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昌芹
清源山又名齐云山、泉山、北山,号称“泉州第一山”,海拔仅498米,却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客。清源山气势雄伟,林幽壑深,迤丽多姿,有石有水,相映成趣;一年四季都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泉声淙淙,长流不息,风景无比秀丽。
石中居,回归自然的风和日丽
我们到石中居小憩。这石中居从室外的路、室内的地,到房子的墙、房子的顶,都是用清源山的石头铺砌而成,故有此名。说到石头,可谓清源山的一绝,满山都是奇峰怪石,还盛产名贵的花岗石。据说,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纪念堂所用的花岗石,很多就是从这里运去的。我们一坐下,服务员就给每个人端来一杯香喷喷的热茶。导游笑着对大家说:“喝了我们清源山的茶叶和泉水烹成的香茗,可以长寿。”据历史记载,清源茶清翠芳馨,自古负有盛名,清末参加菲律宾“嘉年华会”,还曾获得金质奖章。清源山的水更是令人叫绝。山上的“孔泉”,亦名“虎乳泉”,泉水从石罅中迸出,流入小石孔中,清冽见底,甘甜似乳,煎泉泡茶,奇香袭人。据说,泉州和清源山的名字均由此而来。
来到石中居的静心斋门前,首先感受到的是这里的建筑气势不凡。它面展五间达20多米,前廊宽阔,有漆柱耸然;斋前的一方池水泛着碧波,莲叶参差半掩水面,间或可见游鱼来往……
静心斋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狭小的夹道,顺着这窄道往北走十数米,一个亮光光的天地展现在游人的眼前。触景生情,每每有人低声轻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千古佳句,不知不觉中已来到静心斋的第二层院落。
欲扬先抑,欲显先藏,以小衬大,曲尽其妙……这些我国名园建筑的美学思想,在静心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层院落以沁泉廊为中心,东西长近百米,南北深近40米,面积约为前一个院落的七八倍。山、池是这一院落的主景。山,主体,在沁泉廊的北面,自东而西走向,峰巅渐凝于西北,望去颇有沉雄拙朴之气,山上山下走过一遭,更可知它沉雄拙朴之中又饶有奇巧:悬崖轻挑,凹凸变换,婉转迂回,聚散相间,山腹中的洞穴也窈然可游……这一组山石的堆叠技艺很高,至今仍有造假山者在这里推敲沉吟,以期领悟到一星半点以为借鉴。
在这个院落里徜徉,你尽可领略我国名园建筑在有限的空间,努力创造“山外青山楼外楼”那种美学效果的高超技艺,以及分景、隔景、借景等方法。
静心斋东边,有一个小跨院,院北是书屋,东面是韵琴斋,屋阶下就是一汪清水,水中有数对鸳鸯嬉游。书屋是列代文人雅士读书之所。韵琴斋的水是引来的,水位较高,故在院内形成水流的碎玉声,在斋中抚古琴以伴奏,但闻流水淙淙,瑟瑟铮铮,该是别有一番情韵。
弥陀岩,山野深处的空谷幽兰
从石中居出来,我们来到清源山主要胜景之一的弥陀岩。这里林木交荫,山石磊落,既幽雅,又雄观。岩内建有“洞天别观”石室。石室内凿有阿弥陀佛石像,神态安详、端庄,身高5米,是国内现有最高的阿弥陀佛石像,是元代的珍品,已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在弥陀岩的山门处,还建有著名高僧弘一大师的墓亭。墓亭内有我国著名画家丰子恺、刘海粟为他画的画像和为他题的诗词、碑文。
清源山原有三十六岩洞,洞洞幽奇有趣,夏天来此消暑品茗,确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更兼山上多奇峰异石,肖形状物,天趣盎然。如天柱峰、罗汉峰、狮子峰、石龟、石蟒、石门等。更有那通幽曲径,穿洞绕石,步移而景换,诱人流连忘返。所以,自古以来,名流高士,迁客骚人,多在此留下墨迹,或在此隐居。散布在山岩间的宋代以来的历朝摩崖石刻,或诗词,或对联,或碑文,琳琅满目,据说全山共有400多处。在此隐居的历代名士,从北宋的名臣李邴,到前文提到的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比比皆是。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生于1880年,浙江平湖人。1905年起,在日本东京学习西洋绘画及音乐,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开山鼻祖,西洋音乐的积极传播者,又是著名的画家,画坛大师丰子恺、刘海栗曾经是他的高足。他于1918年出家杭州虎跑寺,法名演音,号弘一。不久,因慕清源山的风光,就移居来清源山,在这里讲学布道,诵经念佛,写书作画,直至1942年圆寂。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高僧,在弥陀岩为他建立了墓亭。
自然风光,同心锁住今生最爱
在彌陀岩周围,到处都长着奇异的古榕树。它们的生命力极强,一棵棵参天的大榕树,竟多是立足于岩石的缝隙之中,身躯从石罅里钻出来。它的全身既是枝也是根,每根枝干上都长出一绺绺的根须,牢固地附贴在岩石之上。有的枝干把一块块大石顶住,有的枝干倾斜和倒伏在岩石上,把主干牢牢托住。更引起游人兴趣的,是那被命名为“天侣呈瑞”的两棵连理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名句。“天侣呈瑞”是一棵生长600多年的古榕树附生在一棵古老的重阳木上。这两棵古老的树,不仅不属同一树科,而且也不属同一树种,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亲相爱,成了“连理枝”。据植物学家和森林学家们考证,这种现象在自然界是极少见的。
在弥陀岩,我们还饱览了“一啸台”“抗饮径”“一线天”诸景的风光,然后经过“千手岩”又来到了清源山的另一佳景“老君岩”。据说这里原来是一个道观,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世间沧桑,道观旧址早就荡然无存。但观内的道教教主李耳老君的巨型石像,却依然熠熠生光,充满魅力。这座石像是北宋时由天然岩石雕刻而成。“李老君”垂耳飘髯,气度不凡,从微睁的双眼到半启的大嘴,从额头上的皱纹到飘逸的长须,无不惟妙惟肖。它是宋代石像雕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当时雕刻这座石像的工匠,是一个工精艺深、名闻全国的高手。当石像雕成之时,他曾夸口,如果十天之内,谁能挑出一点毛病,他就不要一文工钱。为此吸引了许多人来观看。凡看过的人都称道他那精湛的雕刻技艺。到了第九天,石匠正在得意洋洋之时,不料从观看的人群里走出一个孩子说:“石像的耳朵孔太小了,李老君的小手指头的直径也比他的耳孔大,如果他要掏耳孔的话,手指头是进不去的,这是不符合人体构造的实际的。”石匠听了很惭愧,十分佩服这孩子的眼力,结果只好一文工钱也没拿,并重新修正了“李老君”的耳朵。现在这个石像已经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