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对“引导学生在进步中体验快乐”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引导学生“思进、善进、能进”的做法,对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采用“三联系”谈体会的教学流程进行了例析,对结合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思进;善进;能进;体验快乐
“学思进,生乐进,教之真,师之悦。”这是笔者从教多年的感悟,也是教学《品德与社会》的体会。
一、 “引导学生在进步中体验快乐”的意义
(一) 引导学生在进步中体验快乐是在课堂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教师通过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并在进步中体验快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持续进步、永葆快乐。
(二) 引导学生在进步中体验快乐是在课堂中落实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三) 引导学生在进步中体验快乐是在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体现
教师引导学生在进步中体验快乐,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有效举措。
传统“高大上”整齐划一的学习目标,对于基础参差不齐的大多数学生来说,無疑是无法实现的,在挫折的过程中,学生丧失了信心,萌生了厌学的情绪。
而引导学生在进步中体验快乐,就是立足于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鼓励学生“跳一跳摘苹果”,让所有学生都能不断地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在实现进步中体验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二、 “引导学生在进步中体验快乐”的做法
(一) 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在“思进”中体验快乐
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进”,就是把学生的求知欲和求进欲相结合,在此过程中体验快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日常“思进”的好习惯:
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基础,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提出不同的努力目标,如学习思维的训练提升,好习惯的锻炼养成,健康心态的锤炼培养等。目标的提出,要能激发学生求知、求进的欲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目标是为其量身定制的,是有实现预期的,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心理氛围。
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智慧就是一个人的反省能力”这样的观念。引导学生通过反省,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按照轻重缓急制定进步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反省问题——明确目标——不断进步的正循环体验快乐。
学生的进步,如果能得到同学的肯定,就会产生成功体验的满足感。教师要引导学生组成“进步联盟”,互相为对方鼓劲加油。学生之间的观察是细致的,他们能够发现同学之间细微的缺点,教师要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比如提醒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作业要独立完成,要注意安全事项等。
(二) 探索模式,引导学生在“善进”中体验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联系教材知识、联系社会经验、联系学习感悟三次谈体会组织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联系”谈体会教学流程:
1. 引导学生联系教材内容各抒己见
(1) 抓住精炼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抓住单元组、课时中设计的精炼问题展开独立学习、分组讨论。
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抓住四个问题:①地图用它特有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家乡的形象,那么,我们能从地图上了解到家乡的什么呢?②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在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中蕴藏了哪些美丽的传说和历史故事?③从古至今,家乡涌现出哪些值得我们骄傲的人物?家乡人又是怎样为家乡的发展建设作贡献的?④家乡有什么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风采呢?它们与家乡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有什么关系呢?
具体教学《浓浓乡土情》时,抓住三个问题:①家乡有哪些文化习俗,有哪些地方戏?人们喜欢哪些文化娱乐活动?②你们那里的老房子是什么样的?从不同的家居中,你发现了什么奥秘呢?为什么不同地区的老房子风格会不同呢?③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风味饮食?为什么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它和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2) 联系简要的文字、精致的图片。学生互相交流教材中简要的文字介绍以及资料“瞭望台”等。发挥图片直观形象的特点,辅助理解所学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教材中的问题、文字、图片,组织学生在交流中各抒己见,或分享所知,或提出质疑,或即时答疑,使学生对课堂所学有总体性的感受。
2. 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经验畅所欲言
(1) 紧扣课堂需要达成的目标。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所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图片、问题,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目标要点展开信息交流。
(2) 联系从媒体获得的信息。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从课外获得的相关材料,教师辅以课件介绍,通过延伸信息链,让课堂与社会的结合更加明显、有效。如教学《浓浓乡土情》时,引导学生畅谈家乡风景名胜,展示家乡的歌曲或戏曲,探讨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关系。
(3) 联系典型案例。社会上发生的典型案例,学校、家庭、同学之间的真实事例,均是教育的好素材,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印象深刻。在教学《安全的生活》时,引导学生联系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游泳安全等方面发生的事例谈谈体会。
3. 引导学生联系学习感悟建言献策
(1) 引导学生积极反省。教师要引导学生反省学习方式,反省校内外的表现,反省内心的所思所感。
精心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天地”。“活动天地”是对学生学习的进一步尝试。在教学《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天地——“续写故事”。故事内容是:一天,乐乐正独自往家走,突然迎面走来一位叔叔。“小朋友,俺从乡下来,对这一带不熟悉,你知道这个地方怎么走吗?”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纸。乐乐一看,纸上写的地名就是学校旁边新建的小区,于是便告诉了叔叔小区的位置。可是,叔叔前后左右看了半天,还是没弄明白。于是他对乐乐说:“我还是不太清楚,你能带我去吗?”……乐乐该怎么做呢?我们帮她出个主意,把故事续完吧。
通过续写故事,学生交流了怎样做既可以自我保护又可以帮助别人,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拓宽了思路,提升了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进步。教师要教育学生更新观念,树立进步的决心,改进学习方式,取得明显的进步效果。
在教学《花钱的学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对浪费,学会节约,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从小逐步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
(3) 引导学生分享快乐。教师要让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将学习的快乐、生活的情趣、进步的欢欣及时与同学、家人、亲友分享,品尝成长的快乐。
在教學《关心你,爱护他》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老人,走近残疾人,和睦邻里关系。
(三) 正面评价,引导学生在“能进”中体验快乐
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孩子的点滴进步,通过正面评价让学生体验进步的喜悦。
1. 教师勉励
教师要在一定的周期内,详细观察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建立学生进步档案。对学生的进步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表扬。同时,对学生还需要努力的内容,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增强信心的同时,激发学生再进步的动力。
2. 同学鼓励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同学的进步,对同学的进步给予热情的鼓励,分享同学进步的快乐。
3. 家长奖励
教师要及时把学生进步的点滴情况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进步情况,并建议家长对孩子的进步情况以奖励的方式予以肯定。当然,一句由衷的赞赏,一次轻松的亲子活动,适当的物质奖品,都是对孩子进步的奖励,会激励孩子更好地去进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
[3]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M].
作者简介:
欧仙龙,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瀚仙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