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红
20世纪我国创造了用7%的土地养活22%人口的奇迹,为世界瞩目,但也使我国农业生产成为一种资源消耗模式,过度依赖土地开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还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头,对环境、人类身体健康造成的巨大伤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循环农业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绿色循环农业又称生态循环农业,是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获得高质量、高产量、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随着化肥、农药的施用,过量化学有毒物质进入土壤,原本肥沃的土壤肥力下降,逐渐变成一次性的资源,还威胁人类健康;我国土地已经开发到最大化,且大片土地需要退耕还林、还草,如何利用更加有限的耕地在养活13亿人口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国家最重要的问题,在此环境中绿色循环农业应运而生。有机肥代替化肥、生物法控制病虫害代替农药、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进入养殖业、合理轮种等措施的实践是实现循环农业的最佳途径。
鼓励农户在种植生产的同时饲养牲畜,秸秆、菜叶、人类食物残渣用来喂养猪、牛、鸡、鸭等禽畜,将禽畜、人类粪便引入沼气池发酵,沼气供应农户生活燃料,沼液代替部分农药预防病虫害,沼渣作为肥料用来反施于农田之中,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同时解决秸秆焚烧、生活能源使用、农药和化肥施用多种农业问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模式。
在水稻种植、河蟹生产地区辽宁省,有一种农业循环生产方式,是在实行“大垄双行”种植模式的稻田中饲养河蟹,这些河蟹拥有充足的阳光和活动空间以稻田中的虫类、杂草为食,排泄物作为肥料反馈于稻田,实现水稻与河蟹的双丰收,这种方式利用生物防虫害、农业肥代替化肥、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的方式,组成多元复合稻田生态系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还实现了农户经济收入大幅度提升。
这种方式主要是在农林种植、生态环境治理得到一定成果后,用农家乐、生态农庄的形式吸引游客进入农村享受生活,将田地中的种植物、山林中的果品、养殖的畜禽鱼类直接提供给游客,赚取比直接投入市场更多的经济效益。这是一种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结合的发展方式,盘活农村经济。
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绿色循环农业进行大力宣传,配合政策补助、引导,调动当地绿色循环农业的发展。宣传部门要向农户普及循环发展、新型农业的生产观念,将传统农业生产中废弃物的再利用和降低生产成本联系在一起,让农户快速接受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积极配合政府优化改革动作。
3.1.1 动物粪便
围绕动物粪便进行沼气、堆肥等方式作为燃料、有机肥进入其他生产生活领域,构建“粪便-沼气池-燃料”、“粪便-沼气池-沼液、沼渣-代替农药、化肥”、“粪便-有机肥”的产业链,为农户算一笔成本账,通过动物粪便的再利用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来说服农户积极参与新型农业生产改革,实现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实现对农村生活环境的优化。
3.1.2 秸秆
秸秆原本是农业生产的废弃物,一般采用焚烧等极其不环保的方式进行处理,通常会引起大气污染影响周边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绿色循环农业生产中秸秆可加工为饲料、燃料、基料进行二次利用,实现资源的转化和污染物零排放的目的。例如,秸秆作为基料培养食用菌,食用菌的下脚料用来繁殖蚯蚓,蚯蚓可作为鸡饲料为农户饲养的鸡群添加营养,促进鸡群生长发育,鸡群的粪便可以进入沼气池进行发酵后作为肥料进入农田,或形成燃料供应农户日常使用,农田产出秸秆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绿色循环。
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绿色循环农业推广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推广计划。初期,相关部门要在在农户生产原基础上进行改进,例如农户种地、养猪,可采用建立沼气池形成小型绿色循环农业体系;待农户普遍接受循环农业生产理念后,再进行多项产业链的逐一结合,农业生产方式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当地政府将此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内容,用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进行优化。
当地政府要重视通过绿色循环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逐渐调整当地农业结构,在保持农业生产量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在市场上打出农产品绿色生产口碑,吸引周边城市游客进入农村,发展农村旅游事业,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综上所述,绿色循环农业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种养结合的农业经营方式,使原本作为废弃物被丢弃的垃圾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和对水土的污染,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美化。绿色循环农业在我国刚刚起步,还需要科技、财政的大力支持,采取更多、更贴近实际需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