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敏
摘 要:从"为保存而保存"转为"为应用而保存"也逐渐成为业内共识,面对以PB级别在增长的音像资料,面对不同对象不同应用需求,如何做到便利迅捷地响应?在做好保存的基础上,如何对音像档案进行多向度与多层次开发?在这当中又怎么来处理版权问题,或者?在数字化时代,怎么样使音像档案的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又需要做哪些改变来适应更多方向地应用?
本文在总结出音像档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时,尝试着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将结合上海音像资料馆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并以其具体实践案例为观照对象,探索全媒体环境下音像档案的创新应用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 音像档案 上海音像资料馆
一.音像档案基本用途和新媒体环境下应用现存问题:
长期以来,广播电视行业通过采集和自制生产,产生海量的媒体音像档案,基本用途主要为:
1.为广播电视节目重播提供服务: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形成了海量的成品节目,这些成品节目也为广播电视的重播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为广播电视的节目再制作提供服务: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同样形成了海量音视频素材资料,这些素材资料为广播电视的新节目制作提供了声音及画面的支撑;
3.作为播出档案的留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1994年制订了《广播电视宣传档案、资料管理办法》,办法明确广播电视宣传档案是广播电视宣传活动的真实记录。
4.为专业机构提供社会化服务。音像档案可为档案机构、影视机构、博物馆、展览馆、教育机构等社会化职能机构提供服务,制作教学性或展示性音像产品。
新媒体环境下音像档案的应用现存问题:
1.海量的音像档案与少量使用对象
目前国内音像档案机构的普遍现状是拥有海量的音像档案,然而档案资源的使用对象却极为有限。以上海音像资料馆为例,馆藏了各类音像档案100多万小时,内容覆盖新闻、纪实、娱乐、体育、戏曲在内的全种类,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上海百年音像史志”。然而海量的优质内容仅为广播电视机构及少量的专业机构提供服务,资料使用率低下。
2.海量的音像档案与局限的传播平台
虽然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同样实现了音像档案的在线检索、传输以及数字化再制作,但这些音像资源的高效传播仍局限于广播电视机构内部,还远没有将其扩展到整个互联网平台的使用。因此海量的音像资源的社会化應用仍局限于某些专业机构的特殊使用渠道,而普通受众仍无法使用互联网平台直接获取音像档案信息。
3.海量的音像档案与单一的音视频产品形式
当前互联网平台上的音视频产品已经发展至包括成片节目、短视频、视频片段、图文+视频等多种产品形式,甚至国外的某些音像档案机构已经开发多种新媒体传播平台,用于向公众开放音视频资源检索。然而目前国内音像档案机构的海量音像档案其主要传播形式主要是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资料,用于节目的再制作或以成片形式进行重播使用,产品形式单一,没有挖掘出音像档案巨大潜在价值。
二.全媒体环境下海量媒体音像档案的创新应用:
长期以来,受到地域、管理上的限制,使得音像资料的推广与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的限制。随着计算机科技的不断发展,上海音像资料馆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积累和管理了海量音像档案,并实现了音像资料的全数字化存储与管理。上海音像资料馆在做好为传统广播电视机构服务的基础上,近年来尝试将这些音像资料通过基于互联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探索音像档案社会化应用的新模式,也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为音像档案的应用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1.新媒体运行平台成为上海音像资料馆对外推广和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通过上海音像资料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和宣传,除了作用于品牌推广,将上海音像资料馆的工作职能及特色馆藏内容,更大程度地推广到除合作机构以外的更多社会机构,并开发定制专业的影像内容,主动推送,吸引相关的专业机构,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1)通过上海音像资料馆官网的内容展示及对外所提供的联系信息,很多社会机构和个人用户常常主动来电,咨询业务,或者提供与音像资料相关线索,为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更多信息交流,也创造了更多合作模式。比如推送的有关城市道路和优秀历史建筑的音像资料,受到同济建筑院及邬达克建筑研究机构的关注与咨询,寻求合作机会。也有更多影视制作机构主动寻求合作,为文汇报庆、仁济医院院庆、中医医院院庆等企事业机构的大事件举办提供服务,大大提升了“网上音像资料馆”的经济价值。
(2)“影像上海”微信公众号,作为与粉丝直接互动的平台,往往能通过制作的内容使社会公众寻找到一种集体记忆,在收集和挖掘内容的过程中,在没有任何商业推广的情况下,不经意间个别内容对社会公众产生了极大共鸣,比如“弄堂里的叫卖声”阅读量突破100000+,同时吸引到一些同类别的第三方平台“上海发布”、“文化上海”、“澎湃新闻”、“上观新闻”等征用选题,或者直接引用,或者再加工,进行广泛传播。“寻找饶家驹”的内容是上海抗战时期最新挖掘和探寻出来的珍贵历史影像资料,内容在公众号上一经发布,立刻成为了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新一轮媒体报道的热点。“上海童谣”这类极具上海特色的内容,得到了广播频率的选用,成为重新包装、讨论的话题。
(3)“STV上海故事”微信公众号,聚焦上海故事,讲述上海故事,同样也使那一代上海人产生集体的共鸣,结合电视记录片的同步播出,大大增加了观众的互动积极性,也吸引了一些同样有厚重历史记忆的机构或者老上海品牌,要求栏目组拍摄制作节目,记录当下讲述历史。同时也依托公众号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出专题微信书的形式推广到市场。
2.新媒体运行平台使音像档案展现更多元化的使用价值。通过新媒体方式的推广,上海音像资料馆从原先只对SMG集团内部的服务,逐渐增加向社会外部服务的职能,两方面同时推进。与传统模式相比,新媒体的运营增加了互动性的优势,通过平台的互动和沟通增加,作用是能及时让这些档案走出去,发挥更大的价值,把信息再请进来,创造更多合作机会,提高音像资料的社会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比如不乏有各市、区图书馆,各区域街道,学校、教育局、对外贸易等企事业单位,提出举办特色音像播映活动及制作相关汇报片、宣传片的需求。
3.新媒体运行平台能更方便集中地应用音像档案各种形式。在业务形式上多种方式的开展,与社会不同机构的信息沟通,也对采集到不同领域的资源,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音像档案是包括影像、声音、图片、文字、图形多种元素的集合体,网站和微信制作中将这些元素粘合起来,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或者话题的实用性,开办主题鲜明、影音结合的展览活动,更大范围地扩大社会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应用环境的不断发展,音像档案的移动互联网使用模式已是不可阻碍的趋势。利用海量的音像资源,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需求更加多元化,这就为音像档案的传统化管理和应用开拓了更多新的传播渠道和条件。更多移动客户端的受众希望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领域,便捷地获取信息和内容,享有独特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在提高音像档案的品牌价值和经济价值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以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