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控制浅议

2018-08-22 07:49张娜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3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高校措施

张娜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国家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在大幅增加,多元化办学渠道的扩大,资金流出的增加,特别是消耗性支出涉及经济活动也更加复杂多样,形成了较高的财务风险。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整,及其监管不到位等都可导致高校内部出现贪污腐败、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发生,严重阻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要求,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防范高校财务风险,预防腐败,保证高校资产完整安全,促进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实现高校事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由学校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确定的职能部门负责和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旨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建立和实施一套统一的、高质量的学校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助于提升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学校内部控制的目标是能够确保学校管理条例合规合法,财务报告等相关信息完整真实可靠,管理成效显著,从而达到实现学校各项事业良性发展。规范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遵从内部控制指导性原则,理顺内部控制关系及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协调好内部控制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在内部控制方面没有成立专门的内部机构来负责内部控制,没有相关领导牵头,没有建立学校治理结构,没有规范学校议事规则,没有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决策、执行和监督等方面的权责,没有形成完整、合理和行之有效的职责分工与制衡机制,没有将内部控制形成制度化。某些不具备设置专门内控管理机构的高校,即没有确立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也没有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没将内部控制管理职能划归现有机构。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校领导层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受制于岗位编制、专业人员等条件所限。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也只是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性和独立性强的工作人员。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可使学校管理失控、决策缺失、运行机制不畅和执行力受阻,难以实现其发展战略性目标;内控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性及权责分配的不科学性,可导致管理运行效率低下乃至推诿扯皮等现象发生。

(二)内部控制环境风险意识淡薄

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增加,经费支出的增加,也伴随着财务风险的增加。风险随时发生、无处不在,与高校的各项业务活动紧密相连,高校必须采取和建立各种应对措施,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使来自于内、外部的各种不同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在控制环境中,高校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倾向于权利集中,即使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也是属于弹性的。在专业人员聘用上,只要对管理者自己约束控制较小,就逆向选择。这样就会造成各部门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不力,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制,没有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个别高校即使开展了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年度也不几次。高校一味追求外延的发展,忽视内部控制内涵建设,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没有对领导层及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内部因素存在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也没有关注融资环境、资源供给、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等外在风险因素;使高校未来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最终可能导致高校整体状况失衡,资金链断裂。许多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形同虚设,高校内部逆向选择用人,大大提高了内部风险的可能性。

(三)内部控制监督缺失,权威性不强

内部审计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手段,在内部控制的建设工作中应当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许多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现状令人担忧,出现了内审人员数量较少,独立性不强,审计内容和思路范围窄,方法落后,综合业务能力不高等问题,并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没有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评价。独立性是审计人员审计职能,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高校内部审计还受学校管理层约束,审计内容和范围受到限制,使高校的内部审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许多高校审计部门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规范制度依据,对内部控制工作组织情况的单位层面做得较差,对预算管理控制等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做得不到位。没有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高校内部控制缺乏主动性和监督性,没有将内控、监督、评价工作作为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没有及时形成准确、合理、可靠的监督与评价报告。高校管理者倾向于用手中没有被监督的权利最大化,高校内部控制监督的缺失,最终会出现贪污、舞弊、侵占国有资产等现象。

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高校领导需高度重视内控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内控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全员内控建设必要性意识,使内控体系建设融入校园内涵建设中。高校应成立专门机构或确定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及机制,对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合理设置内控机构,明细工作权限,将责、权、利落实到各责任职能部门。建立规范的学校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形成完整、科学、合理、有效的责权分工与制衡机制。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體系,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进一步提升高校内部管理水平。

(二)强化高校内部风险意识

良好的内控建设,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无论从决策层、管理层,还是实施层,都要加强对内部控制风险工作的重视。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定期查摆、分析和评估业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并加以消解。既要对领导层及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内部因素存在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也要关注融资环境、资源供给、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等外在风险因素.全面梳理高校经济活动业务流程,找出风险点,使高校在教学、行政、资产、财务、采购、基建等各方面落实细节管理、精细管理,减少甚至避免工作中的失误与不足。高校还应当采取适当的掌控措施,及时分析业务活动中的相关负责人员的风险意向,避免因个人意愿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

(三)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高校应当强化内审监督职能,保证内审机构的设置与专业人员的配备科学、合理,保证其工作的独立性与高效性。对审计人员,提高他们的职业操守,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让他们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真正发挥其职能作用。内部审计监督部门除了要进行日常的常规、持续监督检查之外。还要在高校遇到发展战略及各种业务活动等发生重大变革时,对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监督检查。专项监督应当与日常监督有机结合进行。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和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内部控制制度,还要将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纳入年度常规工作。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内部审计结果应定期公布,接受全校教职工的监督。对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到位部门应主动及时向上级反映,提出整改措施和合理化建议,捍卫内审监督的权威性。

近几年来,高校经济案件频繁出现,数量和金额呈现上升处势,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缺失,内部监督形同虚设,高校领导权力集中,从而造成国家财产流失。为确保高校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高校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科学和行之有效的内控机制,从根本上杜绝领导滥用职权所可能引发的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程度;建立责任制与奖惩制挂钩,跟踪监督。同时高校领导要树立正确观念,认识内控作用的重要性,在选择人才上,选择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员。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保证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延平,郑晓东,李晨.构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5(07).

[2]王可帅.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J].特区财会,2015(02).

[3]杨雁俊.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对策分析[J].新会计,2015(09).

(作者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高校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