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
摘 要: 国际化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海外建厂和并购屡见不鲜。机电行业内对技术人员的外语能力日益重视,掌握一些机电工程英语的翻译方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显得必要和迫切。本文分析了机电工程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应用,探讨了技术人员提高职业英语沟通能力的四大原则和行动建议。
关键词: 机电工程英语 特点 翻译 口语提升
一、引言
当工业4.0、智能制造等革命性潮流引领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将自己定位为国际化、综合性的企业。雨后春笋般的海外建厂、风起云涌的兼并收购,都将中国进一步推上世界舞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占据我国外贸出口半壁江山的机电行业急需有语言基础(尤其是英语)的制造人才。机电行业英语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机电行业从业人员和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生(以下简称“机电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人员”)掌握一些机电工程英语的日常口语表达和翻译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随着西方先进生产线的大量引进,相关设备的技术资料或机械工程师等,一致采用英语作为技术交流的载体。因此,对于机电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掌握一些机电工程英语的翻译方法和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二、机电类专业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应用
机电工程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因此具有科技英语的特点属性,即结构严密、用语严谨、逻辑明确、叙述客观、术语及缩写词多[1]。虽然专业的翻译标准要求做到“信、达、雅”,但作为机电技术人员(非专业翻译)只需做到准确、通顺即可,无须苛求“雅”。
1.术语及缩写词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概念、新术语不断涌现,术语表达的复杂性催生了缩写词的频繁使用。机电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如海绵吸水一般大量补充术语及缩写词汇,这是准确翻译相关资料和对外技术交流的重要一步。比如常见的术语和缩写词有:
CNC-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 数控机床
WEDM-Wire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MCU-Machine Control Unit 机械控制装置
MC-Machining Center 加工中心
以引申和隐喻的方式“借用”普通名词很常见,行业俚语则更是五花八门,务必联系上下文,不得望文生义。比如“pig iron”中的“pig”和“猪”没有任何关系,指的是“生铁锭”。“Die”指“冲模”,切不可翻译成“死亡”。
2.长句
為了完整和充分地说明,机电类英语往往一气呵成地将各种从句、短句进行套叠,以追求事实和逻辑的陈述,导致句子很长,甚至以段成句。这要求在理解和翻译的时候:1)理清句子语法结构;2)吃透原文技术含义。其实任何语言的句子结构均由“主、谓、宾”构成。再长的句子,只要先找到主谓宾,其他部分就只是起到修饰、条件、补充、转折等作用,而这些辅助作用往往通过which/that/as引导的定语从句和if/whether引导的状语从句实现。
举例:If you gather together all the basic equations which define the basic electrical units which we have discussed so far, we will find that if we know three such circuit parameters as voltage, current and elapsed time, we can determine any of the other parameters such as resistance, work and power.
翻译:如果把我们目前讨论过的确定基本电单位的所有基本公式都集合起来,我们就会发现,如果知道了三个电路参数,比如电压、电流和经过时间,就可以确定其他任意参数,如电阻、功和功率。
首先应该找到主句“we will find...”及主句的主谓宾:主语是“we”,主句之前if引导的状语从句“if you gather together...”用于修饰主句谓语“will find that...”,而that后面跟的全是主句的宾语。整句话表示“如果....将发现...”。整体框架出来以后,再细化分析每个分句的结构。If引导的状语从句包含了两个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分别修饰前面的equations和electrical units。主句里that引导的宾语中又嵌入了if状语从句和as定语从句(修饰circuit parameters)。
3.被动态
为了客观描述,尽量避免主观判断,因此时常采用被动语态。因为第三人称往往比第一、第二人称更不容易造成主观臆断的感觉。
如:The workpiece is held stationary and clamped in position。将工件固定,夹紧在适当位置上。而不会表述为:We will hold the workpiece stationary and clamp it in position. 我们会将工件固定,夹紧在适当位置上。技术人员在翻译或撰写技术报告时,务必要注意这一点。
了解以上特点和翻译应用,有助于技术人员在阅读相关资料(如说明书、技术报告)、收发邮件、撰写报告等场景下,正确理解并书写相关文件。这依然属于比较抽象的理论,更适用于专职翻译。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实践中,更多的场景“痛点”在于英语口语交流。如何通过“讨巧”的方式,有效并快速地提高其口语能力,是非常值得研究并极具实践意义的。
三、技术人员职业英语交流提升
关于快速提高技术人员的口语交流,笔者的观点是:不应当苛求技术人员达到精通的口语水平,更应该侧重对“实用性”职场英语的掌握,只要能看懂机械说明书、能和外籍技术人员流畅沟通,即可不苛求其英语用词、句式,甚至语法。笔者认为可将这一过程分为四大原则和行动:
原则一:Swim or Die “游泳抑或死亡”
行动:创造“English Only”的“窘境”
筆者三年前游历了欧洲十多个国家,发现一个令人欣慰的规律:除了中餐馆以外,欧洲城市内的小超市、便利店几乎都为中国人所开。出于同在异乡的同胞亲切感,我在消费的同时也一定会与他们沟通一二。笔者发现这些中国商人大部分来自浙江温州、丽水等地,却能自如地在中文、英文,甚至当地国家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之间自如切换,按需向游客提供服务。他们的年纪一般在四十岁上下,说中文时依然透着一口浓重浙江口音。出生草根的他们成年后漂洋过海,才学会了英语和其他外语。当我询问他们如何能够如此高效地学会多种语言时,他们的一致回答是“不学就等于饿死,生活所迫”。
正如这句英语所言:“Swim or Die”,游泳抑或死亡。当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被丢进水里,他要么拼命划水,要么就等待末日审判。每个机电行业从业人员应该抱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心态。时代在飞速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的。只会技术,而不会用英语学习和交流技术的人才终将被时代滚滚前进的浪潮淘汰。这就是一种“Swim or Die”的现实情景。因此,技术人员最好能够主动将自己置身于不得不说英语的工作环境,或者自我营造虚拟的“English Only”(仅限英语)的氛围,规定每项任务必须用英语完成,或在用中文完成之后,自己再用英语完成一遍,模拟一种“必用英语的窘境”,自然能激发身体里的“应急学习细胞”。即使有开口说英语的心理障碍,但当被置于一个必须用英语的环境时,心理障碍自然就被忘却了。
原则二:内容高于形式
行动:混合你会的词语
著名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曾用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解释了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on)和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之间的关系。Krashen认为“习得是要用目标语言做有意义的互动,讲者只关注传达和理解的信息本身,而不关心表达形式……语言学习仅起到监控或编辑作用。如果过多监控,表达就会出现犹豫和不断纠错,影响流利性”[2]。
只要能沟通内容,就不必让语法、辞藻成为沟通的桎梏。工作中大家关注的是内容,而不会纠结语言形式本身。没有人会像英语老师那样,给你颠倒的语序扣分。因此,请放下对“准确遣词,完美造句”的执念,因为那并不会更有实用价值,反而会带来犹豫,影响表达和交流。一旦掌握任何词汇和术语,就应该大胆使用,即使不那么适宜,但只要能让对方了解你说的内容,这个词汇就是一个好工具;即使句子语序颠倒,只要把核心意思都罗列在里面,这个句子就是有效的。说不出完整的句子,就用短句、短语去堆砌;说不出短语,就混合词语去罗列。只要对方能听懂,目的就达到了。比如,“机械手”的术语是“Manipulator”,如果一时半会儿想不起这个术语,但技术人员知道“机器人”和“手”的英语,就可以用“robot hand”或“robot arm”替代,表示“机器人的手臂”。对方只要懂技术,就一定能明白意思。再比如,“工件在刀具之下往复运动”;“刀具”的术语是“cutting tool”,但你可能只知道“knife”。“往复运动”是“back and forth”,你的词汇量里只有“go and back”,最终表述结果是 “the work go and back under knife”也是可以让人理解的。虽然句子语法错误,词语也未用术语,但是核心意思很清楚。语法起到的是逻辑作用,当你抛出的语句无法让人准确理解时,就不得不借助语法的帮助,进行有逻辑性的陈述。这可以在口语提升后期进行完善,前期不应过于苛求。
原则三:从工作语言着手,关注意思
行动:输入-习得-模仿-多说
当死记硬背“miller”(铣刀)时,技术人员可能完全没有概念,而且几天就忘了,这就是语言学习。但如果一个外国工人的手被铣刀割伤了,血流不止地告诉他是旁边那把“miller”伤害了他时,他便能轻松记住这个单词,这就是习得。再比如法语的“我爱你”(Je TAime),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也不懂其中的语法倒叙,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因为我们更关注句子的意义。因此,在工作交流中,应通过各种途径(说明书、邮件、日常沟通、会议、画册、肢体语言等)了解英语的含义。
习得的前提是获得“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Krashen在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中提到“‘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关键要素。最好的方法是在学习者不焦虑状态下,提供他们真正想得到的可理解的信息”[3]。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一直听日语歌却一句日语也不懂,但看了几部韩剧以后,能听懂和说很多日常韩语。因为输入的信息是否可理解很重要。没有情境和字幕的日文歌,听多少也枉然,因为不具备可理解性的输入就是无效输入。韩剧有情境和字幕,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可能一句表达重复出现。这样输入会很高效。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英语一定是和技术人员有关的,具有很强的可理解性,而且重复性高。
技术人员应该从与工作相关的用语、用句出发,比如将经常出现的100个术语或句子不断地模仿和训练,并在相应工作场合不断使用,直到形成一种类似于“膝跳反应”的状态时,就可以将这些交流技能烂熟于心。再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性词汇和其他句子类型,进行有意地语言学习。
原则四:词汇永远是基础。
行动:储备专业词汇。
词汇是沟通的基础,不会造句可以用词语罗列,也可以大概地表达含义。对技术人员而言,专业词汇可能比通用词汇更重要。虽然通用词汇的出现频率可能很高,但是在技术交流时,真正能传达核心意思的词语正是专业词汇(尤其是具体情境中的专业词汇)。仅仅掌握通用词汇恐怕依然无法顺畅地促进工作沟通。技术人员应该根据工作需要,积极、有针对性地储备相关词汇。
四、结语
在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2025战略之际,机电产品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机电行业的国际化愈发渴求掌握一定英语技能的技术人才,尤其是能够灵活运用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人才。因此,技术人员对机电英语的掌握如果仅限于“读”,则依然不足以满足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沟通”职能,平顺中外合伙方的交流过程,从而有效促进业务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一个英语工作环境中,技术人员应该从工作用语出发,有针对性地积累相关专业词汇。在不具备完美造句的能力时,能通过巧妙地混合搭配已知词汇表达核心含义。在沟通时,应该关注语言沟通的内涵,而非形式。最后多模仿、多开口,从而快速突破口语大关。
参考文献:
[1]谢国章.科技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7.
[2]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Ltd,1982.
[3]孟国.第二语言习得:模式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