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琴
城市管理工作牵扯面广、涉及部门多、综合性强,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顺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追求新作为。结合本地外商较多的实际,浙江省义乌市因地制宜在全国首创了“洋街长”治街模式。目前,“洋街长”治街模式已开展四个多月,效果显著,城区多条道路面貌焕然一新,未来有望将该模式打造成城市管理的“义乌样本”。
一、外商集聚给城市治理带来新挑战
义乌是全国常驻外商最多的县级市,作为“一带一路”国际贸易重要支点城市,目前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境外客商常驻,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外商超过40万人次。庞大的外商群体在促进市场繁荣的同时,也给义乌的城市治理带来新挑战,如何管理外商集聚区成为摆在执法部门面前的新课题。
比如,福田街道的工人北路、稠州北路等主干道毗邻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城。这一带商铺林立,万商云集,人流量大,一直很难管理。由于中外饮食文化差异,很多外商选择在义乌开餐厅,既方便家人和朋友聚会,又可以招待家乡同胞,仅在毗邻义乌国际商贸城的长春小区,就有百余家外商开的餐厅。他们除了把原汁原味的家乡饮食文化带到义乌,也把一些在家乡常见的文化习俗搬到义乌。但这些文化习俗却不一定符合中国的“规矩”,最典型的就是占道经营行为。
在他们的家乡,很多餐厅都在外面摆放桌椅,客人们喜欢露天坐着,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喝咖啡聊天,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在中国这是占道经营,违反了相关法规。因为语言不通,执法人员和外商们沟通很是费劲,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家乡很正常的事到中国就违反了法律,执法人员给他们解释中国的法规他们也听不懂。于是长春小区餐厅占道经营成了执法的一大难题,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因地制宜“洋街长”制应运而生
为增进与外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便于及时解决各种棘手的涉外问题,2017年6月17日,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因地制宜,在外商聚集较多的工人北路、长春六街等路段,特别邀请了三位外商代表担任“洋街长”,在全国率先推出“洋街长”治街模式。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巡查发现各类影响所辖道路环境、交通、广告等街面秩序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并监督整改。
这三位“洋街长”,一位来自阿塞拜疆,两位来自哥伦比亚,都在义乌定居经商多年,在外商群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平时热心公益,虽然中文说得不是很流利,但和中国人日常交流基本没什么问题,符合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对“洋街长”岗位设置要求。在“洋街长”走上岗位之前,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对他们进行了专业的业务培训,通过经验丰富的一线执法人员现身说法、PPT、视频等方式,讲解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案例分析,让“洋街长”掌握基础业务知识。
来自哥伦比亚的“洋街长”Fabio(中文名马利)感慨地说,虽然我们早就把义乌当成第二故乡,但身在异国他乡,难免有时候会产生漂泊感,感觉和这座城市联系不够紧密,能获聘担任街长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我们对义乌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融入感和归属感,内心很温暖,觉得自己是一名真正的义乌人,一定要尽力为义乌做点事情。
三、“洋街长”以身作则破解执法难题
来自阿塞拜疆的“洋街长”Asif(中文名阿西福)2010年来到中国,目前一家四口都在义乌,两个孩子在中文学校读书。他在义乌主要从事外贸生意,还在长春小区经营一家餐厅。之前他也和其他外商一样,习惯在自家餐厅门外圈一块空地,搭起大帐篷、摆放桌椅招揽同胞前来聚会,为此还受到过执法部门的处罚。
担任“洋街长”后,通过和执法人员一起工作,阿西福逐渐意识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规矩,既然来到中国,就要遵守这里的规矩。阿西福说,看到执法人员这么辛苦,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高温酷暑,天天在外面劝导整治市容,我很敬佩他们,对他们有了更多地理解,我全力支持和配合他们的工作。如今,阿西福除了自己带头不再占道经营,还主动劝导沿街的其他外商遵守规矩。他劝导的效果特别好,沟通格外顺畅,外商们认为阿西福能担任“洋街长”,不仅是他一个人的骄傲,也是他们共同的骄傲,必须支持他的工作,所以外商们都很给阿西福“面子”,长春小区餐厅占道经营的难题迎刃而解。
三位“洋街长”与相关部门每周至少集中巡街一次,一起参与义乌国际商贸城周边道路管理,职责涉及市容环卫、环保、市政等10多个方面,并不定期单独巡查,发现问题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转交执法部门监督落实。平时,三位“洋街长”单独巡查时会主动将一些需要执法部门解决的问题用手机拍下来,发到街长工作群,告诉执法人员及时查处。执法人员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解决问题,并将处理情况反馈到街长工作群,确保小问题不过夜,大问题有回音。
四、“洋街长”协同执法“绣”出城市新气象
老陈是一名有着十二年执法工作经验的老执法人,福田街道义乌国际商贸城周边是他负责的管区。商户们与老陈执法时争执主要源于从商铺门口到马路1.5米内的这部分面积,虽然没有产权,但他们购买商铺时是算钱的。商户的心态是我出钱了,为啥门口不让我摆摊呢?但实际这部分面积是带公益性的,户主必须要购买,且应免费提供给市民,属于公共服务。
“洋街长”上任后,商户们的心态不知不觉变了,和老陈的争执也渐少了,从不理解慢慢到理解,现在商户们都很自觉配合“洋街长”和老陈的工作,有些商户还和“洋街长”成为朋友。老陈说,以前商户们看到执法人员很反感,无论执法人員怎么耐心劝说就是听不进去,有了“洋街长”的“柔性执法”,商户们接受度比较高,一来不愿意在同行面前丢脸,二来进货的客商们都说街道变整洁了,以后会常来。
由于义务国际商贸城周边停车泊位紧张,商户们有时找不到停车泊位就随意停在人行道上。为满足商户停车需求,执法人员和“洋街长”一道实地踏勘,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周边新增停车泊位400余个,有效缓解了商户车辆乱停放与停车难问题,规范人行道停车秩序。
四个多月来,“洋街长”们共解决各类问题100多个。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下,义乌城区多条主干道发生了可喜变化,道路卫生、流动摊贩、油烟污染、车辆乱停放、涉外纠纷等管理难题都能及时解决。更重要的是,外商们更配合执法部门的管理了,有二十多名外商还主动要求加入街长队伍,在外商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自觉维护。城市管理精细如“绣花”,让外商成为“绣花工”参与城市管理、承担社会责任,能够适应新时代城市治理要求,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绣”出城市新气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互动深化,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到中国寻求发展机会。如何管理好这一群体,是我国不少城市面临的难题。义乌首创的“洋街长”治街模式,此举开外商直接参与我国城市治理之先河,并初见成效,为破解我国城市治理难题探讨可推广的义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