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平
摘 要: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为指导,在对外汉字教学中,通过对汉字部件进行分析,找出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的理据性,对汉字教学方法做出总结。部件分析法是汉字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认读、理解、记忆和书写汉字都有很大的帮助。汉字中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都体现了语言符号和语言单位之间的象似性。通过对汉字的构成部件的分析,或者引入繁体字、异体字并对其进行部件分析,解释汉字的形和义之间的理据性,使汉字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部件 汉字 象似性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和学一直是难点。学者们提出的两种汉字学习方法: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各有利弊。如果采用集中识字法进行教学,学习过程就会枯燥无味;如果采用分散识字法进行教学,把汉字学习放在阅读课中,那么汉字的出现不一定会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汉字学习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怎样使两种教学方法都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象似性理论为指导,用部件分析的方法解释汉字结构构成的理据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关系的讨论,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的持字本位的观点,有的学者持词本位的观点,对汉字的学习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本文拟运用象似性理论,通过对汉字部件进行分析的方法,解释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的理据,对汉字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增强对外汉语中汉字教学效果。
一、象似性与汉字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绝对任意的,语言具有理据性和象似性的重要特性。理据性指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非任意的、可论证的联系;象似性(iconicity)(又称“临摹性”、“具象性”)指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具有的相似关系。
象似性的表现形式有影像符(image)、图示符(diagram)和隐喻符(metaphor)三类(Peirce et al.1932)。
语言影像象似分为声音和视觉两种。在汉语中表现为象声词(声音的)和象形字(视觉的)。影像象似最直观,但主要表现在语音、语言形态层面,应用有限(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7页)。
象形字在《说文解字》中只有364个,占总数9353的4%。因为画出物体形狀表示字义的字不多,所以象形字的数量比较少(郭锡良《汉字知识》,北京出版社,1981年,21页,以下有关《说文解字》中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数字都见于此书)。
图示符的解释力最强,表现最广泛。图示符是指形式与意义关系或结构相似。在语言形态层面,视觉书写符号可以呈现出图示象似关系,如,很多汉字就是对意义之结构关系的临摹。汉字中的指事字和会意字就体现了象似性(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7页)。
比如“本”是在木的下面加一横,表示树的根。“末”是在木的上面加一横表示树的末端。“母”是“女”字里面标注两个记号,表示乳房,意思是哺乳的母亲。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象似性这一理论指导汉字教学。
二、部件分析在汉字教学中的运用
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过程中,通过部件分析解释汉字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汉字的构成部件和整字含义,是非常常见的教学方法。
象似性理论主要涉及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象似性,本文不着重强调形声字的部件分析。
指事字和大部分会意字不表音,对指事字和会意字的部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记忆指事字和会意字的构成部件,显得非常重要。指事字在《说文解字》里只有125个,占总字数的1%多一点。在教学中涉及的比例很小。会意字在《说文解字》里有1167个,占总字数的12%强。
在甲骨文时期,形声字有20%左右,西周、春秋金文中增长到50%,汉代《说文解字》的形声字占80%以上,现代通用字中形声字约占90%(李恩江《略论汉语对汉字的影响》,《语文建设》1992年第7期11页)。学生在学习形声字的过程中,只要辨别出形旁和声旁,就能记住汉字的构成部件,本文不强调形声字的部件分析。
常见的会意字教学,可以通过部件分析帮助学生识记汉字。比如“休”,左边是人,右边是木,人在木旁边,表示人在树旁休息。“采”,上面的“爫”是手,下面是木,表示手从树上摘取东西。“安”上面的“宀”是房子,下面是女,用女人在房内表示“安全”的意思。“友”字是同方向的两个人的手,两只手在一起表示朋友(黄伟嘉《现代汉语 文字答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页)。“有”表示“(手)里有肉(月)”。
另外,汉语里不同语义的词语,在英语里可能是同一个词。我们通过部件分析方法进行教学,在学习这些汉字之初,就要预见到留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提前预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更好地记住汉字的字义和字形。
比如,“穿”和“戴”的区别在于,“穿”表示“穿”上衣、裤子、鞋袜这些常穿的衣服。“戴”表示“戴”围巾、帽子、手表、眼镜等装饰物品。从汉字的构成部件,我们可以找到理据。“穿”的偏旁“穴字头”表示洞穴,最早的意思是表示“用牙咬开一个洞”(《诗经 召南 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穿”本义是“打通、穿透、贯穿”。《说文解字》:“穿,通也。”《字汇》:“穿,贯也”。本义是“通过刺、钻等方法将物体破开,形成一个孔洞”(动词)。又引申为,“物体被打穿了孔洞,那里面的东西就可以从孔洞出来,外面的东西可以从孔洞进去,即‘通过”。人往身上套衣裤鞋袜时,手脚必须通过衣裤鞋袜上的洞孔(衣服领口、衣袖口、裤管口、袜子口、鞋子口等),因此引申为“穿着、穿戴”(周建伟《文字引申义(第四版):穿》中国语言学论坛群 2017)。
“戴”的本义是“双手将面具稳妥地套进头部”,左边的“田”表示士兵的防护面具,共,表示(用)双手(把面具套在头上)。引申为“套进、拥护”,相关词有“戴面具、戴戒指、拥戴、爱戴”(廖文豪《汉字树6》,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16页)。在现代汉语里“戴”表示“加在头、面、颈、手等处”,如:“戴帽子、披星戴月、不共戴天。”又表示“尊奉、推崇、拥护”,如:“爱戴、拥戴、感恩戴德。”“戴”的左下的“田”和“共”,表示意义,右边的部分表示声旁,如“载、哉、栽、裁”。
通过分析汉字的构成部件,留学生对“穿”和“戴”的语义差别就一目了然,它们和宾语的搭配区别也会很清楚地区分开来。
对汉字进行部件分析,不仅使学生更好地识记意义不同的汉字,还能帮助学生区别语义关联、互补、搭配不同的词语,对汉字认读、理解和书写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繁体字、异体字的适当引入
象似性理论在语言研究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解释力,虽然揭示了一些曾被忽略的语言深层的认知机制,但不是万能的,在应用中还有一些局限性。相似是相对的概念,完全的相似只能是所指(意义)本身,因而象似符只能是部分相像的符号,象似性离不开规约性,(Peirce et al. 1932,279;Jakobson 1990,411);另外,影响语言结构的因素除了象似性外,还有其他因素,如经济原则(Haiman 1983;Dubios 1985)。
在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留学生学习的是简化字,简化字的优点是:笔画数少,结构不像繁体字那么复杂,写起来容易。但是有的汉字简化以后我们找不到声旁或形旁,缺少了理据。在必要的时候,适当地引入繁体字反而有助于汉字学习和理解。引入异体字,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某个汉字的另外一种形式,了解汉字的演变,从而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国”字的时候,我们已经看不到声旁了,为什么“国”字里有“玉”?不好解释。如果引入繁体字解释,学生对“國”的意思理解就会更清晰。“國”是会意字,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表示或(国),亦兼表字音。在“或”字里,口表示国土,上下两横表示边界,戈表示士兵守卫边境。《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國,邦也,从囗从或,古惑切。通过学习繁体的“國”,学生知道了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区别,同时学会了认读两个汉字,这是引入繁体字积极的一面。
学习“习”字的时候,刚开始可以不告诉学生“习”的繁体字,随着学习的推进和深入,在学到“羽绒服”这个词的时候,就可以引入“习”的繁体字“習”。“習”的本义为“小鸟反复地试飞”,“羽”,表示羽毛,“白”是“日”的讹变。《说文解字》中,“习,数飞也”。(李乐毅 《汉字演变五百例》第2版 364页)通过这样引入繁体字和相关汉字的关联学习,学生记住了“习”和“羽”的字形、字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学习“是”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知道“昰”是“是”的异体字,《说文解字》中“是”,直也,从日正。通过这样学习,留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是否”、“是非”中“是”的意思。
引入繁体字和异体字并不是给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是通過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更好地理解它们现在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它们。
结语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通过对汉字部件的分析,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方法做了总结。部件分析法是汉字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认读、理解、记忆和书写汉字都有很大的帮助。汉字中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都体现了语言符号和语言单位之间的象似性。通过对汉字的构成部件的分析,或者引入繁体字、异体字并对其进行部件分析,解释汉字的形和义之间的理据性,使汉字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顾安达,江新.万业馨.汉字的认知与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387-388.
[2]黄伟嘉.现代汉语文字答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4,6.
[3]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1,47-48,52.
[4]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 第2版[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364.
[5]廖文豪.汉字树6[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16.
[6]周建伟.文字引申义(第四版)[Z].中国语言学QQ群,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