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碧莹 张莹
摘要:新时代的经济共享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经济共享包括社会资源、社会权利、社会机会等方面的共享。新时代经济共享理念要实现就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坚持公平共享和消除贫困,坚持共同富裕。
关键词:新时代;经济共享;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更加注重共享,只有将共享理念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才能加快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新时代共享经济理念的内容
共享不是社会资源集中在少数几个人或几个群体手中,而是社会资源由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享有,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经济共享是共享概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只是物质上的共享关系,更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社会权利、社会财富上建立的社会关系。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资源的共享
经济共享首先说的是社会资源的共享,不论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提到共享,首先想到的就是资源。“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等。经济共享这里主要指的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享。社会的物质财富不但是指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而且还指一种创造财富的能力。在历史的发展中,人类总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财富。这是一种物质的极大丰富,也是一种能力的极大提升。财富不仅以物的形式体现,还通过精神的形式体现,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社会精神产品如道德观、世界观、法治观等。这些观念上的创造对物质上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而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基础,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社会权利的共享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公民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义务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经济共享不仅仅是指社会资源的共享,还指社会权利的共享,也就是说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平等的使用权利。人人生而平等,人皆自由。如果人们不能将自己的劳动能力成功的转换成劳动产品,劳动产品总是集中在部分人的手中,那就不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真正实现社会权利共享的社会是不存在剥削的,如果存在剥削,就不是一个社会权利共享的社会。权利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上符合法律规定和道德准则的能力。当权利延伸到经济共享的社会中就产生了社会权利的共享。社会权利的共享主要是指人们共同享有追求美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的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救济的权利、社会生活的权利和公民的平等权利。当然人们行使这些权利的前提是履行了相应的义务。
(三)社会机会的共享
经济共享中的社会机会的共享是指人们具有同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机会。社会机会共享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机会是针对社会所有成员的,而不是少数资本家的。简单说就是任何社会成员都有平等追求社会财富,享受社会资源的机会。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不能让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因为其背景和地位低而被拒绝在幸福的门外。其次,社会机会共享还体现在参与市场的门槛和过程平等。要想实现平等就必须保证就业平等、竞争平等、市场准入平等。要让市场中的所有人都具有共同发展的机会,不能将任何人差别化对待。比如参与培训和教育的机会、健康卫生的机会、平等就业的机会等。
二、新时代共享经济理念的实现方式
(一)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经济共享通过具体的物质内容得以体现,如社会资源、社会权利和社会机会的共享。但从它的实质来看,经济共享的背后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其实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经济共享能否实现的社会基础,因为经济共享的内容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内在的包含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活资料的分配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因此,经济共享要从这三个方面的范畴去探讨。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看,生活资料的分配方式是经济共享实现的社会基础。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活资料的分配方式,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经济共享能否实现的关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实现新时代的经济共享就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顾名思义就是以劳动者给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来分配个人消费品。简单说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正是由于我国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了相应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这样每个人的资源共享就和自己的劳动挂钩,通过个人投入劳动的时间长短,决定劳动共享的量是多少,,这样就避免了平均主义,注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经济共享与按劳分配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要实现经济共享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三)坚持公平共享
新时代的经济共享是公平共享,不是平均共享。公平共享与平均共享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平均共享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经济关系,简单说就是将社会财富平均分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份额,不根据人们的劳动量去享受报酬。早期的空想社会主義在描绘未来的社会形态时曾经提到过平均主义;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无不是打着平均的幌子在争夺皇权,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开历史的倒车。平均主义与公平正义是完全不同的,首先,公平正义是以提高效率为前提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而平均主义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限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次,公平正义是在社会公有制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私有制基础上的公平正义只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一种欺骗手段。企图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做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不符合实际的。要实现真正的经济共享不光要关注劳动者的付出,还要关注劳动者的回报;同时要保障每一个劳动者的权利得以实现,在权利得到保障的同时,应尽的义务也不能忽略。只有在付出与回报对等,权利与义务相互平衡的前提下,真正的公平正义才是可靠的。而平均主义提倡不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也不考虑劳动者的差异和不同,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对每个社会成员平均分配,显然是不可取的。
(四)消除贫困,坚持共同富裕
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经济共享的目标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共享是克服贫困的有效手段,经济共享可以削弱经济上的垄断,使贫困者更多的参与到经济共享的活动中来,从而保障了贫困者经济权利的实现,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但是市场具有自发性,那些不具有适应市场需要能力的劳动者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光靠市场的作用去消除贫困是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市场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来保障贫困者的生活,如社会福利、社会救济、鼓励下岗工人再就业等等。通过借助政府的力量,为贫困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和福利,从而实现经济共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李锦.新时代国企改革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
[2]史蒂文·希尔.经济奇点:共享经济、创造性破坏与未来社会[M].中信出版社,2017.
[3]罗宾·蔡斯.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4]陈其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5]刘国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赵碧莹,燕山大学;张莹,中国民生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