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摘 要】古诗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师生为此也很重视,但从课堂反馈和考试的得分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建议,以供师生参考。
【关键词】高中;古诗鉴赏;教师;学生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传统文化中精致的一环,它具有浓厚的传承性。因此,古诗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整个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地位非常突出。
近几年高考对古诗文的考查分为情境性默写题目和诗词鉴赏理解题目,其中,情境性默写题目的考查范围是初高中课内古诗,主要考查学生背诵古诗词的能力;而诗词鉴赏性题目的考查范围却很广泛,所选古诗词均来自课外阅读,主要考查品味古诗词的意象,分析表现手法,理解语言风格,解读作者思想情感。可以说,这16分的分值已经涵盖了整个中学六年《课标》提出的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和鉴赏的要求,因此,了解并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乃至教师都必备的基本功。
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一,学生刚入学保留着初中古诗“先读后译再情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教师因不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再加上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开始便用高考大纲的要求来授课,直接进入“意象—意境—情感—手法”的分析,学生听得一知半解,导致很难适应高中古诗课堂;其次,高中阶段的古诗词,难度较大,也因此,教师就把重点放到了诗歌的解读和鉴赏上,从而忽略了对诗歌作者的身世解读,使得“知人论世”成为空谈;第三,古诗的学习离不开了朗读,但课本中可供学生朗读的诗歌太少,导致学生只对课内古诗熟悉,一旦遇到课外古诗,又不知从何下手。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使学生适应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掌握并運用古诗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1.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研究初高中古诗词的异同
要做到衔接教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培养衔接教学意识,正确认识衔接教学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地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新生入学时要提前做好古诗词教学规划,研究分析初高中古诗词的差异,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初高中诗歌教学的差异,从而使学生能在高中诗歌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2.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置身诗境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不仅可以扩充课堂的知识量,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古诗鉴赏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把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以声音、图画和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和诗情画意。以粤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的《山居秋暝》为例,诗中“空山、明月、清泉、莲动、渔舟、浣女、竹喧”等意象可以用声音和动画给学生展现秋季傍晚雨后山中的画面,让学生置身诗境,通过想象和联想,获得宁静清幽的审美体验,从而在结尾的抒发感情中,根据“王孙自可留”的“留”字,很自然地导出作者想回归田园的隐逸志趣。由此可见,有多媒体辅助的诗歌教学可以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和诗人取得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通过吟咏朗读来进一步理解诗歌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鉴赏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初中阶段对古诗的要求是对课内古诗要熟读,不要求理解声律和语调,而高中阶段的古诗则要求学生广泛地朗读,让学生在不同古诗的缓急、平仄的语调中,通过声情并茂地吟咏、朗读融入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如音韵中有“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之说,用李白的《将进酒》做例,开篇的两组排比长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诗以平声韵收尾,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气势豪迈;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诗以仄声韵收尾,表达出作者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悲叹之情。因此,高中阶段,吟咏、朗读不仅是学生鉴赏诗歌的一个技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
4.学生通过知人论世更全面了解作者、体会情感
《孟子·万章下》中说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同样,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可以适当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相关的人物生平,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背景知识,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杜甫诗集中现存的三首《望岳》为例,如果学生了解杜甫的政治生涯,就不难发现,其中写望东岳泰山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他早年的作品,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气势磅礴,境界阔大;而写望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作品,则是他中年和晚年的作品,诗人仕途遭挫,理想破灭,情绪不再高昂,流露出了失意彷徨之感和国仇家恨之思。所以想要更精准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就要更全面地了解作者自身,真正做到“知人论世”。
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期间需要师生互相配合,共同摸索,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