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艾婧
“The future? How could it know?”
“预测未来?它怎么可以?”
“How could it not?”
“为什么不呢?”
“The 21th century is a digital book. Zola taught Hydra how to read it.”
“21世纪就是一本电子书。佐拉教会了九头蛇怎样去读。”
——《美国队长:冬兵》(Captain American: The Winter Solider)
这是电影里面的一段经典台词,诠释了电脑通过大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预测未来的走向。艺术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大数据无处不在。商家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最有可能买单的是什么商品;媒体通过大数据分析观众最喜欢看什么内容;政府通过大数据提升治理水平;而在眼镜行业,大数据正在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通过对制造商的采访得知,利用大数据预测未来流行趋势先行生产的现货企业与接到订单再生产的传统制造型企业相比,新颖、时尚、交货周期短的眼镜成品吸引着贸易商的眼球,理所当然成为了大数据时代的宠儿。
在所有的电商平台上,销量和评论数都是直接可查的数据。Amazon、Ebay、Yahoo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公开信息,而数据分析师就揭开了背后的真相。通过对单个产品的每个订单时间进行统计,然后按照规定时间段内的销量高低进行排序,就可以轻易得知近段时间内最受市场青睐的产品信息,包括设计外观、定价区间、特殊功能等。
以数据为导向的新型制造商和以设计、功能为导向的传统制造商在市场上同时存在。传统制造商不停尝试用各种新产品去教育市场、迎合市场,一旦理念与市场不相容就会有被库存拖垮的风险,而新型制造商的产品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所以更容易变现,抗风险能力更高,更容易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生存下来。
市场潮起潮落,企业浮浮沉沉,数据型制造企业在飞速成长,年轻的企业家们正在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
然而,数据是把双刃剑。今年的Amazon,Top 100越来越没有特色,客单价越来越低,防蓝光、变色镜、渐进片至今没有上榜。是因为用户没有需求吗?然而并不是。
数据是一个没有感情更没有思想的工具,统计的结果并不会因为有新的特色就产生倾斜。如果用一个金字塔做模型的话,底层最多的永远是价格敏感人群,然后才是功能需求人群,最高的地方是品牌附加值需求人群。
大数据分析出来,销量排名最高的,永远是经济型。
作为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很多的眼镜制造厂非常害怕订单减少、工人闲下来,所以缺订单的时候接了很多金字塔底的订单。于是,在大数据的指引下,款式和价格开始走向统一。越怕没有订单就越做便宜的订单→便宜的订单做得越多,高端的市场就越小→高端市场越小,高利润订单就越少,就更只能做便宜的订单。
这个死结导致了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人挣不到钱,整个行业都在被迫洗牌。抗风险能力弱的传统制造企业越来越多的退出市场,新型制造企业利润也越来越低。
如何获得更多的利润?不仅仅是企业永恒的追求,更是眼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眼下的市场,新技术、新设计、好品牌都是更多利润的来源。在大数据时代,他们都被淹没在了信息流之中,大多数并不缺乏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并没有获得感知。谁能让这些赢利点从众多的数据中凸显出来,影响到用户,谁就是赢家。
一个优良的品牌需要经年的沉淀,与天文数字的宣传投入,对于单一类商品而言,要走这条路是最难的。在市面上,因为品牌而选择商品的人群,往往考虑的是Gucci、Prada等一线品牌,眼镜仅仅是品牌下面很小的一个板块,消费者选择的不是商品,而是附加值、品牌价值。要靠这条路实现盈利,非常困难。
设计是最容易变现的。5年前,一部韩国的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带火了Gentle Monster。以后的数年,GM一直主打设计与时尚,到目前为止,仍是国内市场上年轻人的主要选择之一。年轻市场销量最好的两个品牌一是暴龙,二是GM,暴龙主打600元左右的市场,GM主打千元市场,两者在年轻人中的粉丝数相差无几。因为韩国对年轻人的文化输出主打潮流、时尚、前卫,给人留下了前置印象,有韩国两个字背书之后,GM得到的就是更多、更丰厚的利润与回报。
新技术是产业向前发展的基础,作为一个本应该享受高利润的爆点,现在却在沉默。在数字化社会,防蓝光、变色片、渐进片在互联网上、在广告中只是几个不起眼的文字,几个短短的镜头,用户没有得到感知,没有体验,不明白。在线下的零售店里,因为店租、人工等各种成本叠加,商品的售价比单纯的成本要高出一大截,价格不敏感客户被升级成了敏感客户,只有少量的高端客户享受到了新技术带来的好处。
眼镜行业,乃至整个日用消费品行业,都需要打造一条可以缩短、减少中间环节的全新通道。先行者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工厂店诞生了。
前店后厂、上厂下店几乎去掉了所有的中间环节,消费者直接面对制造企业。去渠道的结果是,企业可以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掌握一手信息,了解消费者中意的设计类型、功能附加、价格区间;消费者直接面对企业,接触到最新的技术,以更少的钱买到更优质的产品。看起来,这就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然而,在服务业越来越发达,人均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的今天,工厂店也有了明显的短板——工厂太远了,也太少了。
眼镜行业和各种日用消费品一样,需要面对最后1公里的问题。消费者不愿意花费大量的过程时间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容易选择离自己相对近一些的地方解决问题。
同时,千千万万的零售店,不光解决了最后1公里的购物问题,还承载了形象宣传、品牌推广的职能。每一个零售店,都是一个广告位;每一个品牌的崛起,都离不开大大小小的零售店。
纵观全球,最优秀的品牌成功核心都来自于全球化运营之外,动辄数千家的直营门店。这是一条极深的护城河,没有天量资金的投入,无法模仿。
那么,如何让制造企业能够把品牌推广和去中间环节更好地结合起来呢?既能够发挥工厂的成本优势,又能接近消费者,最终实现双赢?
打造特色小镇,推动工业旅游提供了一个思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而不只是一个工业集散地,让消费者不是以满足配一副眼镜为需求,而是以满足好奇心为出发点,将关注的中心从产品本身延伸到产品表现的各个方面,对于推动品牌沉淀、新技术应用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采访了重庆荣昌眼镜产业园——正在以AAAA级标准打造的一个工业旅游景点。在园区的规划中,眼镜展览馆作为接待游客的第一个地点,从眼镜的历史开始,通过设计、材料等各种知识的讲解,能够非常直观地让消费者了解到1.56、1.60、1.67、1.74等各个主流折射率镜片在外观、重量上的区别,直接感受变色镜片在阳光下的表现,体验防蓝光镜片在面对电子屏幕时对眼睛的保护效果……通过现场体验的方式,同时服务大批量的客户群,将消费升级的种子种在每一个消费者意识里。
而后,通过参观设计公司,参与设计眼镜的游戏,不仅可以让消费者体验到私人定制的乐趣,还能给设计师带去更多的灵感,使制造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设计款式。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消费者向其他人炫耀自己的私人定制,会给园区带来更多的消费者;更多的款式诞生,又会让制造企业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机会。
通过特定的参观渠道参观生产企业之后,消费者进入最后的眼视光检测体验中心,经过专业的检测获得专业建议,由此促使最终消费的产生。整个沉浸式体验之后,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余,还能了解到更多眼镜行业知识。当消费升级的产品在外界使用时,使用者将接收到的知识转述给他人,又能够给园区带来更多的游客。
由于特色园区是多家企业的综合体,共同分担了对外宣传、知识讲解、消费者引导、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成本,就能彻底改变以往单个企业或零售店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对于行业知识的传播、新产品的推广、品牌的建设都有积极的作用。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企业也得到了实惠,双赢的局面下形成正向循环,对于行业的发展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是全球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以往因为行业内单个环节的局限性,一直没有一个世界性的眼镜品牌诞生。特色小镇、工业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思路,也许能够孵化出一些有能力、有前景的品牌,去争取未来更多属于中国的利润。
毕竟,这么多年以来我们都只能从事眼镜架的制造以及零件装配组合工作,利润都被欧美的品牌拿走了,我们太亏了。我们都希望,把这些利润留在中国企业自己的手里,让我们的企业可以发展得更好。
大数据可以让眼镜产业少走弯路,工业旅游也许能让眼镜产业得到新的发展。
中国的,就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