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生
几年前,在一个僻远乡镇中学工作的我接手一个“潜能班”。该班在学校大会小会中总会被特殊“關照”,成绩在学区同年级十八个班中也处于“后三甲”。
小罗是位胖乎乎的男生,从外表看,十分可爱,与“吵事大王”的名号压根对不上。可就是他,能让比他高一大截的男同学小刘心甘情愿做他的“跟班”。班上七八位男生跟着他“混”。在课堂上,看哪个老师不顺眼,只要他轻轻咳嗽一声,此起彼伏的咳嗽会弄得任课老师下不了台。
经过一个星期的明察暗访,我终于弄清班风问题在于一部分同学基础差,得不到及时的关心帮助,于是“破罐子破摔”心理作祟,弄得大家都学不好;一部分成绩好的同学不敢得罪这批学困生,又没有办法解决,苦不堪言。
为此我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策略,先与班上学习积极性高的同学逐一谈心,激发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找到学习方向。同时,指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作为班集体,学习是大家共同的任务,一个都不能少。精选班干部,认真负责班级各项日常事务。
接下来,准备家访。在家访前,我约法三章:第一,每个同学家我都会去,一个也不少;第二,我绝不告状,主要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第三,任何同学都不能躲,如果谁躲了,我第二天晨读课第一件事就会在班上通报———这一招挺管用,没有一个同学躲我。还有就是,到家后,由学生给我倒茶,不劳烦家长;明确我在学校吃晚饭,不在任何学生家吃饭。
和家长见面,通常与家长聊孩子睡觉的时间、早起的时间、在家喜欢干什么、和哪些人玩、做作业时间大致多久等;通报在校表现,主要汇报孩子的亮点,特别是最近进步最大的地方等,以及当着学生的面,表达下一阶段对他(她)的期待。
我有意识地先走访几户成绩好的学生家,也顾及中等生。对“吵事大王”的家访,我安排在他捣蛋较少的那一天。那天下午,我只走访他和他的“跟班”小刘。“吵事大王”是家里的独苗,父亲在广东做生意。他不少吃、不愁穿,在家里根本不做作业。小刘的父亲在县城上班,隔得远,管教靠他妈妈,而他妈妈有点宠他。我分别和两位家长表扬孩子们近期的一些进步,比如小罗早上没迟到了、小刘数学课没讲小话了。两位家长都很惊讶,都说只有李老师表扬过孩子。家长高兴,孩子们看我没告状,说的也是事实,和我慢慢地就亲近起来了。自从家访后,这两个孩子的学习态度变了,在课堂上,尽管可能听不懂,但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闹腾了。我又煞费苦心地把“吵事大王”的位置调在讲桌第一位,告诉他老师特别关心他,坐这样的好位置不要让自己和老师失望。小刘个子高一些,我刻意把他和小罗拆开,坐到近窗靠后的位置上,单人座。
通过家访,家长与学校老师达成共识,劲往一处使;通过班委会的工作,集思广益,团队凝聚力增强了;通过个别谈心,有的放矢,解决棘手难题。
期末考试,“吵事大王”六科有三科及格了,而上学期却是没有一科及格。我班在这次统考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都进入了学区前五。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落。
(作者单位:娄底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