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眼科 山东 临沂 276004)
白内障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其主要的发病人群为老年人。伴随着年龄不但增大,人眼晶状体不断混浊,视力出现明显下降[1]。目前,白内障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群众较为常见的致盲疾病之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临床上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白内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手术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晶体不断完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已经成为了白内障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本次研究主要选取了84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84例白内障患者,均是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为白内障,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均充分知情且自愿参加,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84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实验组患者共有患者42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均在52岁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60.79±2.13)岁,另一组为对照组,共有患者42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均在50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60.69±2.09)岁,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进行散瞳以及局部浸润麻醉处理,将球结膜切开并做成结膜瓣,与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至角膜处取一6mm左右的切口,经过环形撕囊、水分离后,进行人工晶状体置入,完成后进行地塞米松注射。
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经过散瞳以及局部麻醉后,于角膜缘内3点钟方向取1mm切口,于颞上角膜缘处取3mm切口,前房注射黏弹剂,防止术中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损害。行环形撕囊、水分离等处理,超声下对晶状体核进行乳化处理,将皮质吸除后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术眼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对比两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视力恢复情况判定标准:显效:患者视力有效恢复,其提升幅度明显超过3行;有效:患者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提升幅度在1~3行之间;无效:患者视力无改变或视力降低。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若P<0.05,则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表1可知,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视力恢复情况明显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根据表2可知,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近年来,我国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对老年患者的视力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增加了老年患者的失明几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对于白内障患者常采用手术进行治疗,但常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但术后并发症较多,手术具有较高的风险性[3]。
超声乳化与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治疗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将超声乳化与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进行,既能够对患者的角膜组织进行有效的保护,防止其受到严重的损伤,还能够对超声波进行合理的应用,发挥其脉冲震动功能,打碎晶状体组织,并及时抽出,随后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晶体植入操作,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4]。此外,手术期间吸除患者眼中的晶状体皮质、黏弹剂等,能够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一组患者,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另一组,且并发症发生较少,可见,超声乳化术与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的方法。
综上所述,岁对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术语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水平,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值得广泛在临床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