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青松 图/李师傅 酥 辰
说完狸猫换太子奇案,我们再来说一说包公戏里的一位权臣,包公的死对头——庞太师庞吉。
关于这位庞太师的故事可真不少。在故事里,他是一个坏到骨子里的大奸臣。他依仗国丈的身份,不仅陷害忠良,还埋没青年才俊。包拯考中进士那年,主考官正是庞太师。由于没有走后门,才华横溢的包拯只被庞太师点为第二十三名进士,发配到定远县做知县。
后来,包拯成为朝廷重臣,来到陈州放粮,正好遇到庞太师的儿子庞昱在陈州克扣救灾粮,中饱私囊,强抢民女,荼毒百姓。经过调查和取证,包拯充分掌握了庞昱的罪证,将他绳之以法。从此,庞太师便把包拯当作眼中钉、肉中刺,甚至不择手段刺杀和陷害包拯。正所谓邪不压正,几番较量之后,这位奸臣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在民间流传的《三侠五义》《杨家将》《呼家将》中,庞太师或化身为庞吉,或化身为庞文,与包公、八贤王、狄青和江湖侠客等正义人士为敌,是民间家喻户晓的反派人物!
然而,历史上的庞太师却是一位清正廉明、善于用人,在朝野颇有贤名的清官。
这位太师名叫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人。他考中进士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一路升迁,从司理参军(相当于基层法官)做起,历任知县、知州、御史、工部侍郎,最后做到了宰相,被授予了颖国公、太子太保的头衔。他和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关系很好,而且还提携了后来同样成为宰相的司马光和一代名将狄青,他的儿子庞元英还娶了大文豪欧阳修的二女儿。
还记得上次我们讲过的刘太后吗?刘太后临终之时,曾经留下遗诏,让仁宗的另一位养母杨氏参议国家大事。刚当上御史的庞籍认为不妥,便向皇帝上奏废止垂帘听政的制度,并建议皇帝选用人才要分辨奸邪和正直,防止大臣相互勾结,按照公论提拔官吏。因为他敢于直谏,所以被人称赞为“天子的御史”。
庞籍在陕西任职期间,采取了积极备战的方针,收复了西夏占领的部分土地,并抵御住了西夏人的进攻。同时,庞籍还慧眼识人,在陕西发现并提拔了作战勇猛的狄青。后来在平定侬智高叛乱时,庞籍建议皇帝给狄青充分的自主权,不要派不懂打仗的文臣做他的副官。没有了束缚,狄青得以大展拳脚,很快就平定了南方的叛乱。
既然历史上的庞籍是一位贤相,那么,民间传说中的庞太师,他的历史原型究竟是谁呢?经过查找和比对,宋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这个名字渐渐浮出了水面。
张贵妃是仁宗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她在还没当上妃子之前,为了提高自己的门第,就不停地吹枕边风,让仁宗皇帝提拔自己的伯父张尧佐。张尧佐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法官,由于侄女这层关系,他的官职一路高升,一跃成为主管全国财政的三司使。然而,他的快速升迁,遭到了来自包公等人的弹劾。同时,他主管的财政也出了不少问题。面对强大的压力,宋仁宗只好将张尧佐由三司使降为户部侍郎,不久之后,又让他兼任宣徽使、节度使、景灵宫使等多个官职。包公等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二次进谏,劝说皇帝不能让张尧佐担任这么多官职。皇帝很不情愿,一开始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但面对舆论压力,张尧佐坐不住了,只好向皇帝表示不能接受任命,主动辞去了宣徽使和景灵宫使的职位。然而,架不住张贵妃的枕边风,仁宗皇帝没过多久又下旨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自然,包公又一次上书直谏,并与仁宗皇帝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因为言辞激烈,包公还把唾沫溅到了皇帝的脸上。就这样,张尧佐的任命最终泡汤了。
张尧佐不仅靠侄女的关系上位,还贪恋权势,因此遭到了后人的鄙视。
那贤相庞籍又是怎么成为反派人物的呢?这还得从狄青说起。
宋朝的太祖皇帝留下了不得重用武臣的祖制,文臣们一直遵守着这一祖制。狄青因屡立战功而一路高升,当他做到枢密使的时候,自然遭到了文臣们的反对,就连提拔过狄青的庞籍,也因恪守祖制,站到了狄青的对立面。最终,狄青被罢官,郁郁而终。后人同情狄青,便把罪责归到了庞籍身上。为了掩人耳目,人们把“庞籍”改成了“庞吉”,后来又把包公弹劾张尧佐的事情进行了加工,安到了庞吉身上,写进了包公戏中。因为张尧佐死后被授予了太师的头衔,所以这位“张太师”就变成了“庞太师”。就这样,庞太师成了包公、狄青的死对头,被无限丑化,成了十恶不赦的奸臣。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这是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多年以前曾经风靡全国。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很多包拯办案的故事,庞太师的故事也在其中。这些故事大部分都来自一本很有名的书——《三侠五义》。
《三侠五义》的作者叫石玉昆。他出生在乾隆末年,是嘉庆年
间著名的说唱艺人。他把民间流传的有关包拯的故事进行了整理,创作了这部奇书。这本书讲述了北宋仁宗年间,包拯在侠义之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以及众位侠士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作品人物众多,情节跌宕起伏,既讲了很多办案的故事,又弘扬了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堪称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书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对中国近代评书曲艺乃至文学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