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 郝蕊洁
摘 要: 针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更多层次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条件;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内容与专业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基于SPOC的教学方式,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过程考核中加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核,可以让学生更加注重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应用型; 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SPOC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8)06-96-03
Reform of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for the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Li Ni, Hao Ruijie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computer, Yuncheng Universtiy, Yuncheng, Shanxi 044000,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public basic computer courses for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this paper reforms the course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Multi-level and richer teaching contents are able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the basic conditions to develop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can combine the course content with the profession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SPOC provides more time and space for the training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The integration of examinations for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in process of assessment can make stud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own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applied type; public basic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SPOC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是,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1]。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指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或专业问题的能力。我院正处于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重要时期,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对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計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⑴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原有的教学内容设置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必要调整和增加一些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条件和教学环境。
⑵ 传统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很少体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经常出现教学与实际应用相脱离,学生不知道如何应用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⑶ 由于生源地域和学习条件有所不同,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有很大差异,教师授课时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上课进度,基础好的学生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⑷ 有些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多、难度较大,而且由于课程改革带来的课时压缩,教师普遍认为部分授课内容讲不完、讲不透,更没有时间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⑸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没有充分体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导致学生不重视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也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对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2.1 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原先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包含三个层次,分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基础选修课。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将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原有的三个层次,改为四个层次,分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及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程序设计与应用课程和计算机基础应用选修课,并且根据各个专业实际需求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
第一层次是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理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和多媒体技术及软件技术基础等。第二层次是计算机应用及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如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多媒体设计、数据库开发、Web前端设计等。第三层次是程序设计与应用课程。由于第二层次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学时有限,学生只能掌握最基本的程序设计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程序设计知识解决专业问题,所以根据需要在部分专业开设与专业结合的程序设计应用课程,重点在于用程序设计解决专业应用问题。第四层次是计算机基础应用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或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机基础选修课,如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多媒体设计、数据库开发、Web前端设计等课程。
更多层次更丰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学到更适合自己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在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2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计算機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⑴ 在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加课堂实例的应用性。
案例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际案例中,对具体案例进行情景描述、演示和模拟,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分析,直到找出解决方案并改进。案例教学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处理案例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案例的设计和选择,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案例首先要有实用性,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对案例有兴趣。案例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如何与课程知识内容相结合,是否将绝大部分课程知识内容融合到案例中,学生是否可以在处理案例的过程中完成对课程知识的建构。在计算机网络部分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教学案例,例如,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自己做网线、组装计算机硬件、设置静态IP地址和文件共享、使用常用路由命令等。office软件的应用可以加入学习或工作中常用的案例,例如:使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作个人求职简历、学生社团活动海报、毕业论文、批量制作邀请函等;使用Excel软件制作学生档案表、期末成绩表、销售报表、费用报表等;使用PP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制作学校宣传手册、论文进展报告、项目报告、当地旅游宣传手册等。在网站开发实用技术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制作网站,比如某学校社团的宣传网站、当地旅游文化宣传网站、某公司的宣传网站等。学生在完成教学案例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课程知识,还培养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⑵ 在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项目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以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项目为线索组织教学。学生按小组协作方式进行学习,通过理解、分解和逐步实现一个项目进行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也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它与案例教学法是有区别的。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或几个大的项目贯穿整个课程始终,而案例教学法通常是每节课的小案例,或跨越几节课的案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展示项目并进行教学示范,然后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并给予指导。学生首先分组讨论项目,分解项目任务并协作完成项目。最后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并给予评价,课下学生分组总结经验并完成组间交流,写出小组总结报告。
项目的选取要考虑到内容是否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难度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的设计要考虑到如何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与课程内容很好的结合,项目尽量包含所有的知识点。在第二层次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可以选择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小型超市管理系统、家庭财务管理系统、电子投票平台、公司员工管理系统等项目。在第三层次的程序设计与应用课程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选择解决专业问题的项目,例如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单片机程序,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机器人控制程序,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程序,PLC上位机程序等。在多媒体设计课程中,可以选择的项目有:微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河东文化宣传纪录片的制作、数码摄影和照片后期处理、产品设计等。在Web前端设计课程中,根据不同专业让学生设计与专业相关的网站。
项目教学法可以让理论知识与应用的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项目的分解和逐步分阶段实现,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方式强调协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⑶ 基于SPOC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基于有限的课程教学课时和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教学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进一步拓展。SPOC[2],即小规模在线私有课程,将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融合在一起,借助在线资源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的欠缺,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线学习,让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的教学。
基于SPOC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建设课程教学平台,提供课程学习资源,包括课前学生自学微视频、课后复习微视频、课前预习题、课后练习题和拓展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3]。教学平台还提供了教师答疑区和学生讨论区,让学生在课外也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教学平台不仅可以记录学生使用平台的过程,让教师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分,教师可以将此纳入到过程考核中。
基于SPOC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自主预习、课上答疑解惑和课后拓展学习三部分[4]。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课前学生在教学平台上观看课前预习微视频并完成课前预习题,对课程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课前通过教学平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项目教学,讲解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课后学生观看课后复习微视频、做课后拓展学习。
基于SPOC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知识进行学习。
⑷ 鼓励学生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参加计算机大赛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外组建兴趣小组,例如视频制作组、图形图像设计组、动画制作组、交互媒体设计组等。学校为学生提供专门的计算机实验室,每周组织兴趣小组进行活动,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大赛鼓励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具备高水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综合性人才。首先在学校内开展校级计算机设计大赛,然后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级计算机设计大赛和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出校园,对接社会和其他优秀院校,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计算机设计和应用水平。
2.3 考核办法改革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中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一般包含学生到课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期中测试等[5],没有充分体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通过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要详细记录每个学生参与项目案例的情况并计分,将计分纳入到过程考核中。基于SPOC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平台可以记录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学习情况并计分,特别是课后拓展学习情况能更多地反映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参与课外兴趣小组和计算机设计大赛的情况也可以作为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的一部分。将以上的分数纳入到过程考核成绩中可以让过程考核更完善,也可以让学生更加重视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3 结束语
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实践性、应用性,在各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更好地解决专业问题。对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为学生提供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条件和教学环境,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應用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朱苗苗,常晋义,牛国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
实验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3:81-83
[2] 李凤霞,陈宇峰,余月,嵩天.基于MOOC/SPOC的课程协同
建设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6.1:17-18,20
[3] 李妮.自主学习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运城学
院学报,2015.3:13-16
[4] 李妮.基于SPOC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运城
学院学报,2016.3:81-84
[5] 王雪梅,胡素君,李鹏.基于问题驱动和过程性评价的SPOC
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7.12: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