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滨
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奋斗,辉映着院士斗.命的光华。
平和、儒雅的慈祥面容;
严谨、谦逊的学者风范;
创新、实干的航空专家。
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磨砺,五十五载春秋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的航空报国的梦想。200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被誉为“航空英才的摇篮”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他成为继顾诵芬、管德、李明之后的第四位院士。
李天长期从事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和关键技术预先研究等工作。他在飞机空气动力设计领域创造性地解决了型号研制过程中的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拓展了中国飞机气动布局领域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对先进隐身飞机气动布局的研究,开拓性地解决了气动与隐身在布局设计中的技术难点,创造出隐身与气动优化融合的新方法,为中国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突出贡献。
浩瀚蓝天,他用智慧、勤奋与辛劳书写了航空报国的壮美篇章。他,无愧为天之骄子。
追求·实干
从事航空事业是他的梦想,航空报国是他的追求。
1963年,李天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那时,他可以从事航天、航海、水利……而他却毅然选择了他所挚爱的航空事业。怀着一腔热血真诚,满载丰富知识底蕴,同年,他来到了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技术员、專业组长、研究室副主任,成长为一名副总设计师、首席专家、院士,他一步一个坚实的足迹。
李天致力于飞机空气动力学、隐身技术以及气动/隐身交叉学科领域的预先研究和工程应用,是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为相关领域的型号技术难题攻关作出了重要贡献,开拓性地建立了一套我国先进飞机气动与隐身综合设计方法,设计出与世界最先进飞机性能相当的我国新一代飞机的气动布局,使我国在该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新一代先进飞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空气动力学在航空事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军用飞机的更新换代更离不开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和进步。李天创造性地解决了飞机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完善了我国飞机气动力布局的设计方法。
李天率先建立了“从风洞数据修正到飞行数值的相关性方法”。在某型飞机设计中,通过计算分析和风洞试验,解决了喷流对平尾效率和方向安定性的影响问题,并建立了一套超音速飞机小风洞试验结果换算到真实飞行数据的修正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某型飞机风洞试验数据修正后作为工程设计依据,经试飞验证气动布局设计一次成功,气动力特性准确。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各飞机厂、所的型号设计之中。
李天创造性提出并实施了增加襟翼偏度的方案。某型飞机改型设计后,由于外挂武器增加,导致飞机重量、重心变化,影响了飞机的起降性能。经过系统研究分析、缜密思考,李天果敢提出增加襟翼偏度的大胆设想,经过多种方案的分析对比、风洞试验,获得了满足设计要求的襟翼偏度增大方案。经试飞验证,该方案有效地改善了起降性能。
李天成功解决了放减速板振动大及减速性差的问题。某型飞机在使用中出现了放减速板时振动大及减速性差的情况,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立即成立了以李天为组长的攻关组进行现场攻坚。经过仔细地流态观察、机理分析和判断,他果断提出了在减速板上开孔消除振动的方法。为此,他设计了多种开孔方案的减速板,获得了既满足增阻要求又不产生强烈振动的减速板方案。经试飞验证,飞机减速性能达到设计指标,振动消除,该研究成果已在飞机上广泛应用。
早在1975年,李天作为国防科工委“先进气动布局研究”重点预研课题的负责人,就开始对第三代战斗机各种先进气动布局形式及特性进行系统研究,最终掌握了各项气动特性优良的先进战斗机布局方案及边条翼设计原则和方法,其研究成果已纳入2002年航空工业部主编的《飞机设计手册》。
一个个创新的设计方法、一条条迥异的思路方案、一项项攻克的技术关键,化为了工程研制的强大推力,拉近了中国与世界飞机设计研制的距离。
探索·开拓
要想夺取未来战争的胜利,必须要掌握制空权。因此,各国都把发展高性能军用飞机放到重要的位置。航空高科技的研究与探索永无止境,李天放眼未来,在先进气动布局、隐身技术、飞机总体综合设计技术、舰载机特殊技术、推力矢量等领域纵横驰骋,呕心沥血,为后人的研究铺下了坚实之路。
李天敏锐地意识到隐身技术对提高飞机生存力、战斗力的重要作用。为了我国隐身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李天点燃了他的智慧,用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奋斗辉映着生命的光华。
1986年,自担任航空工业部隐身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后,他带领院校、研究所几十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在隐身外形、材料及隐身特性计算、测试方法等方面进行攻关。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积累,全面掌握了飞机主要部件参数对雷达波散射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解决减小雷达散射截面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并主编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部《飞机隐身设计指南》。
李天强烈地感受到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开拓与创新是推动航空高科技行业的重要力量。航空报国之志和科学奉献精神使李天在航空新领域中勇于创新,在研究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与超越,使他的人生之旅异彩纷呈。
飞机隐身性要好,气动特性也要好,成为新一代飞机外形设计的主要矛盾,也是当今飞机设计的一个难题。从上世纪90年初开始,李天就担任我国四代机背景预研课题主要负责人,创造出隐身与气动优化融合的新方法,为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李天是我国许多前沿学科研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七五”开始,他就领导和主持多项航空预研课题的研究。在学术研究上,他紧跟美国、俄罗斯、西欧等国家的航空发展趋势,主持编译了大量有关国外先进航空技术的文献资料,其中很多他都亲自校稿。在型号研制和预研工作中,他总能把最新的科研思想和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在他的领导下,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许多航空领域的技术水平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李天带领着他的团队,一路创新开拓,一路披荆斩棘,为振兴中国航空工业而搏击蓝天,推动着中国这艘战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严谨·求实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夸。作为航空专家,李天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严谨、求实、担当,作出了非凡的成绩与贡献。
科学的判断来自于科研试验,其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必须准确无误。他从不满足坐在办公室批阅文件、审阅技术报告,深入试验和设计现场成了他多年的工作习惯。作为学术报告的批准人,他对每份报告都逐字逐句审核修改,一丝不苟,工作态度和作风极其严谨,经他审阅修改的报告,有时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产生质的飞跃,使设计人员收益颇多。
李天院士是舰载机技术预研的发起人之一。
他在国内气动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作为国家和集团公司多个重要研究课题的总负责人,他凭借其在专业领域的斐然成就和富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充分调动起各参研单位的积极性,使整个课题组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许多参研单位在他的指导下,在课题研究许多方面均有所创新和突破。
李天认为,在实际的技术攻关工作中,技术研究结果常常不尽人意,甚至没有达到预定技术指标,这是在所难免,但弄虚作假是最不能容忍的行为。一次,在课题验收评审会上,某单位的试验结果曲线,从逻辑分析角度显现出明显不合理的人为改动,李天当场就予以指出,不留情面。但对于一些非主观故意的不足之处,他通常会及时发现问题,或在会上善意直言,或会后细致沟通。正因如此,许多课题项目愿意请他作为评审专家进行技术把关。
80年代末90年代初,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国内高校开展课题研究,李天是项目负责人。在一次院、所的汇报交流会上,李天对研究情况不太满意,当时便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有位在场的教授已经是国内著名的专家了,但李天全然没有顾及面子。他强调,一定要把产、学、研有机结合,脱离实际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后来,这个课题在李天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相关工作,进展顺利。李天的执着、敬业精神也给与他共事过的同事们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襟怀·品格
明德惟馨,襟怀广阔,宁静致远……
55年如一日,他执着地追求着、奋斗着,无私、无怨、无悔,将全部心血和毕生精力倾注于他所挚爱的航空事业。他以其深厚、渊博的知识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以其严谨、求实的学者风范赢得了人们的敬重,以其和蔼、谦逊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总体气动隐身综合设计”课题研究试验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为选择正确合理的气动布局方案,他亲赴试验现场和参试人员一起分析试验结果,研究试验方案,亲自绘制草图,与大家一起动手改制试验模型部件,并亲自到风洞内进行安装。那是一个炎炎的夏日,低速风洞内的气温高达60多度,就像一个桑拿房,进去便会浑身湿透、热汗淋漓,何况还要安装修配调试。大家劝他在外面指导就行了,但他执意摇摇头说:“没关系,大家能进去,我也一样,试验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朴实的行动。不光是参试人员备受鼓舞,就连风洞试验单位的人都深受感动。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像他地位这么高的专家亲临试验现场,这么平易近人,和普通技术员一样,还真少见。
李天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博大的情怀。他丝毫没有架子,提起他的为人,合作单位都竖起拇指。他宽容、正直、谦和,这是一个科学家不可或缺的品质。“只要工作认真做了,哪怕有错,也不该批评。”与他共事的人,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
他做事严谨,实事求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九五”期间的研究工作成绩突出,业内专家提醒应适时申报相应的科技进步奖。于是,研究团队对五年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重新梳理,用一种新的视角来总结过去的工作。在填写成果申报书时,参照了一些其他申报材料的用词习惯,如“填补了……空白”“实现了……创新”等,可是李天审查时删掉了。他说,我们做的是实实在在的工作,申报成果的材料也要实实在在地写。要突出我们挑战的关键技术是什么,突破到什么程度,与国外的差距有多少,哪些成果可以用到工程型号中,哪些需要进一步验证,实事求是,不要用华丽的词藻去拔高。当时有人疑惑,这样能评上奖吗?李天很严肃地说,评奖是为了做事,不是为了作文。后来,成果申报材料就是按照李天要求写成。成果评审答辩那天,李天作了汇报。结果,评委们给出的评价意见超出了想象,这个项目成果获得了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功底来自于不断学习。平时工作任务重,他就经常利用节假日及休息时间大量查阅国内外资料,始终跟踪世界航空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敏锐地捕获和发现新的技术方向,他领导的预先研究工作不断有所创新。李天曾发表著作、论文、技术报告百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被引用,有的报告还在飞机研制技术领先的国家进行过宣讲。
他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惜才,重才,爱才,十分注重培养年轻同志,在工作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常常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思想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心,使他们热爱航空事业、肯于钻研业务、快速成长成材。他重视培养团队精神,关心年轻同志在专业上快速成长。他说,飞机设计是集体的事业,一人或几人强不算强,只有集体强才是真正强。
不懈的努力,丰硕的成果。李天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先后荣获总装备部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工作突出贡献奖、集团公司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第十届“航空航天月桂奖”之“终身奉献奖”。
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如今,他已培养出博士后2人、博士生16人、硕士生23人。学生们在他的教诲与指导下,刻苦钻研,学术水平进步显著,许多学生毕业后主动要求留在他身边工作。他们陆续成为了各领域的专业骨干和技术带头人,有的担任了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研究所的所长等重要职务,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他总是那么平和、谦逊。对于院士的荣誉,李天却说:“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也是对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认可,更是对航空工业的认可。荣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有一种精神,要为科学事业扎扎实实做点工作。”两院院士顾诵芬为李天院士传记作的序中这样写道:“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经过长达42年的飞机气动力研究工作,作出了系统的成就和重大的贡献,在200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当之无愧。”
漫漫人生路,悠悠航空情。李天,有過坎坷,走过艰辛,一路走来,亘定不变的是他航空报国的情怀。回望他人生的轨迹,没有惊天动地的非常事件,没有轰轰烈烈的惊人场面,没有传奇的人生感叹,更没有动人的壮语豪言。从他身上,体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航空科技工作者的淡泊和平凡。我们却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平凡人生中的不凡。他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真实地再现了航空科研战线的院士风采、学者风范,令人敬佩,让人折服。
李天对航空科技未来发展,从未停止过思考与探索。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他所挚爱的航空事业。手术后,他仍然坚持上班,仍然在审阅技术报告,仍然在指导年轻人……
李天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一生坚守的航空初心、永怀心中的报国夙愿,深深地感染、激励着我们。我们将传承他“航空报国”的精神,继承完成他热爱一生的事业,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为建设航空强国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