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重返学堂为乡村治理“开脑洞”

2018-08-21 09:15许万虎
新农村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临沧市文凭村官

许万虎

37岁的毕文斌刚当上“村官”时,觉得农村工作无非是和乡亲们打交道,难不到哪去。谁知上任不久他便发现,情况与自己料想的恰恰相反。

“大大小小的琐事迎头砸过来,小到调解村邻纠纷,大到谋划村民经济,有时照顾了这家,又得罪了那家。”2004年,毕文斌当选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德党镇勐汞村委会主任后,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毕文斌说,为村民做大事小事都是应该的,但他就怕面对纠纷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文化水平不高,解决村民间矛盾,常常找不准法律依据,经常有人口服心不服。”

永德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贫困程度深,当地村干部学历水平普遍偏低,乡村治理能力比较有限。2015年,县里与云南开放大学合作,试点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希望借此帮助一线的乡村治理者们克服“本领恐慌”。

实用法律知识、农业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知识……专业教师团队为学员量身定制的一系列课程颇受欢迎,村干部们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修高等院校专科及以上学历课程,拿到相应文凭。

毕文斌当时就报了名,特意选择了法律事务专业。当了这么多年“村官”,源自人情面子的苦头他没少吃。“我心里最清楚,法律法规是真正服众的‘准绳,要让它慢慢深入人心。”他说。

“在线学习时间灵活,还有教师全程辅导。”平日里忙于基层事务分不开身,毕文斌常挑灯夜战为自己“充电”。“学一遍记不住就想办法背下来,实在不行,上实践课时运用一两次就会了。”

一堂课也不缺席,毕文斌最终修满学分、顺利毕业,他的“村官”之路也迎来“全新体验”。“不背人情债,一身轻松。”他说,依法处理、有理有据,村干部调解纠纷的底气足了,村民的怨言也少了。

生活在乡土人情社会的大山村民,面对严肃的法律法规,难免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但法律讲得多了,一来一去,越来越多人开始明白了。”毕文斌说。

“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门槛儿不高,具备学习能力、肯学爱学就行,且大部分学费由云南开放大学和各县财政联合补助。眼下,临沧市8个县(区)、936个村已有2300余人注册入学。除了选修法律知识,村干部最钟情的是农村经济管理课程。

临沧市双江县勐勐镇彝家村党总支书记王顺斌当了好些年“村官”,平时看到各地新闻里的农村致富经总是心痒痒,“没事儿就寻思着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虽然拥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历,但只有初中文凭的王顺斌时常感到知识匮乏,做工作也放不开手脚。“进学堂不仅是为了拿文凭,而是要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力,解决村里产业支撑不足、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他说。

随着学习不断深入,王顺斌对自己脚下再熟悉不过的土地有了新的认识。“传统农业过于粗放,规模小、效益低。烤烟、甘蔗、畜牧养殖等特色技能课程告诉我,我们村还有新的出路和机会。”他说。

很快,王顺斌带领村干部研讨方案,请专家评估产业转型的可行性。不久,一套兼顾短期和长期效益的种养模式在村里兴起。

“理论+实操”的特色农业技能课程让他对未来信心满满。如今,村里依托重点产业,注册成立了各类专业合作社,还通过引入“股份合作制经济”模式,盘活了农村资产资源,进一步充实村民的钱袋子。

“目前,全村建成产业基地近2万亩,村集体收入达7万元。”眼看着从前的“空殼村”朝着“殷实村”转变,王顺斌笑着说,“村干部要做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猜你喜欢
临沧市文凭村官
唱村官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临沧市艾滋病流行特征及变迁规律分析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坚守教育的美好——临沧市临翔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杨世良访谈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我要当个好村官
临沧市推进核桃产业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