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加
我国古代10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共诞生了600多位状元。这当中,除了极少数因为偶然原因中上状元,其他大部分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上来的优秀人才。
唐代有一位状元,没有及第之前屡遭歧视和嘲弄,可他坚韧不拔,坚持走自己的路,终于成就一番事业。他就是著名的诗人卢肇。
卢肇年少时虽家贫,但他笃志好学,自强不息。由于出身孤寒,他参加当地的选拔考试时大家都看不起他。有人问他从哪里来,卢肇答:“我从袁州来。”旁边又有一人轻蔑地问:“袁州也能出举子吗?还没听说过哩!”卢肇坦然答道:“袁州举子就像沅江出龟甲一样,九斤的就很少了。”原来传说卢肇家乡袁州的沅江流域出产异龟。在场的人都佩服他对答巧妙,也就不再难为他了。
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卢肇参加了江西解试,尽管他答卷出类拔萃,因为出身仍被试官取在最后一名。当时被录取的举子照例得给主考官写封“谢启”,卢肇在谢启中写的是“巨鳌赑屃,首冠灵山”,他借用晋代左思《吳都赋》中的话,意思是说巨鳌非常用力地用头顶着灵山,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卢肇与同乡富家子弟黄颇相约一起进京赶考。临走那天,袁州太守特地为黄颇在驿站里设宴饯行,卢肇名次低,出身寒酸,太守没把他放在眼里,当然不会请他。他只得骑着一头瘦驴从驿站旁冷冷清清经过,出城10里外,等黄颇相伴启程。
一再遭到嘲讽和冷遇的卢肇,发誓要争个状元。武宗会昌三年(公元 843年)癸亥科,江西籍举子卢肇,凭着过人的文才,又得宰相李德裕之助,中了状元。
卢肇回乡省亲时,袁州太守为了补救,不仅远道相迎,而且殷勤举办酒宴,还特地为他筹办了一场龙舟竞渡。就在这次活动中,卢肇触景生情,即席口占一绝,这就是有名的《及第后江陵观竞渡寄袁州刺史成应元》:
石溪久住思端午,
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
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君不信,
果然夺得锦标归。
很显然,卢肇最后两句语带双关:表面是说龙舟夺了第一,而言外之意则是说自己去年的遭遇。
后来,卢肇在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做过刺史。所到之处颇有文名,官誉亦佳。他作为唐相李德裕的得意门生,入仕后并未介入当时的“牛李党争”。他以诗文、才智,特别是德行等表现,颇得人们称道。卢肇从政之余,勤于笔耕,一生著述很多,比较著名的是《汉堤诗》《海潮赋》《天河赋》等,共一百多卷作品流传后世。
明代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中状元的罗万化,少年时代苦读诗书,对真知和实践的认识颇为深刻,影响了他一生的为人处世。罗万化从政后,正赶上张居正任首辅执政。张居正听说罗万化的才学和能力,就想把他招至门下。当面暗示多次,罗万化不予理睬,张居正又托一位门客去游说,罗万化依然严词拒绝。作为下级,不受上司的笼络,真是一种难得的节操。
不仅如此,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科乡试时,罗万化出任顺天考场考官,更是秉公而为,不为权势所动。张居正的三儿子张懋修要在顺天试场考试,他便亲自到罗万化那里探听题目,耿直的罗万化拂衣而起,说:“这成什么话?您是首辅,理当带头维护国家的考试制度,怎么竟干这种事?我把题目透露给您,自然是巴结您的好机会,但我不能这么干。您要报复也无所谓,今晚我就可以收抬我的书箱准备辞职!”
张居正再次碰了一鼻子灰,从此罗万化一直没能得到升迁。直到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死后,罗万化才得到提升,逐步官至礼部尚书。不久,皇上要求朝中大员共同推举大学士人选,罗万化在被推举之列。有人给他出主意,说虽然被推荐了,还得打点一下宫中掌权的太监,不然他们会从中作梗。罗万化长叹一声,说:“我是一介寒士,能混到目前这一步,已经算是过分了,还有什么奢求?再说,大学士是什么性质的官,难道可以用贿赂方式去取得么?”他坚决不走后门,当然大学士也就没有当成。这以后,又要推举吏部尚书。吏部是六部之首,人们都说这回非罗莫属,但又因他不肯去活动,有人从中作梗而未果。
纵观罗万化一生的行事风格,时人都称他耿介有大节。
清代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状元毕沅,字秋帆,为人忠厚,处事公道。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毕沅顺天乡试中举,被授内阁中书,撰拟、结写诏令。后来入值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就是负责撰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的办事员。
乾隆二十五年三月,毕沅和同事诸重光、童凤三参加了科考。会试揭晓的前一天,毕、诸、童三人都在军机处值班。夜班照理只留一个人,当晚轮到诸重光。下午,诸重光忽然提出要毕沅代替值夜班,毕沅问为什么,诸重光说:“我和童凤三书法比你强,如果这次会试考上了,还有希望争头三名,必须晚上回去等待消息,做些准备。像你这样的书法,即使考上了,也没有夺魁的希望。”说完,诸、童二人头也不回地走了。毕沅一向忠厚随和,也不跟他们争辩计较,就老老实实代值夜班。
傍晚时分,恰好有陕甘总督黄廷桂的奏折发了下来,经过军机处是必然的,上面讲的是在新疆搞屯田的事。毕沅夜坐无事,就拿来消磨时间,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写得有意思。他是聪明人,记性又好,很快奏折上的内容便烂熟于心。
第二天,会试榜张贴出来,三个人都录取了。等到殿试时,策问卷上的题目果然是关于屯田的,因为当时新疆初定,乾隆帝正准备在那里搞屯田。毕沅心中有数,笔走龙蛇,这篇屯田策写得格外详实而得体。阅卷大臣都认为他的策问卷质量高,但因书法稍差,初拟定名次时,仅排在第四。等到乾隆钦定时,几篇策问一对比,他对毕沅那篇《屯田策》大加赞赏,认为内容充实,具有可行性,更胜一筹,便亲自将毕沅改为第一,一举中状元,而将诸重光抑置为第二,童凤三则排在第十一名。
后来人们知道了那晚毕沅值夜班的情况,都说毕沅是忠厚得福中状元。此后,毕沅一步一个脚印,官至湖广总督,做了不少好事。同时,他一生无书不读,著述丰富,而且谦虚恭谨、礼贤下士,接济和提拔过不少文学后进,成为为官做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