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停车场都广泛使用了ZD6型电动转辙机,而其故障的频发一直困扰着广大信号维护人员。本文分析了造成ZD6型电动转辙机故障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为应对突发紧急事件,提炼出了ZD6型电动转辙机室外机械故障的应急查找方案。
关键词:ZD6型电动转辙机;减速器;摩擦联结器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4.025
1 引言
随着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在其车辆段/停车场均大量使用着ZD6型电动转辙机。在历年的信号故障统计表明,ZD6型电动转辙机的故障率居高不下[1],影响了行车安全以及运输效率的提高。
2 常见故障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直流电动机常见故障的影响因素分析
(1)电动机不转动。原因:①电动机转子或定子断线,引线端子假焊;②碳刷与转向器接触不良。
(2)电动机火花过火。原因:①碳刷与换向器接触不良;②刷握松动,或碳刷与刷握配合不良;③碳刷压力不达标;④换向器偏心或刷握角度不达标;⑤换向器里面有油垢,碳粉过多或云母片凸出;⑥碳刷腐蚀或磨损程度不一致,受到压力不均匀。
(3)绝缘电阻下降。原因:①受环境影响;②绝缘材料在长期使用下,造成绝缘下降;③碳粉过多,清扫不良,造成绝缘下降。
2.2 减速器常见故障的影响因素分析
(1)更换减速器后不能转动。原因:安装电动机后左上角8mm螺丝过长顶住大齿轮。
(2)减速器安装后噪音过大。原因:减速器大齿轮损伤或有杂质,更换时不注意,造成电机齿轮损伤。
(3)减速器抱死。原因:①轴承损坏;②内齿轮锈蚀严重,与减速壳抱死,摩擦连接器不起作用,易造成电动机烧毁。
2.3 摩擦联结器的影响因素分析
(1)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摩擦制动板、摩擦带、转轴的膨胀系数不同,导致摩擦电流产生偏差。
(2)在不同的湿度条件下,摩擦带的受潮、转轴的生锈均能导致摩擦系数产生变化[2]。
(3)注油不当,使摩擦带有油,使摩擦联结作用减小甚至失效。
(4)弹簧外端的调整螺母松动,导致摩擦电流下降。
(5)摩擦带磨损严重、断裂、紧固螺钉帽外露,造成摩擦电流调整失效。
(6)摩擦制动板轴蹿动,引起摩擦制动板位移,造成联结失效。
(7)摩擦带与摩擦制动板不密贴。
(8)摩擦带面与内齿轮突出面接触少于五分之四,造成摩擦电流不均匀。
(9)相邻弹簧间隙小于1.5mm。
(10)在正转和反转的条件下,摩擦制动板的弧度不一,或摩擦带的阻力不同,造成摩擦电流偏差。
2.4 自动开闭器常见故障的影响因素分析
(1)自动开闭器粘打。原因:①检查柱孔内有油漆油垢使检查柱不能自由落下;②各刨切面有油漆使零部件不能转动;③拉簧拉力过小,使动接点动作不灵活;④各连接销与孔配合紧,有油垢使接点动作不灵活;⑤接点压力大,抱住动接点,使其动作不灵活。
(2)拐轴变形。原因:①工务调整道岔时,道岔没解锁造成;②表示缺口调整不良时,手摇道岔。
(3)接点接触不良。原因:①接点环与接点片有油垢;②擦拭接点后压力不良。
(4)接点旷动超限。原因:①扳动频次高;②检修不当,销孔间隙过大。
3 常见故障的应对与处理
(1)直流电动机的应对与处理。①检查端子是否松动,引线有无破皮损坏;②检查碳刷的长度与刷握的间隙;③检查换向器面有无沟痕;④清扫电动机内的碳粉,防止造成电动机绝缘下降,发生接地故障。
(2)减速器的应对与处理。①检查减速器的输入轴、输出轴,手摇动作灵活,通电转动时无异声;②观察摩擦联结器内齿轮,道岔转换完毕电动机惯性运动的情况下,内齿轮应稍有空转,当道岔受阻不能密贴时,内齿轮在摩擦制动板中空转;③测试摩擦电流,应在额定动作电流1.3-1.5倍的范围之内,检查相邻弹簧圈间隙≥1.5mm;④检查摩擦带无损伤,无油污,并作用良好。
(3)自动开闭器的应对与处理。①动接点在静接点内接触深度≥4mm;用手扳动动接点,其摆量≤3.5mm;动接点与静接点座间隙≥3mm;接点接触压力≥4.0N;检查柱落入检查块缺口的间隙为1.5mm±0.5mm;②速度爪解锁时,与速动片间隙为0.2mm-0.8mm;锁闭时,与速动片缺口间隙为1-3mm。传动中滚轮应在速动片上滚动,落下后不打底,距启动片缺口底部≥0.5mm。
4 ZD6型电动转辙机室外机械故障的应急方案
根据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快速查找道岔故障的程序为:先室内,后室外;先启动,后表示;室外先机械,后电气。为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综合上述分析,提炼出如图1所示的ZD6型电动转辙机室外机械故障的应急处理流程。
5 结语
通过对ZD6型电动转辙机常见故障影响因素的分析,进而实施的应对处理措施,故障率减少,运用质量和维护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范洪玉.ZD6型电动转辙机的故障分析及预防措施[J].铁道通信信号,1995,31(04).
[2]杨晓刚,姚艳.ZD6型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的研究[J].铁道通信信号,2012,48(10).
作者简介:赵明国(1987-),男,辽宁人,研究生講师,从事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