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扶贫”助留守儿童的妈妈回家

2018-08-21 09:15张玉洁柳王敏
新农村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文化扶贫文化厅苗绣

张玉洁 柳王敏

37岁的“二孩妈妈”龙顺金最近感到很欣慰,她两岁的小女儿终于愿意跟她亲近了。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她的小女儿几乎不认识她这个妈妈。

龙顺金家住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石栏镇排五村。湘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湖南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外出务工一直是当地大部分贫困百姓的重要选择之一。

龙顺金也不例外,为了生计,她不得不在小女儿刚满8个月时,就到州府吉首当月嫂,赚取3000元的月工资,但每月却只能回家跟孩子温存3天。

“老大懂事了,平时还会跟我视频。老二太小,我带的又少,每次回来想抱她,她都要躲开。”龙顺金哽咽着说,每天抱着别人的孩子就想起自己的女儿,可在家带她,就没钱买奶粉。

在中国农村,像龙顺金家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不少孩子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外出打工的父母一面。2016年底的摸排统计发现,全国农村不满十六周岁的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超过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

中部省份湖南目前约有70万留守儿童。

去年7月,龙顺金放假回家听说镇文化站在推行“让妈妈回家”苗绣文化扶贫项目。当地妇女报名就能免费在镇上培训基地接受苗绣传承人和技师的专业指导,合格后将为绣娘提供织布、刺绣等手工产品订单。龙顺金当即决定辞工回家。

当月,龙顺金培训完就与文化站合作的公司签订合同,拿到了1200元工资。“如果订单多,工资也会增加。愿意的话还能把孩子带到基地来,中午还管饭。”龙顺金笑着说,虽然赚的可能没有在外面打工多,但没有什么比一家人能团聚更幸福。

“让妈妈回家”文化扶贫项目发起人、石栏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告诉记者,花垣是“百里苗乡”,当地苗族姑娘最擅長刺绣。早在2006年,花垣苗绣就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苗绣这一项传统技艺在当地逐渐没落。

2012年,麻正兵推荐镇上一位绣娘参加苗绣比赛,作品获奖后当场拍出1.8万元。他意识到,可以将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扶贫相结合,并且很快将想法付诸于行动,组织镇上妇女成立苗绣合作社,尝试采用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式手工生产苗绣。

这也得到了文化部和湖南省文化厅的肯定。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不少相关企业、职业学院、传承人等纷纷找到镇文化站合作。经过培训的绣娘所制作的苗绣制品通过企业可以卖出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的价格,每个绣娘的月收入可达两、三千元甚至更多。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其最大效益就是通过免费培训和增加就业岗位帮助留守儿童的妈妈回家,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了社会效益,同时发展了非遗传承和文化保护。”麻正兵说。

如今,“让妈妈回家”项目已经成为文化扶贫的标杆之一,在全省遍地开花。

湘西在4个苗族聚居县设立了20多个苗绣创业培训基地和湘西职院1个苗绣产品研发基地,培训绣娘6000余人,创造就业岗位近3000个,人均年增收近5000元。在怀化通道县,有4000多名织娘在当地“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通过侗锦脱贫。在吉首市,有五分之一的返乡“妈妈”和留守妇女从事苗绣事业。

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其他省份也开展了不少类似的项目和活动。2016年3月起,文化部陆续支持相关企业、高校和机构等在全国各个传统工艺聚集地设立了10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涉及刺绣、木雕、漆艺、金属锻制、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多个门类。

在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的绣娘与设计师合作,将传统花帽和花袍上的图案运用到笔记本、耳机、包饰等生活用品上,接收订单万余件,近千名绣娘月均增收1500元。

去年8月,第八届“爱的华章”走进多彩贵州暨“关爱留守,爸妈回家”精准扶贫援助工程启动,未来5年将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和公益基金在贵州9个市(州)引领投资和建设(合作)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农村致富带头人合作发展项目,吸收返乡人员创业就业。

“今年,省文化厅还将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使‘让妈妈回家这一计划惠及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家庭可以团圆。”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说。

猜你喜欢
文化扶贫文化厅苗绣
基于湘西苗绣图案的数字化设计创新研究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苗绣
日本国内外日语教育现状分析与启示
坚定文化自信 彰显文化陕西新形象——访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系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部分摘录
“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
贵州民族乡村“文化扶贫”探析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贵州苗绣中的鱼形象与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