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范式"对中国的影响

2018-08-18 11:06李黎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2期

摘 要:在1979年之前,"苏联范式"是中国经济理论中的主流范式,也是指导中国实践探索的主要理论。这套范式对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来讲,是一把双刃剑。

关键词:苏联范式苏联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

1.“苏联范式”对中国经济理论的影响

1.1理论贡献

1952-1979年,“苏联范式”(简称“范式”)是中国的主流范式,而对西方经济学采取批判或以对比的方式阐释社会主义经济及其理论的优越性。概括来讲,“范式”对中国的理论贡献主要包括:

1、使中国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在其理论研究中形成批判的范式。回顾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济理论,其主要研究思路如图1:

早在马克思主义时期,对经济理论及社会发展的探讨便开始用批判的范式,以先解释后批判的方法来说明原有经济理论的缺陷,力图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论,并提出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教科书”采用的研究思路如图2:

“教科书”沿用批判式研究思路,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进行阐释批判。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果,是对马克思时期构想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并利用批判对比的方式力图阐明其优越性,总结出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形成一种理论范式。中国的经济学者,由于受到马克思思想及“范式”的影响,潜移默化中也形成了一种批判的范式。

2、改革开放之前采纳“范式”,作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在建国后,特别是在完成三大改造后,十分注重学习研究“教科书”,借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在改革开放之前基本沿用“范式”发展经济,希望能在其指导下取得与当时苏联一样的经济建设成果。

3、80年代开始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及中国发展所暴露的现实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对旧有“范式”的怀疑批判。“范式”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经济建设遇阻,甚至破坏了个别经济领域发展动力,引起了中国的反思。因此,对“范式”的批判,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与部分认同的争论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这种由“范式”所引起的批判与总结反思的思想方法,对中国经济理论的完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利于形成一套属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范式。

1.2理论缺陷

“范式”理论缺陷主要体现在: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教科书”解释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与分配规律,仅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是否狭隘定义了政治经济学,是否忽视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都值得思考。

2、所有制问题。苏联解释的所有制问题,仅用于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避重就轻的缺陷。

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特别强调了计划的重要性,指出计划是生产的调节者,但未具体说明应当如何运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计划在各部门的分配。忽视了市场的作用,将整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构想的过于理想化,容易导致计划的过于死板,导致经济丧失活力。

4、商品生产与交换问题。商品生产是特有的社会主义生产,将资本家与私有制完全排除在外,并指出商品的范围是个人消费品与外贸品。这类严格的限定,是出于管理便利,忽视了真实经济发展中的市场问题,同样过于理想化,甚至忽视了人的欲望,简单认为社会成员都能根据国家制定的商品来满足需要而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5、价值规律发生作用问题。“教科书”指出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价值规律仍然发生作用,但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这种“范围”是模糊的概念,没有详细阐述应当如何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及具体限定在哪些范围内。从另一角度讲,这是否又与规律的客观性所违背,既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那么价值规律是否真的能以限定的方式来运作,如果限定的过死,反而会对经济造成损害。

2.“苏联范式”对中国经济实践的影响

2.1实践贡献

“苏联范式”对中国经济实践最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上,中国仿照苏联建设经济的模式,以“苏联范式”理论中的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为指导,开始中国的实践。

中国在“苏联范式”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计划的手段发展经济,实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使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逐步确立,中国的工业、农业取得一定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此外,原有“苏联范式”矛盾暴露以后,引导中国开始思考范式的应用价值及范式的理论缺陷,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利于中国重新审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问题,防止重蹈苏联覆辙,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范式理论的逐渐形成,纠正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2实践缺陷

以“苏联范式”为指导的实践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所暴露出来的不符合国情的矛盾。

1、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问题。中国参照“苏联范式”对经济有计划、按比例进行建设,由于计划经济规律本身存在的模糊缺陷,即没有具体指明应该如何按照计划发展,以及计划的度如何把握等问题,导致中国盲目模仿苏联经济建设,忽视自身发展特色,促使经济矛盾暴露。具体体现在盲目大跃进发展生产,国家计划的过死,经济缺乏活力等方面。

2、捆绑式价值规律问题。在“苏联范式”的指导下,价值规律是被绑住了手脚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忽视了市场本身存在的调节作用。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沿用捆绑式价值规律,过分强调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支配作用,忽视了社会需求,过于理想化,从而导致社会矛盾。

3、范式理论的笼罩问题。“苏联范式”的出现一方面对中国经济建设具有参考价值,但另一方面却容易导致中国形成被范式笼罩的“乌云”之下。经济建设实践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第一出发点是去批判范式理论或者试图对其进行部分修正,没有从中国自身特点出发去寻找问题,因此,就形成了被“苏联范式”笼罩的局面,被限定在了范式之下,无法拨云见日。从而凸显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走特色中国道路的重要性,“苏联范式”或“苏联模式”只是社會主义建设的一种范例,中国只能站在借鉴的角度,不可忽视实践的检验作用,盲目套用范式。

参考文献:

[1]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

[2]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5(1)

作者简介:

李黎(1993.08—),女,四川省绵阳人,四川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