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睿琦
低碳经济就是寻求一种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制度创新、理念创新等多种方式方法,以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最大限度减少碳能源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而达成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统一。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力图改变过去粗放型和资源密集型发展方式,以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压力,理顺和维护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此,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落实节能减排目标、通过“低碳+”战略引领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践行路径。
“低碳+”战略的直接目标就是节能减排,改变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淘汰高碳产能,引进新能源和新科技,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这一目标同供给侧改革的根本职能相一致。具体而言,“低碳+”战略需要同工业、农业以及微观企业相结合,致力于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
其一,“低碳+”战略同农业相结合,重点在于加强生物科技研发推广,开发生物质能,推进沼气工程和秸秆还田,实施退耕还林策略,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提高土壤碳汇能力等策略在农业发展中的普及推行;要重点加强农村地区“低碳”宣传工作,促进农村地区群众、企业普遍形成低碳意识,在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践行“低碳+”战略。
其二,“低碳+”战略同工业相结合,应着力改变当前煤炭、钢铁等高碳排放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通过清洁能源、深加工、产业协同等模式延展和挖掘产业链条价值,逐步扩展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核能等低碳和零碳能源投入比重,做好规划布局,大力创新和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促成工业生产同“低碳+”战略之间的深度耦合。
其三,进一步从微观层面分析“低碳+”战略对企业这一微观市场主体的影响,则应强调在强化碳约束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树立企业改革信心,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实施低碳技术、引入低碳材料、加强低碳供应链管理,扫除升级转型障碍和淘汰落后产能。具体可以采取低碳金融政策、绿色税收政策、科研扶持政策等支持企业低碳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把企业打造成为“低碳+”战略的创新主体和动力来源;要通过建立温室气体清单、碳排放报告制度等将“低碳”目标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和等级评定,并在外部政策上给予差异化对待,让“低碳”真正成为企业的持久竞争力,为企业创造看得见的效益。
“低碳+”战略主张生态效益优先,补齐以往科技创新和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的一些短板,通过降低能源强度、突出生态效益来均衡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能源约束之间的关系,为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赢得更广泛的空间。具体可采取如下举措:
其一,将“低碳+”战略同扶贫攻坚战略相结合,在贫困地区充分开发低碳资源潜能,依托农业现代化发展、绿色农业发展以及农村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设计精准扶贫策略,在“低碳+”战略的引导下实现贫困地区低碳资源的合理开发、公平分配以及均衡发展。具体包括探索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立体种养模式、推进绿色食品深加工等。
其二,将“低碳+”战略同社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夯實社会经济基础,向广大民众提供更多优质、绿色、安全的低碳产品和服务,补齐民生短版,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对立。具体包括低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低碳交通、绿色采购、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以低碳理念实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等,维护城乡生态系统完整,保障居民低碳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三,将“低碳+”战略同高新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带动经济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探索发展绿色物流、清洁能源、低碳产业园区、低碳产业集群等低碳高附加值工业发展模式,推广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将低碳理念付诸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借助“低碳+”战略紧跟国际经济发展前沿趋向,把握高端产业模式发展先机。
“低碳+”战略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相结合,应该着力体现出如下主旨,也即践行路径:其一,以人为本营造生态宜居环境。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城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出物质发展高度,更要体现出精神文明发展高度,致力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目标;要提升生态服务能力,重塑生态系统,以低碳为导向营造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环境。具体包括发展节能建筑,加快旧城改造,完善交通条件,节约土地和能源等。
其二,以“四化同步”推动“三生共赢”。在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全面融入“低碳”理念,形成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共赢”局面。要制定具体明晰的细化规则明确碳排放责任,创新开发碳排放管理制度举措,保证节能减排责任有制可依、落到实处;严守生态红线,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维护好城市绿地和植被,实施垃圾分类和废物循环利用;利用“小街区、密路网”减少群众对机动车的依赖;加大绿地、生态公园等建设,加强林木资源管理,维护山水风光,提高汇碳能力。
其三,将新型城镇建设的低碳理念同智慧城市建设相融合,赋予城镇智能感知、自主反应、自主控碳的能力。具体包括建立低碳信息化管理平台,自主调控优化资源和能源配置,提供个性化低碳服务等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的日益觉醒,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和企业开始重视低碳经济的作用,积极壮大和利用各种政策和措施推进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同样要重视低碳理念,以“低碳+”战略为导向支撑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其一,要在全社会强化低碳意识,构建低碳文化。所谓的低碳文化,也就是一种低碳精神指向,是一种意识层面的价值认知。在全社会形成低碳意识是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因而需要通过有效教育宣传手段形成全社会的低碳文化、生态文化、绿色文化精神内核。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现状而言,要想进一步达成低碳经济意识,更加需要对传统思维的更新、升级,对传统社会生活形态、行为模式和理念进行全面优化,通过多方宣传、引导、升华,树立全社会的低碳意识。
其二,做好低碳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在对待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上,应该本着长远眼光布局引导,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政策;要对接国际经济发展趋向和市场变化,为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做好统筹规划,为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基础;对产业结构和产品技术标准进行全面调整、转型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求;要着力引导全社会、政府及企业组织共同形成低碳文化意识,践行低碳行为。
(作者为北京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①李德勋:《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0期。
②尚勇敏、曾刚、海骏娇:《基于低碳经济目标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研究》,《资源科学》,2014年第5期。
③谢志祥、秦耀辰、沈威、荣培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17年第3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史航(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