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儿川
8月7日,后知后觉的中国网民才发现,原来前一天《人民日报》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则大消息—“Google is welcome to return to Chinese mainland”。只不过这个社交网站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网民来说是404的。所以哪怕是洗稿能力强大的各大门户,也晚了一天才知道。
只要你在2010年前上过网,那么细究这则通告的意味,远比挑语病来得有意思。当各大门户扫到人民日报的消息时,立刻有好事者发起投票—如果Google回到内地,你会选择谁。投票的结局是一边倒的。Google虽然在内地404了8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应该很欣慰中国网民没有忘记他们,或者说他们的竞争对手实在是没有给这7.72亿网民留下什么美好回忆。遗憾的是,这项投票在几分钟后也404了。
由始至终,Google都没作什么表态,但它当年在中国的对手却坐不住了。百度的老板Robin当天就在朋友圈发了文,称百度并非占了Google退出的便宜,且非常有信心再PK一次再赢一次。
这个观点很快就获得了第三方的支持。有视频网站翻出了去年12月Google前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在彭博社做的一段采访,他认为Google、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这些美国企业在中国没有成功的机会,因为它们已经不懂这个市场了。
讲真,Google当年的退出,其实也并非在商场上战败所致,更多还是自己的意气用事。但在Google、Facebook、YouTube等等硅谷公司离开后的这近10年里,中国的互联网市场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种变化发生在产品端,基本就是“从抄袭到输出”的变化。移动支付、共享出行、外卖、知识付费等这个市场最火的生意都很难在硅谷完全找到一个模板去严丝合缝地套用。而现在,随着这些产品做大做强,硅谷公司也开始学习中国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了。至于人工智能(AI)、自动驾驶汽车、电动汽车这些同样时兴的业务,两个市场差不多也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变化也体现在对市场的理解和be evil的界定上。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和美国的App对待开屏广告的态度。
在公司的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文档中,苹果官方特别强调了Dont advertise(不要做广告)。因为这会影响App打开的响应速度,降低用户体验。在美国,不论社交、图片还是浏览器App以Facebook、Instagram、Chrome为代表的硅谷派软件都很好地遵守了这个建议。而在国内市场,为了更好地用户体验而放弃这个赚钱的机会好像只有微信—它只在重大改版时为自己做广告。那国内用户抱怨过开屏有广告破坏了体验吗?他们好像也没太在意。
时移世易,这个江湖已经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气质。
有种观点認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之所以能崛起,和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那堵墙替它们拦住了不少厉害的对手有关。但市场已然发展到这个程度,再去复盘这些也没太大意义了。重要的还是接下来怎么做生意。
不过遗憾的是,人民日报在新闻发酵后迅速删了欢迎Google重返中国的推文。就此,悬疑剧再度上演。不过想回(进)中国的不止Google一家,Facebook在杭州的分公司虽然几天就夭折,但它们应该绝不会就此罢休。来了就都是客,如果做不了主营业务,那我们就帮它们想一下在中国还能做哪些项目吧。
造楼
Google的确有涉足地产行业,但它做的并非造房而是交易平台。进一步再想想呢?其实让互联网技术公司投资地产开发,看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硅谷那些头部公司都那么具备设计理念,跨界造一个地标出来应该不算太天方夜谭。千万别以为苹果的乔老板只会设计手机,他曾帮助皮克斯设计过总部大楼。再想想苹果的Apple Park,不就是乔布斯和设计了伦敦千禧桥、大英博物馆中庭的诺曼·福斯特爵士的一次强强联合嘛。
外卖
很多人都梦想去Google等公司工作,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公司是行业翘楚,还因为吃得好。江湖传闻里Google总部的餐厅的分类,细致到美餐、意餐、日料、中餐等等。如果你朋友圈里有腾讯深圳、头条北京的好友,他们平日里也肯定没少拍自己的伙食吧—更何况这些都是免费的。Google如果以招待员工的餐食标准做外卖,绝对造福周围一圈公司。
知识变现
Google的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有多大呢?大到连百度都把《重新定义公司:Google是如何运营的》这本书当作给优秀学员的奖励送给员工学习。如果Google回了内地,正好赶上这一轮音频视频知识变现的潮流,到时候开一个《Google产品观》,在喜马拉雅、网易上随便一放就能两头赚钱。或者也可以依托自己的内容搭建个新的音频平台呀,兴许Google还能重新定义一下这类产品呢。
移动支付
早在2011年Google就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支持NFC的移动支付App,Google Wallet—它能像你在北京、上海用Apple Pay刷公交一样,把手机当作一张卡。但受限于当时支持NFC的设备少,而且美国的信用卡支付实在方便,Google这个先驱成了先烈。中国的消费习惯可大不一样啦。根据《金融时报》的数据,中国的移动支付交易量是美国的50倍。以Google的影响力和中国的安卓设备保有量,来中国掺和一下还是很有机会的。
英语补习班
小时候上英语课的时候,老师是不是经常告诉你要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是多和native speaker交流?现在Twitter来了!看到这家公司的logo就会觉得,“是鸽子啊,希望的象征”。没错了,根据中国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这个社交网络可不就是最好的英语学习点?教学的内容就是熟读(并背诵)各大欧美明星的推文。顺便应该能挖掘到不少一手新闻的料。这生意可以啊!
运动软件
小扎是一个很喜欢跑步的人,假如Facebook的社交进不来,那就做个运动App吧,英文名字可以叫Facepork,中文名叫“非跑不可”。从字面理解Facepork就是,“瞧你的脸都肥成二师兄了,还不跑步呢”。而且Facebook和Facepork本身还是谐音,再结合一下FaceU的功能,简直就是在名字、功能、文案上给Facebook升级了一下。是不是特别贴切,特别有韵味,感觉这个文案可以回味三五天?快去注册吧。
P图技巧教学
内地用不了Instagram,但这不妨碍很多人给拍好的照片拿这款软件给拍好的照片加滤镜—他们单纯是把这款图片社交软件当作美版美图秀秀。相比别的滤镜App动辄数十元的售价,免费的Ins算是很有良心的,而且很好用。现在微博上就有几个博主专靠P图收获粉丝,如果Instgram来开一个社交账号专门给人P图,或是上线一档知识付费产品教如何做滤镜,怕是粉丝数量要赶超很多流量明星吧。
网红行业
不管是抖音还是快手,都有人被喷低俗,但其实还有“易拉罐长运”这样用易拉罐空瓶就能造出可以吹拉弹唱翻砂烤肉的小机器人,水平足够上《艺术创想》的大神级人物。到现在长运还处于一个罐比人有名气的状况,真的是太委屈这个艺术家了。如果YouTube来了,凭借他们在国外的造星案例,开一家短视频网络红人经纪公司,就一定能让这样的人发光。2017年YouTube上排名前十的网红收入可都是按千万美元计算的哦。
四川串串
既然房子、運动甚至英语培训班都有公司做了,那餐饮业也得有人涉足。现在火锅业十分饱和,可以把创业目光转向同类型的餐饮项目—冷锅串串。那谁来做老板呢?当然是汤不热(Tumblr)啊!汤不热这个昵称就显示了冷锅串串的冷。汤上的网红再去免费转发一下,流量人气可不就来了吗?谁能帮着去联系一下Tumblr?分你一点股份,多谢了。
公众号
英国那些事儿、小野妹子学吐槽这些网红博主其实主要工作就是搬运国外的新闻、社交网络热门话题。那作为这些热门话题的诞生地,Twitter、Facebook这些大平台何方不自己开个公众号来写呢?既能做品牌曝光在大家心里留个念想(就像当年万宝路刚进中国时的饥饿营销一样),又能顺便赚广告费。形式轻巧,可操作性强。
文娱公司
在中国市场要做大平台就得多点投入,向着承包大家的生活去发展,文娱这一块旺盛的消费市场自然是不能少的啦。你看,做电商出身的亚马逊做流媒体才几年的功夫,原创剧都拿到艾美奖了,手握YouTube的Google真的不心动吗?虽然欧美的流媒体市场似乎已经被Netflix、Hulu、亚马逊包了,但来了中国之后它们可以另立一座山头呀。用黄西的话讲,在这里你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异域风情”。单说谈美剧引进这一点,老乡和老乡之间肯定更好沟通一些。还有国内视频网站在做综艺、电影时一直做不起来的打入“国际市场”,对它们来说应该也会轻松得多。
游戏
看看哔哩哔哩这家靠游戏撑起来的视频网站都能做到在美股上市,就知道在中国市场做游戏有多赚钱。上招聘网站看看,连曾经发誓不做游戏的阿里巴巴现在都在悄悄布局这一块了。Google那么多Doodle小游戏都不比小程序里的“跳一跳”差,何不拾掇拾掇,做一些扩展,加一些付费项目,在中国市场把游戏业务做起来呢。
跨境电商拼团购
其实,五环内的群众也是很希望能像五环外的人民一样靠拼团来买便宜货的,毕竟有便宜占总是好的。各位有社交基因、电商基因的硅谷大佬们,不妨也带着海淘客拼一把呗,比如5人成团即可低价买到硅谷程序员同款代餐糊糊,10人成团就能以当地价买到代表硅谷时尚的Allbirds。算下来,每个消费者可不省时省力还能省个好几百?简直同时满足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两大消费趋势。
消防维护
杭州保姆纵火案以后,所有人都认识到了一个问题:维护好一个消防系统是多么重要。消防器材行业,最适合的从业人员就是程序员。对于这种日常在几万行代码里找bug、修复bug的人来说,合力给消防系统写个自我排障的算法,这就是造福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