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执手同道
——吴作人、萧淑芳合展”

2018-08-19 03:17张慧阳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国美术馆徐悲鸿技法

张慧阳

吴作人 祭青海 木板油画 61×80cm 1943年

“执手同道——吴作人、萧淑芳合展”的展品有近三百件,在这些作品中包含了吴作人、萧淑芳二人从生活到艺术相濡以沫共度一生的人生过程。本次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一、同进学,初见;二、同道,不相见;三、重逢,结同心;四、同路,各千秋。记录了他们温馨和睦的家庭生活和同道各千秋的艺术生涯。同时,恰逢吴作人诞辰110周年,以此展览纪念艺术前辈是再好不过的了!此展属于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十年前萧淑芳女儿萧慧在吴作人百年诞辰展上捐赠32件艺术精品,这次展览,她又特意选出10件萧淑芳不同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以供全国人民欣赏与品鉴。

展览链接:

执手同道——吴作人、萧淑芳合展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艺术家:吴作人、萧淑芳

展览时间:2018年9月21日—27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吴作人 藏女负水 布面油画 61×73cm 1946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一、艺如人生

谈起吴作人、萧淑芳的艺术风格,我们不得不提到他们二人的恩师徐悲鸿。徐悲鸿被人们尊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是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改良传统中国画。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创造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他从事艺术教育事业影响了一代代艺术学子,吴作人和萧淑芳也在其列,他们的艺术风格延续了徐悲鸿的艺术特色。吴作人遵循徐悲鸿的艺术主张,又精通国画、油画之法,融合中西艺术技法走出了一条油画民族化之路。而萧淑芳亦创造出自己的绘画技法,将现实主义融入工笔写意,开创了水墨丹青花卉画。可以说,吴作人先生、萧淑芳先生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吴作人 草原云雨 木板油画 40×53cm 1955年

两位先生的人生都有着跌宕起伏的经历。从同进学时吴作人看到萧淑芳画的《一筐鸡蛋》开始,到造化弄人的各自发展,二人各自生活,各自在不同境遇下学习艺术,从别离到重逢用了16年,再相见有着说不出的感叹,再不相爱就没时间了!

从吴作人画作《萧淑芳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萧淑芳那高洁优雅、秀外慧中的气质,她的性格也如气质一般。萧淑芳生于艺术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使她有着不同寻常的艺术心灵和对艺术的敏感性。殷实的家境为萧淑芳的艺术之路创造了优良的条件,15岁时,她师从法籍教授克罗多、李超士等名家,学习西方油画技法。三年后,师从徐悲鸿学习素描、油画技法,深得真传,也是在这时与吴作人相识。后萧淑芳继续深造,以陈少鹿、齐白石为师,学习山水、花鸟。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成就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她常与艺术家切磋进步,在艺术领域的广博涉猎让她眼界开阔不拘传统而创新画技。作为新文化运动第一代艺术学子,她的爱国情怀也融入画作之中,体现着民族与时代的命运。萧淑芳对花卉情有独钟,高洁的荷花、淡雅的兰花、清丽的水仙、娇艳的芍药等都被赋予人的品性与意念。萧淑芳用自己独到的艺术技法、精湛的表现手法和充满女性审美的艺术眼光画出了质朴无华的艺术形象,也表现出了她的迁想妙得。萧淑芳与自然为伍,不断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这也许就是她水墨丹青花卉的精髓所在。

其实,萧淑芳的画风有两个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她的画作多是忧郁、苦闷、紧张、压抑之感,而在此之后的作品多是温馨、愉悦、优雅、恬静之风。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差呢?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也是对生活的映射,1933年萧淑芳与余新恩结婚,1940年生下女儿之后,患重病卧床三年,又迎来婚姻危机,让她的生活跌入谷底。若不是她一直坚持对艺术的挚诚,与绘画为伴来维持精神状态,她很难挺过这段艰难时光。1946年在“上海美术作家协会第一届联合画展”上,萧淑芳与吴作人再重逢,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二人惺惺相惜。萧淑芳在与余新恩离婚后,1948年二人在恩师徐悲鸿的见证下终于修成正果,珠联璧合,拨云见日。婚后生活和睦温馨,美满幸福。这种生活上的差异被艺术化地表现在绘画作品中,也就是萧淑芳画风转变的重要因素了。

吴作人 戈壁行 国画 122×97cm 1978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与此同时,吴作人在中央大学学习之后赴欧留学,并获“桂冠生”称号。他在欧洲结婚,后在祖国危难之际毅然与妻子一同回国。当时中国正逢抗日战争,烽火连天,吴作人不顾危险多次战地写生,因生活条件极为困苦,他妻子与刚出生的孩子都不幸离世。吴作人幼年丧父,中年丧妻失儿,这样惨痛的前半生让他深感生命短暂、光阴易逝。在1946年的画展上再遇萧淑芳,让他不再犹豫,终喜获知音,觅得良缘。结婚后,他们能随时为对方画张小像,此次展览不仅展出了这些小像中的一部分,还有吴作人在1960年为女儿画的导航图,在萧淑芳生日时吴作人为她作的《猴子偷桃》,他们用艺术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夫妻俩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继承、对艺术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

萧淑芳 北海溜冰 油画 60×81cm 1954年

二、画心境也

吴作人也同样有着爱国情怀。他一直对美术有着极浓厚的兴趣,在新文化运动的带领下,如何继承革新、如何吸收借鉴都是吴作人、萧淑芳等那一代艺术家所要面临的问题。吴作人深感民族命运的危难,思考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在中国画与油画之间寻找合适的契合点,这就为他民族化油画体系奠定了基调。他“以社会为画室”的艺术创作理念,让其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吴作人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中寻找美与灵感,在敦煌美术中汲取章法,在西方油画中把握造型。同样,他的画风也是恬淡优雅的格调,没有浮华雍容之感,但给人以生命的感动。吴作人所画熊猫憨厚可爱,雄鹰傲气冲天,骆驼坚忍不拔,金鱼轻快灵动。每个形象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特色鲜明,意趣十足!

二人前半生的遭遇让他们在后半生的婚姻中更加珍惜彼此,琴瑟相和。用“法由我变,艺如人生”这句话来形容二人再合适不过了。吴作人、萧淑芳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教育者。他们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实为时代之楷模。二人虽相互映照,但艺术风格又各不相同。萧淑芳的作品多元丰富,充满诗情,她对生活的敏感与提炼,使之绘画外柔内刚,精益求精。“书心画也”“画心境也”被萧淑芳表达到了极致。她将“新”思想融入绘画作品中的同时对“度”有着精准的把握,她将油画、水彩等技法特色恰如其分地融入水墨丹青,并赋予民族、时代精神。从萧淑芳的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人间万物美的感受和简雅高洁的艺术情怀!而吴作人与萧淑芳不同,吴作人的“奇谈人生,好画入我心”说出了他的内心世界。他探索艺术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中国画创作晚于油画,因此他在国画创作中会带有西方绘画技法色彩。

萧淑芳 丁香迎春 水彩 58×76cm 1955年

结论

吴作人、萧淑芳的艺术作为前卫艺术的典型,保持着文化的感人性,值得来者继承与发扬。吴作人、萧淑芳合展可以说是一次文化价值的再次探讨,对中国美术的改良和发展有积极意义!就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所说,“时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吴作人先生、萧淑芳先生那种求学致意、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们要不断秉承和弘扬的,这样的展览和这样的学术活动就是一种继承传统的最好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而此次合展就印证了这一精神的内涵。

吴作人、萧淑芳合展虽终将落幕,但其艺术精神将会被一直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中国美术馆徐悲鸿技法
“大奇至美
——徐悲鸿经典作品展”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作品选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