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巍
犊牛大肠杆菌,由多种血清型的病原大肠杆菌诱发的犊牛肠胃豁膜表层及深层的炎症。病症的主要特征是犊牛出现腹泻,也被叫做犊牛白痢。不同品种的牛均有易感性。1月龄内犊牛最易感,如未及时吃到初乳受感染即可发病。此病无典型季节性,冬末春初较多见,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危害较严重。本文主要分析了犊牛大肠杆菌腹泻病的主要症状,并提出了诊断和后期防治措施。
1病原
病原性大肠埃希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种需氧兼性厌氧的细菌,该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实验室常用麦康凯和SS琼脂对大肠埃希菌进行分离培养。该菌无芽抱,中等大小,有鞭毛,能运动,两端钝圆的杆菌,部分菌株有荚膜,散在或成对存在。犊牛大肠杆菌病的发生还与气候突变、畜舍通风不良、母牛在分娩前后营养不良、初生犊牛未及时吃到初乳或哺乳不及时、突然更换饲料等一些诱发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都能促使本病的發生甚至会使病情加重。
2流行病学
犊牛大肠杆菌病主要发生于20日龄以内的犊牛,最常见于10日龄以内的犊牛,吃过初乳和2周龄以上者很少发生。病犊牛和带菌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有时也可经产道或脐带垂直感染。犊牛大肠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舍饲季节多发生,而放牧季节发生的很少。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的流行特点。
3临床症状
多数人将大肠杆菌病分为三种类型的症状,即败血型、中毒型和肠炎型。
败血型:呈急性败血性的症状,潜伏期短,有些临床病例没有见到任何症状就出现死亡,一般在出生后1~3d死亡。这种类型主要特征有体温升高,可达40℃左右,精神萎靡,数小时后可出现下痢,不吃乳,有些可并发出现关节炎、肺炎和胸膜炎,有些还出现卧地不起、神经症状和呼吸困难。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80%。耐过的病犊牛,发育不良,恢复非常缓慢。
中毒型:该种类型相对比较少见。是由于大肠杆菌在小肠内大量繁殖所产生的毒素造成的,急性死亡的见不到症状,但病程较长的会出现典型的中毒型症状,如先出现兴奋不安,接着会出现沉郁、昏迷甚至死亡。
肠炎型:腹泻是肠炎型的主要表现,体温略有升高,发病初期粪便呈淡黄色,有恶臭味,稀粥样,后呈水样,颜色呈淡灰白色,混有血丝、气泡和血凝块。严重病例会出现卧地不起、脱水,治疗不及时会出现虚脱而死。解剖可见肠私膜出血。
4病理变化
剖检急性(突然)死亡的病例往往看不到明显的病理变化,病程较长者,在真胃中可见凝血块,胃私膜有水肿、充血、出血现象,并有胶状私液,在肠内容物中常常混有气泡和血液,有恶臭味,肝和肾呈现苍白色,肾乳头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和坏死灶,气管有出血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有些病例充血,胸、腹腔及心包多积液。有些病例在胸腔内有纤维素样物沉积。心肌变性。有出血点。有些病例也有出现肺脏肿大。有些出现关节肿大。
5诊断
初步诊断:根据发病情况、发病日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采取新鲜粪便制作触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两端钝圆、中等大小、无芽抱的阴性杆菌)可做出初步诊断。对所分离的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即可确诊。也可无菌采取病死犊牛的内脏如肝、肾、脾、肠系膜淋巴结涂片染色后镜检,观察到大肠埃希菌特征的菌体有助于诊断。
6治疗
一般的治疗原则:抗菌消炎,增强犊牛机体的抵抗力,可通过输液补碱以防脱水及酸中毒,改善胃肠机能等。补液:补液的剂量依据脱水的程度来定,若有食欲或能自吮,可以口服补液盐。不能自食时可一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份、5%葡萄糖1份。同时采用其它对症治疗,如适时止泻、强心补液和调整改善胃肠机能。抗菌消炎:用乳酸氟哌酸(0.5 g)、蹂酸蛋白(30g)混合1次投服,2~3次,d,连用3~5d,配合使用痢菌净2.5~5mg/kg、地塞米松2mg/次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2次/d,或者配合皮下(或肌肉)注射庆大霉素1000~1500kg或硫酸卡那霉素10mg/kg,3次/d。或用土霉素口服或者肌肉注射硫酸黄连素等抗生素治疗,也可用磺胺药治疗如磺胺眯3.0g(加入增效剂二甲氧节胺嚓陡0.6g)、碳酸氢钠1.59、胃蛋白酶1.5g内服,2次/d,连用2d。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不可回避,为了使在生产实际中更为有效地防治大肠杆菌病,建议尽可能先做药敏试验,然后针对性的进行用药。
7预防措施
加强对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搞好产房的卫生和消毒。产房要宽敞、保持通风、干燥、光线充足,及时清除污物并消毒。地面每天要用清水冲洗,每周用碱水清洗地面和食槽。护栏、犊牛床、运动场等可用2%来苏尔常用消毒液全面消毒。勤换褥草。供给合理饲料,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给于优质干草。适量运动。
加强对犊牛的护理。接产时,接产用具等以及母牛的外阴部均需用新洁尔灭液(1%)清洗消毒,助产人员用0.1%新洁尔灭液清洗消毒手臂。脐带断口应距离犊牛腹部5cm,并用碘配(10%)浸泡1min。接产、断脐时要力求无菌操作。乳头要保持洁净,防止新生犊牛接触到污水和粪尿。出生后的犊牛应及时喂初乳,这样可以使其尽早获得母源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