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自然,其实离我们不远。就像在常常电视节目中看到的那样,伴着被救助动物渐渐走远的镜头,大家都会长舒一口气,庆幸它们终于得到解救;就像常在报道中所见,稀有树种的所在地终于被划为自然保护区,它们的命运终于有所转折,心中一块石头落地。自然保护区,为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提供了目前为止最好的归宿。
那么,自然保护区在哪里?保护区是保护什么的?保护区都有哪些工作?在漫长的人类社发展中,自然保护承载了人们怎样的救赎与心愿?
谛听山水神韵,静看花开叶落。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现代自然保护区的出现不过200年。就在一个世纪以前,自然保护区这个词还鲜为人知。在屡次尝到了破坏自然带来的苦头之后,人类开始意识到保护区的重要性。19世纪初,德国博物学家汉伯特首先提出应建立天然纪念物,以保护自然界的名胜和独特自然景观。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保护区——美国黄石公园建立,从此开始了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形式保护自然界的实际行动。
20世纪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成立了许多国际机构,从事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协调和科研等工作,如“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等。全世界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并成为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之一。
自然保护区按其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
截止2018年,全世界共有20.2万个保护区,覆盖了全球陆地面积的14.7%。目前在国际上,建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各国保存自然生态系统和珍贵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就有朴素的自然保护思想,例如,《逸周书·大聚篇》就有:“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记载。官方有过封禁山林的措施,民间也经常自发地划定一些不准樵采的地域,并制定出若干乡规民约加以管理。此外,所谓“神木”、“风水林”、神山”、“龙山”等,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客观上却起到了保护自然的作用,有些已具有自然保护区的雏形。
中国是世界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建立自然保護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得到了发展。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是唯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被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
目前,在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部地区,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三,其中西藏、新疆、内蒙古3个自治区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居全国前三位。随着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青海省已有一半以上的国土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影响日益扩大,全国已有21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1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张家界、九寨沟和黄龙等3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8处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会评选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里得到较好的保护,也保护着约2000万公顷的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约1200万公顷的各种典型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恢复和发展,对大熊猫、朱鹮、金丝猴、虎、藏羚羊、大象、野生雉类、兰科植物等15个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拯救工程效果显著,以及森林、荒漠和湿地等30个重点生态系统的保护工程。目前,我国保护区数量较40年前翻了100倍,面积飙升了215倍,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国土面积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也已经开始真正地走向深入和规范,其目标从追求自然保护区的规模数量,转而追求质量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