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 曲靖言
美丽的星湖、绿葱葱的鼎湖山、精美的端砚,构建成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四月广东的天气忽冷忽热,但依然挡不住春姑娘的脚步,树枝开始吐新芽,百花开始争相绽放,过了一个开心又忙碌的新年后,终于有时间闲下来,可以外出逛逛了。
肇庆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有以喀斯特溶岩地貌闻名在外的“七星岩”和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的“鼎湖山”。经过几番思考和挑选下最终决定來这里“踏春”。
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5000年前,肇庆的先民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境内的春秋晚期至战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从汉代到清代,肇庆多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
看着看着,转眼间就路过了牌坊广场,这里是 肇庆 最繁华的地方,景色也相当迷人。这座著名的牌坊了,始建于1958年, 是城市里标志性的建筑,记录了来往的人群,也记录了城市的活力。
肇庆古城墙周长2800 米,历史上虽历尽沧桑也经过20 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见。披云楼座落于古城墙之西段,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至今仍保存完整,因楼矗立在城墙最高处,云雾常绕,所以得名。“披云鹤泪”为端州古八景之一。
城墙的右边,是披云楼,而左边,则通往能勾起肇庆人民怀旧情怀的草鞋街,旧城改造时保留下来的一处特色,骑楼式的风格似乎还能看到当时的文化交融。别具风格的壁画把一幕幕当时人们生活的情境记录下来,古代的街市,应该是很热闹吧。
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定位研究站,被誉为"活的自然博物馆"。其负离子含量为全国之最享有"天然氧吧"之美称。
从美如绿宝石的鼎湖上乘舟入谷,经过了蝴蝶展示区,进入原始森林,别有洞天的胜景,原始石路,一步一个脚印。由荣睿碑亭拾级登山,沿曲径云封直上,至半山腰向右拐,过眠绿亭即可。当然,也可以在荣壑碑亭前面的山溪边起步,一直溯溪而上。
远远地便听到了飞水潭的潺潺水声,走近一看,真的是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场面。这里山石嶙峋,瀑布从40多米高的崖顶深处狂奔而来,直往下飞泻,忽而形成千尺飞流,如白练悬空,忽而溅作满空雨花,如轻纱曼舞。飞水潭一年四季都是“飞水常飞,瀑布飘洒”。飞水潭积水汩汩而流,形成小瀑布,旁边筑起了石堤,横跨溪涧,用以蓄水,刚好形成了一池碧水供游客嬉戏。
孙中山先生也曾到过这里,在飞水潭边有题书的石刻:孙中山游泳处。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偕夫人游览鼎湖山时曾在此游泳。潭水由此再往下倾泻,继而形成另一个深潭,据传为蛰龙窟,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浴龙池。
飞水潭一侧还建了更衣室,想来是怕戏水之人沾湿了衣袖吧!崖间建有观瀑亭,崖壁镌刻着许多赞美飞水潭的摩崖大字和方寸小楷,颇有一番诗情画意。夏天的鼎湖空气清新,天然的负离子不断的释放。1998年12月,经中南林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测定,鼎湖山的负离子含量最高达到105600个/立方厘米,为目前国内所测定的最高的负离子含量区。如果夏日到此,一定会烦热顿消吧!
蝴蝶谷原始雨林两面环山,中间谷底贯穿一条溪流。这里的蝴蝶数以十万计,品种繁杂,令人眼花缭乱。蝴蝶谷处于热带半落叶季雨林,植被丰富,生长着众多珍贵的龙血树不老松和眼镜豆等360多种植物,其中许多是天然的蝴蝶寄主,由于优良的生态环境,加上合理的人工改造,蝴蝶谷俨然已成为世界上人类与自然结合得最完美的蝴蝶园之一。
蝴蝶谷的标本展览馆也是规模庞大,占地面积三百平方米,馆内陈列着各类精美蝴蝶及昆虫标本500多种,其中有珍贵的金斑喙凤蝶、三尾凤蝶、阿波罗绢蝶和很多世界代表性的名蝶。各种美丽的蝴蝶和奇异的昆虫标本在带给人们美丽感受的同时,也传播着昆虫方面的科普知识及生态环保意识。大型不锈钢网式蝴蝶园繁殖投放的观赏蝴蝶约20万只,每天保持的观赏活体蝴蝶在6000只左右,游人每天都能观赏到生态的蝴蝶。目前蝴蝶谷内自然发生的观赏蝴蝶密度是外界的4-8倍,产生了良好的蝴蝶生态效应。标本制作室是制作蝴蝶标本和工艺品的工作场所,把自然死去的蝴蝶回收加工,又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很多人都对这样的模式赞赏有加,我想,大概这才是最能保护生态的方式了吧。
进入七星岩后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在市中心,看惯了川流不息的大城市,恍然间觉得自己已然在仙境了。
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余公里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被誉为“人间仙境”、“岭南第一奇观”。干净蜿蜒的道路被郁郁葱葱的林木所包围,仿佛即将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国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所以取名为七星岩。“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叶剑英元帅的诗把七星岩的美刻画得淋漓尽致。
岩前风情一条街沿七星湖而建,这条街上有着各式各样的小店,酒吧、书吧、咖啡厅、餐厅、工艺品店。这些店铺的外观设计都各具特色,走得累了,随意找一间咖啡厅,点杯饮料或咖啡,坐下来静静地享受这一刻的宁静,还可以在咖啡厅随意凹个造型拍照,也是挺不错的旅行方式。
鼎湖山庆云寺位于鼎湖山中部偏东的山谷中,具有浓重的东方建筑艺术特色,因为山顶雾霭常绕而得名。
说起庆云寺可是年代感十足,始建于明崇帧九年(1636年),与韶关南华寺、潮州开光寺、广州光孝寺并称为岭南四大名刹。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时敕赐“万寿庆云寺”匾和“龙藏经”,并对寺庙进行修葺。寺院颇具规模,有殿堂房舍100多间,建筑面积达9000平方米。整座寺庙建在山上,依山势分成七级,l-2级为花园,寺院的建筑群则分布于3-7级。寺内现存舍利子、佛经、题匾、法座椅、大铜钟等文物,还有菩提、木樨、古梅、红棉等古树名木,鼎湖十景中的“菩提花雨”、“方池印月”、“塔殿香风”诸景均在寺内,可见规模之宏大。寺宇建成后,栖壑大师见周围雾霭袅袅,加之山顶有湖,“天将雨,湖先出云”,遂将原来的莲花庵易名为庆云寺。
庆云古刹质朴而宽宏,寺后的三宝峰俨如天然屏障,蜿蜒起伏,犹如行龙高昂峻秀,把庆云寺衬托得愈发庄严典雅,雄伟肃穆。
宝鼎园以展现中国古代鼎文化为主题,将中国著名的青铜器鼎、鼎文化与自然和山水文化融为一体。宝鼎园由国内资深的古建筑设计机构、专家与青铜器专家共同规划设计,整个宝鼎园充满中国古文化气息,宝鼎园有两个世界之最,一是肇庆九龙宝鼎,二是端溪龙皇砚。
进入宝鼎园,大门两侧站立百越人青铜舞像,上饰羽冠,身着草裙,断发纹身,立于石鼓上,作舞蹈姿态喜迎西方宾客。照壁为"端溪龙皇砚"重达2吨,在端溪龙皇砚后是岭南园,园中设有"一言九鼎"堂,内摆设有九尊贴金的青铜器鼎,寓意深刻,供洽谈商务和休憩之用,经过庭园,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场中有一座九龙宝鼎,鼎身和鼎足共铸有九条金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气势恢宏,安稳地屹立在花岗岩的基座上,象征著中华民族江山社稷永固,稳如磐石。
"青铜展廊",陈列有从古代到现代的各式复制名鼎。古代有商代中期的"兽面纹方鼎",商代晚期的"大禾方鼎",西周时期最大的"龙纹鼎",春秋早期的"秦公鼎",战国晚期的"四联鼎"以及福禄寿屏风和鼎炉。其中福禄寿宝鼎炉是用亚金浇铸而成,金光闪闪,分外夺目。"世纪宝鼎"是送给联合国50周年的礼物、香港和澳门"回归宝鼎"立在一旁,台湾宝鼎的位置也已预留。傍侧还设有极具中国青铜文化的镈钟亭,钟声一响,雄亮悠扬,整个山谷都有回响。
紫云谷是西江羚羊峡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内自然风光十分优美,由于这里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因此许多都市人都把此地当作回归大自然、保健养生的最佳生态旅游线路。在这里,可以醉心于优美的大自然风景之中,呼吸山林中清新的氧气,沐浴山泉,享受生活。
紫云谷景区的四条豪华游轮是整个西江羚羊峡段唯一的旅游船只,春夏之际,这里更是烟雾弥漫,气象万千,还可以观看到砚坑城墙,羚关古道。
这里因出产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而闻名,中国品质最好的端砚都是出自于紫云谷的老坑、坑子、麻子坑。当然不能错过寻访三大名坑以及古端砚遗址。
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有与端砚齐名的歙砚、易水砚,素来有“南端北易”之说。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端砚诞生在唐代初期,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封坑,砚资源越来越少。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
古人曾赞美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把“重与轻”,“刚与柔”这两对矛盾统一在一体之中,这是有根据和有道理的。
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比原来的感觉要轻些。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老坑砚石的确质地坚实而又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就会出现滋润的水气。这些特点是因为老坑砚石的矿物成分主要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同时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很大,所以敲击它时发出“笃笃”的木声,就是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缺少铿锵之声。老坑砚石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的缘故,故使老坑砚石如此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效果。很多游客不管会不会舞文弄墨,来到这里,还是会带一方砚留作纪念。
到这里,游客不能少做的一件事就是品尝一顿美味的农家菜了。靠山吃山,靠湖吃湖。这里最有名菜多当属“河鲜”。村民捕捞后鱼都是放在水里围养起来,客人可现点现杀,十分新鲜。
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品尝一下肇庆裹蒸粽,很出名的,也可以作为手信送给朋友。制裹蒸非常讲究,一要选用具有色绿、叶香、防腐的冬叶作裹蒸的外皮;二要选用上好糯米和当年绿豆; 三是做馅的猪肉以肥瘦相间的为上乘;四要加五香粉、曲酒作调料,以使馅味醇香、肥而不腻。将浸泡过的糯米和绿豆沙、猪肉馅等用模具包出有棱角的裹蒸来;之后把裹蒸放到桶里用明火煲煮十个小时以上,直至糯米、绿豆、猪肉完全融合为止,吃起来香糯醇厚,还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鼎湖上素是肇庆鼎湖山庆云寺特有的名菜,色、香、味、形俱全,始创于明朝永历初年,大约是1647年了。鼎湖上素的泡制,先是选取上好的冬菇、草菇、蘑菇(以上为三菇)、雪耳、木耳、榆耳、云耳、砂耳、桂花耳(以上为六耳),以及发菜、笋干、虾米、腐竹、粉丝、黄花菜等,然后用清水将其浸发、洗净,逐一煨制,再加上配料,用猛火共炆之,泡制时,要边炆边加入大量的清水,而鼎湖山之水纯属清泉水,甘冽清甜,所以庆云寺的鼎湖上素是其它寺庙之素菜所无法比拟的。色泽鲜艳,芳香扑鼻,仿佛吃进嘴里的就是一个“鲜”字。
鼎湖山水豆腐花可是我的最爱。“山水”二字,强调水的来源,还是要赞一下鼎湖泉水的清冽甘甜,做出的豆腐花才更是香滑爽口,软软嫩嫩的,在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来一碗清凉爽滑的山水豆腐花,绝对是一大享受。
寻着美味,渡河到旁边的砚洲岛感受当地人的生活。
砚洲俗称砚渚,西江流至此地,水分两路。砚洲如一叶轻舟,飘浮江心。传说北宋康定年间包公调任端州,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扶持端砚制造,深得人民称道。离任之时,端城男女老少都来送行,名流士绅纷纷携物相赠,均被包公一一谢绝。船走到一半,发现一书童私下受赠端砚一方,包公随即把砚抛入江中,于是在端砚沉没之处,浮起一片陆洲,就成为现今的砚洲。洲上还有“洗笔池”的古迹。近千年来,“砚渚清风”都是胜景之一,既指此地江风习习,清爽宜人,也是对包公为官清廉的一种赞颂。
这里的房子都是未经修葺的,古朴的民居,一开始看过去会觉得有点满目苍夷,但正因如此,才更能对话历史,摸着这里的一砖一瓦,感受那年代人民不凡的智慧,这才是“接地气”的,“local”的肇庆。
在小巷当中来回穿梭,一开始会觉得摸不着头脑无论走到哪里都一样,然而探索久了就会发现,九里一坊,每一个里都有一个门楼,代表的是一个家族,里面都祖堂、酒堂、学堂,每个的风格相仿,却都又有着各自的特色。家家户户的门前,还晒着菜干,和煦的日光下,仿佛这里的生活几百年如一日,未曾改变。
这里最热闹的节日是“茶果节”,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举行,“茶果”是一种米粉制作的点心。在这一天外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全村的人集资买一串鞭炮燃放,响声震天;每家都要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最有趣的是去年生了男孩的家庭把写有奖金的纸条放进烟花筒射向天空,谁抢到竹筒里的纸条奖金就归谁。
从上水之间到古朴人家,从端砚文化到田园风光,真是不虚此行,不负春光。日落时分,偶见几只船只缓缓穿行于星湖之中,乘船穿梭于如画的风景之中,会是一种怎样奇妙的感觉?不如你亲自来体验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