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志 岳雷 樊冬梅
摘要:伴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城市区域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业。文章围绕四川大邑的旅游业“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的融合发展,探析了“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围绕大邑县的几大的特色旅游点展开,以达到对论题的阐述。剖析“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关系。以期能够为其他地区或单位开展“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相关路径或借鉴。
关键词: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区域旅游;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背景下,以及在中国经济必须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以“融合与创新”的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融合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支流。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跨接需求不断的增加。增生了融合与创新的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融合发展的外部发展动力。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正在将创意文化产业推动成为新阶段的国民经济支柱以及培育发展区域旅游业的道路上挺进。二者都将直接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融合与创新”的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是新型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大邑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一)旅游产业初具规模
目前大邑县的旅游业分为几个大的方向:以自然为主的花水湾温泉以及西岭雪山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以历史为主的鹤鸣山道教发源地、刘氏庄园为代表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而正是这几个大方向的旅游业资源是大邑县发展区域旅游的良好基础以及基本前提!
在“九五”期间,大邑县就以特有的旅游资源而先后被省、市列为旅游重点县并且也被列为成都旅游业的优先开发区。所以在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下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并有效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有规模的风景旅游区——国家旅游胜区西岭雪山、西岭国家森林公园等多处精品旅游区。培育了以雪山、庄园、温泉、森林为主题的四大旅游特色景点。
(二)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
在近年来,大邑不断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增加相关的旅游快速通道。并且增加了相应的大型水电站。实现了高标准的旅游基础配套,使其接待、服务设施基本完善。
(三)旅游形势乐观,效益可观
大邑县在开展旅游业后,经济增长明显提升且逐年递增。并且接待海外旅客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2000年时大邑县的旅游经济收入就已经达到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2.8%的高度。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会带动娱乐、餐饮、客运、购物等多方面产业的共同发展,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会促进其城镇发展。
二、大邑“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
成都多元化的旅游文化内涵,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的资源、勇为人先的创意精神为成都的“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区域旅游业的融合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更是储备了丰富多元的发展资源;而蓬勃发展的“融合与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区域旅游业以及发展迅速的城市经济又为成都的“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及区域旅游业的融合奠定了深厚的经济要素基础。
据《成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有关于“通过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产业创新”的要求,成都市在较早时间就开始了“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和区域旅游业融合形式、融合管理和融合深度上的相关问题。
(一)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待发育
成都市政府从未间断过对“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旅游业发展融合的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应政策,一系列的相应举措去推动两种产业的融合。近几年来,文博旅游业围绕了做诗歌文化、亮金沙文化和三国文化的三大文博品牌、做响“非遗节”的品牌从两方面推动产业的发展,极大的拓宽了文博旅游业发展链,并提升了其品牌影响力。政府通过对文化旅游的建设的支持,推动了“融合与创新”文化产业与区域旅游业融合的发展进程。
(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发育
为了大幅度提升大邑县的文化旅游产品竞争水平以及其管理水平,大力度的推动该县的文化旅游产业与区域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大邑县通过了成都市的文旅集团,加强了对西岭雪山等地的旅游建设。文旅集团在国情基础上一定幅度上在民营经济加入资金投入、人力资源上的投入,进行初步尝试。从而,民营经济有进一步的发育促进了大邑县的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不断融合
位于成都的大邑县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其在加速推动文化旅游与区域旅游资源融合的发展的同时,不断开发具有文化特色、区域地方特色的大邑旅游产品。其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但加速了旅游资源的整合,还带动了区域旅游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四)创意文化产业和区域旅游业不断融合的模式
在成都市旅游业的发展背景下,大邑县的创意文化产业和区域旅游业不断融合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充分并合理的利用其借鉴对方的优势,从而达到对自身文化产业内涵的丰富与改善,在形式上加以不断地融合创新,不断延伸其价值特性。
依托其旅游景区的特色运营渠道以及稳定的客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突出其区域特色、文化特色。充分诠释让核心产业都拥有区域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
三、大邑文化创意产业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
(一)顶层设计,引领产业融合
1. 观念引领
政府及其各个部门同意树立融合的发展观念,确立系统地思维,建立对融合的信心,要充分的认识到“融合与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区域旅游业融合是推动二者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因素,也是探索大邑“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区域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2. 规划指导
在已有的区域旅游业和“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全方位梳理大邑的“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产业旅游资源,选准其发展的方向以及市场定位,明确其发展目标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任务,从而为大邑发展“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區域旅游业提供有效的科学指导。
(二)落实相应政策,保障产业的融合
1. 政府协作
政府要指导好“融合与创新”文化产业与区域旅游业的行政管理机构的归并工作,责任分工,形成良好的工作格局通过建立“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旅游业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二者在共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和区域旅游业融合的组织与领导,实现其协调性与同步性。
2. 财政支持
按照“社会力量投资为主、政府专项资金补助为辅”的原则。制定支持大邑县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细则,对“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旅游业的景点景区的公共设施服务平台建设实行一定的财政补助设置;对于新兴的创新型文化旅游业项目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优惠政策,从而激励不同的新兴产业增加产生及发展,对重点的旅游业发展领域进行相对的补贴。
3. 投融资扶持
搭建信用贷款、信用保险、担保融资等一系列专项融资通道,确保融合发展中的资金链需求,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对旅游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通过这些担保通道为现有的或是待发展的具有大邑县区域地方特色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提供资金保障即担保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对“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旅游的企业支持一定的风险补贴。支持区域旅游文化创意的企业逐步上市,从而因上市而增加的成本,可以由政府从税收返还地方留成部分给予相应补贴。因此,金融支持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不分地区,自然环境都是影响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尤为重要的必要因素。而大邑县近几年来的不断升级发展,使其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都逐步基本具备了旅游县的发展基本要求,但是在车流较大的旅游通道沿线建设以及旅游景区景点周边的环境配套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从而全面的提升旅游项目的舒适性以及不断发展的潜能。因此,当地政府的金融机构应当针对当前旅游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大力的支持工作。相应的增加道路沿线的绿化带配置,以及对旅游项目沿线的河流污染进行相关控制,在较大程度上减小水污染以及空气污染对旅游项目的不良影响。
(2)支持对社会资源的挖掘
在旅游项目内最大限度地提现其区域旅游产业的特色,地方经融机构应支持树立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饮食品牌,并且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游客,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邑县区域旅游的又一大特色。支持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培育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带动旅游发展。
(3)支持新景点的开发
在依托大邑县发展的前提下,支持并推动新兴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发展。在发展区域旅游时,应当不断发掘出新兴产业,不断推进并挖掘其深处的文化内涵以及延伸价值,要找准发展中的有效切入点,通过不断的创新融入组合从而催生出新的文化旅游业态,挖掘出成都大邑县的区域旅游特色,以及深厚当然地方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具有特色文化的区域旅游文化产品从达到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文化創意旅游产品是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标志,在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中,应当深挖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价值,找准文化创意旅游与旅游的互动切入点,通过创新组合,从而催生出新的文化旅游业态。
四、总结
四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其中主要表现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边缘与交叉点,激发出全新的产业形式,四川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存在产业融合的基本条件,旅游业的发展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平台与发展空间,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则丰富了四川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四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四川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四川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则必须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必须找准四川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切入点,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并为四川旅游的适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姚旻.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创意开发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2(06).
[2]吴倩.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06).
[3]聂桢祯.四川省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徐茜.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理和路径探析——以成都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5(06).
[5]鲍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6]陈太政,陈准,王吉祥,李锋.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