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昌
摘 要:积极实施课程建设,是提升学校内涵,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三级课程融合要以建设特色课程,注重优化整合为要求,注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跳出繁杂的课程、课时限制。文章结合课程建设中的实践,介绍了课程融合要减去管理上的掣肘,要减轻课程间的摩擦,要避免一味地延长上课时间,要减弱教室的局限等具体做法。
关键词:三级课程;课程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6-00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6.049
新课标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现行的三级课程、三级管理体系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后,各地各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开发,但是由于没有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时间冲突、师资不足、课程编排随意、师生负担加重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做好课程融合中的“减法”。现以我校在这方面的尝试为例,谈谈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三级课程融合思路
学校工作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三级课程融合要以建设特色课程,注重优化整合为要求,注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实现三级课程互相促进、共同发挥育人功能的目的。
(一)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将书法、写作课程和语文课程整合,增设课时,由语文教师负责指导。将音、体、美课程和“书香怡情类”校本课程整合,和体艺“2+1”活动整合,把学生在体艺方面的素质水平、特长技能等融入音、体、美课程,通过精彩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团活动、运动会和竞赛等,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将思想品德与“书香立德类”校本课程整合,在保证原有思想品德课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网络、电视、讲座、集会等多种形式,按天开设“德育早餐”“班务小结”,按周开设“心灵驿站”,按月开设“专题教育”(调整思想品德课时进行)等校本课。
(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将“两读”活动与人文修养结合,安排专人任教,通过阅读、积累和感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傳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电脑创作、节目编辑整合,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教师特长与校本课程建设
学校积极选择开发、开设校本课程,将充分发挥教师特长,要求每人自主选教2门校本课程,并抓好落实,逐步形成学校优势学科、特色品牌和拳头产品。
(四)课时设置方式
根据活动需要和课时设计,采用月安排、周安排、日安排相结合的方式,短则20分钟,最长120分钟。
二、课程融合中应注意的事项
三级课程,强调的不是三个层次的课程类型,我们不能把三级课程简单地看作学校课程的三个组成板块,它们之间不是泾渭分明、并行固化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中不能一味地做加法,割裂它们之间原有的联系,这无疑会增加师生的负担,而且教学课时有限,一个学校开发十几门、甚至几十门校本课程,一周35节课的课表能装得下吗?所以课程融合的实质,应该是要做好“减法”。
(一)课程融合,要减去管理上的掣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学校重视什么工作,什么工作就会取得成效,而另外一些工作则会被冲淡,甚至被忽视。自大力提倡实施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以来,所有学校基本上都会专门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领导小组,安排领导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结果校本课程与学科考试、教学抽测、甚至国家课程教学间产生了抢时间、相互制约的问题。所以,三级课程的实施,首先要从管理层面上进行融合,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一套班子管理,统筹协调设置安排。也可以把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融合为实践活动课程,设立组织机构,开展工作。
(二)课程融合,要减轻课程间的摩擦
三级课程中一些内容可以做相应的归类、删减、调整,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不同类型之间也可以融合,也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因校本课程开发而引起的学科间的摩擦。这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与创新。如语文学科,现在的编排体系是按主题进行的,每单元大致有4篇课文,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不再逐篇分析;或按文体重组,举一反三,也可以挤出一部分时间。这样,和语文学科同源的“经典诵读”“播音主持”“写作天地”等校本课程就可以进入课堂,也可直接由语文教师辅导,二者相互补充,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得到丰富,学校课程建设也能落到实处。
(三)课程融合,要避免一味地延长上课时间
在课程融合中,我们在以40分钟课堂为主的形式下,采取形式多样的课时设置:在较短时间内能完成或取得一定效果,通过量变引发质变的日活动,可以按天安排。如经典诵读、德育早餐、班务小结等,每个活动安排10—20分钟;根据周课时量,结合三级课程可融合内容,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周活动,用1节课加1节课外活动的形式,集中开展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按月开展学生专项活动,如分学科分年级开展的学科竞赛活动、才艺展示活动等,每月集中安排,用几个半天来完成。长短课时的结合,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课时模式。
(四)三级课程融合,要减弱教室的局限
基础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一般要在教室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类课程,则可打破原有班级建制和界限,采取自主选课、走班上课的方式进行:我们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不同的社团,利用部分课外活动和星期五下午3:20-4:50这两个时间段,带领学生在室外或功能教室参加各种活动,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做好课程融合的“减法”,其实质应该是从关注一堂课堂如何教,到走向一门学科如何教,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大课程”观,我们才能跳出繁杂的课程、课时限制,在三级课程建设和管理中如鱼得水,为学校发展、教师成功、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丽丽.基于学校的课程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 万伟.课程的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周海银.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10).
[4] 刘雪可.当前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当代教育评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