业培训、有6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针灸治疗师操作。
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日常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定标准:①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评分:参照《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1]。分为4个等级:患者在治疗后的评分相较于治疗前改善在90%以上,病残程度为0级,为基本康复;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改善56%~90%,病残程度在0~3级,为显著进步;治疗后评分改善在11%~56%,为进步;在治疗后的评分改善为治疗前的11%以下,为无效。愈显率=(基本恢复+显著进步例数)/总例数×100%。②运动功能评分:依据Fugl-Meyer评分量表评定肢体功能[12]。内容包括反射、关节运动及协同运动,共62项,每项分值为0、1、2分,最高分110分。评分在50分以下为Ⅰ级,即患者具有严重运动障碍;评分在50~84分为Ⅱ级,患者有明显运动障碍;评分在85~95分为Ⅲ级,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Ⅳ级,轻度运动障碍;99分以上为Ⅴ级,患者痊愈,恢复正常。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应用BMI评分。④生活质量评价: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13]。量表包括体能、家庭角色、语言、活动能力、个性、社会角色、思想、上肢功能、视力和工作能力等几个方面。
在本研究中将出现严重不良情况的患者数据剔除,所获得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所有评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临床疗效采用率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α=0.05检验水平)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有10例患者病情基本恢复,32例患者显著进步,其愈显率为77.8%(42/54),而对照组的愈显率为50%(24/48),两组相比,差异显著(χ2=20.1,P<0.05),见表1,提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17±4.67)明显低于对照组(10.37±5.89),t=2.46,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治疗后观察组FugI-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治疗前两组间BMI评分均未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BM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6.75;P<0.05);且观察组的BMI评分(67.17±4.67)显著高于对照组(53.37±13.90),两组比较t=4.13,P<0.05。见表4。
表4 两组BMI评分比较分)
治疗前两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均未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在现代医疗水平条件下,由脑卒中带来的死亡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脑卒中而造成的伤残率仍居高不下。由于脑卒中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在早期的治疗后仍会出现一系列的后遗症,包括半身不遂、口歪眼斜以及言语障碍等,这对患者的生活及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目前在国内,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是临床医师关注的工作重点。多项研究[14-16]表明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目前将醒脑开窍针刺法用于脑卒中患者改善其神经功能或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针刺治疗方法之一,它是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教授结合脑卒中的基本病机创立。本研究将醒脑开窍针应用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治疗中,在对患者施行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以考察这一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神经、运动、日常行为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为77.8%(42/54),而对照组的愈显率为50%,差异显著(χ2=20.1,P<0.05),这提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中医认为,醒脑开窍针中内关穴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的功效[17]。而现代研究则证实[18-19],针刺内关可增加心肌供氧、降低耗氧,针刺人中可保护脑细胞。三阴有补肾滋阴、生髓益脑的功能。针刺极泉、尺泽、委中穴,可疏经络、运气血。诸穴合用,共奏醒脑开窍、调和阴阳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改善元神之府大脑功能的功效。醒脑开窍针法可改善脑部微循环、减轻脑组织氧化损伤[20-2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17±4.67)明显低于对照组(10.37±5.89),t=2.46,P<0.05。这提示经醒脑开窍法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这可能与患者脑部微循环改善及脑损伤减轻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FugI-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后患侧的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BMI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将醒脑开窍针刺与综合康复治疗结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本研究是脑卒中综合治疗方式的拓展,也是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应用的重要进步;但针对两者治疗方式的应用时机、最佳适用人群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针法与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人群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