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从“先天不足”的年轻省会到比肩京沪的国家科学中心,合肥走出了自己的路。
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合肥曾经长期是一个存在感很弱的角色。
合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字辈”省会城市,正是改革开放让它异军突起。特别是最近的“黄金十年”,合肥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已连续超越了8座省会城市,跻身中国省会城市前10强。
从一个低调的小城一跃成为与上海、北京并肩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铁路盲肠”到即将成形的米字形高铁枢纽,从“离发达地区最近的欠发达省会”到与南京、杭州同时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合肥有太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值得期许的未来。
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成为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标志性事件。
1992年,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貴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这11个内陆省会城市对外开放。
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曾这样介绍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才确立的年轻省会城市,原来的合肥既不是古都,也没有富饶的自然资源。城市规模不大、基础建设薄弱、产业基础单一,有着先天上的不足。但在过去10年间,这个中部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先后赶超太原、南昌、昆明、石家庄、长春、福州、哈尔滨和西安,从省会城市中下游跃入“十强”。近10年来,合肥经济总量增长3.7倍,财政收入增长4.2倍,本外币存款额增长4.9倍。合肥速度,引人瞩目。
合肥机器工业在上世纪20年代已开始萌芽,从新中国成立到在改革开放之前,合肥的工业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肥工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外引内联,一手抓经济体制改革,一手抓技术引进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加大创优质产品力度。电冰箱、彩电、洗衣机、自行车、摩托车、计算机、客货两用机动车等工业类型,都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至1985年,合肥工业已拥有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电力、纺织、缝纫、食品、建材等31个大行业,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较还差距甚远。
在全国经济地理格局中,合肥长期处于“不东不西”的尴尬区位。向东,纳不进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向西,挤不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时,合肥东有南京,西有武汉“两座大山”,成为中间落寞的“发展塌陷区”。长期以来,合肥虽有意向东对接地缘相邻的长三角,但总是“规划不少、成效不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合肥曾研制出全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全球第一台VCD——万燕VCD等创新产品,但由于缺乏工业化能力和产业配套,都未能转化成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广东、江苏等地引进技术形成产业,自己的成果却在市场大潮中湮灭无踪。
然而,近10年来,合肥的经济突然崛起,堪称现象级增长。强劲增长的工业,是合肥“黄金十年”的第一动力。翻阅合肥的“经济账单”,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体经济)是其最大增长引擎,二者合计贡献了经济增量的85%以上。
2015年12月,合钢公司冶炼业务宣告停产。这家成立于1958年的国有大型钢铁厂,长期位居合肥市最大工业企业。同月,总投资400亿元的全球第一条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在合肥动工,助推合肥迈向全球最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这是合肥10年来不断调整产业方向和经济结构的缩影。
“合肥这些年的发展,始终依托科技进步,在研究市场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上勇于‘无中生有,或围绕眼下看起来很小、但有巨大市场前景的产业‘小题大做,以此形成多个创新产业链。”合肥市发改委总工程师范观兵曾这样介绍说。高污染高能耗的、技术含量低的、不符合未来趋势的产业,在妥善分流安置职工的基础上,坚决“去产能”。未来市场需求大、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本地实际的,就“无中生有”“小题大做”。
液晶面板是信息产业时代的核心部件之一,国内需求量巨大却长期依赖进口。十年来,合肥创新投融资方式,“无中生有”进入该行业,先后建成国内首条6代、8.5代和全球首条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聚集京东方、美国康宁、日本住友化学、法国液空等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从手机屏幕到电视屏幕,2016年合肥液晶显示屏产量达2.2亿片,产量和配套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列。
2008年开通的合宁高速铁路,为曾经是“铁路盲肠”的合肥补上了关键的交通短板,通车后让合肥1小时到达南京、3小时到达上海,成为对接、融入长三角的基础条件。2009年、2015年先后开通的合武、京福高铁进一步使合肥一跃成为“十字交叉”的中东部重要铁路枢纽,随交通干线涌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让合肥如虎添翼。
目前,合肥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和全国为数不多的全系列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保持30%以上,新型显示全国生产基地优势地位持续巩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保持国内领先。家电、装备制造、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4个产业产值突破千亿。
在中国,很少有合肥这样级别的城市能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样科技底蕴如此雄厚、被国人寄予厚望的高校,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合肥受益匪浅。如今的合肥科技地标集中,迅速成长为世界闻名的人工智能领域翘楚城市,被称为中国科技的“国家窗口”。
说起合肥的人工智能产业,科大讯飞是典型的代表,这家公司身上还有一个特殊的标签:中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1999年,当时的中文语音市场由国际巨头把持,年仅26岁、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博士的刘庆峰创立了科大讯飞。从6个人团队到后来十几个人创业,历经创业初期的艰难跋涉,在母校和合肥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公司在5年后实现盈亏平衡。2008年,科大讯飞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首家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上市公司。
在获得融资后,科大讯飞相继与中国科大、中科院声学所、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清华大学等国内外诸多高校以及相关机构成立语音技术联合实验室,让科研院所专注于研究、发展和创新,由企业提供统一的产业运作和转化平台,实现研究成果向产业发展的转化。现在,科大讯飞代表中国民族创新企业站上了国际舞台,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全球语音市场,科大讯飞可以与谷歌、微软、苹果等巨头并肩。
2017年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面向2030年明确提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人工智能步入发展快车道。科大讯飞在核心技术领域持续保持高強度的研发投入,连续几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达25%左右,因此保持了核心技术国际领先,在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全球技术评测中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最近,李克强总理自掏腰包购买赠予保加利亚总理的科大讯飞翻译机2.0成了“网红”。“以后一机在手,走遍天下!”科大讯飞工作人员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讯飞翻译机2.0可以支持中文与33种语言之间的互译,包括“16+1合作”中的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七国语言。同时,翻译机还支持拍照翻译的功能,可以对指示牌、路牌、餐馆菜单、商品标签等多种场景进行即拍翻译。
在科技领域,合肥有着国内顶尖的创新创造。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建造了国际首个、国内唯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一克重氢可产生相当于燃烧8吨汽油的能量,每升海水中的氘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说。
先进技术研究院还将创新技术应用到诸多方面。国内首家聚焦信息隐藏技术的合肥高维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将先研院网络信息安全研发与服务工作应用到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高新技术中。“高维隐写检测取证系统”可以有效帮助用户获取一些人利用信息隐藏技术传递的隐蔽信息,帮助用户在大数据环境下获得业务主动权。
此外,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还在量子通信等诸多方面保持着骄人的成绩。这两年,不管是联合实验室、创新企业,还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都在逐步增长。注册资金和销售收入也在逐年提高。专利、合同数目也实现了大幅度飞跃。
不论是“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还是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大讯飞翻译机,都是合肥科技创新发展的具体事例。进入新时代以来,合肥着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从获批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引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从安徽“全创改”核心城市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随着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热核聚变、铁基超导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走在世界最前沿,液晶显示技术站上了显示产业全球制高点,人工智能入列国家四大平台行列,驱动芯片实现了“合肥芯”“合肥造”,合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因科技创新成绩卓著,合肥上榜“中国40年最成功40城”,获得“创新之都”的荣誉称号。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还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发起冲击。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这是合肥人才战略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引擎。
2017年6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见》,实施人才发展“6311”工程,安排不少于20亿元的专项经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力争新引进及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600人、省市级领军人才3000人、高级人才10000人,集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不少于10万人。
2018年4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进一步加大力度,未来7年内将拿出超百亿元资金,从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创业扶持等多个方面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养人”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在合肥创新创业。
合肥市市长凌云对媒体介绍说,在吸引人才策略中,合肥注重精准,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集聚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引进人才;同时注重“养人”,全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合肥以“生态+创新”理念,用最美的自然生态集聚最高端的创新资源。比如,正在建设的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创新院,就坐落在合肥高新区的王咀湖和柏堰湖中间,有山有水;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于三十岗乡,那里森林覆盖率达80%。“我们致力打造最美的生态环境,让各类高端人才安心地进行科学研究,让合肥真正成为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凌云指出。
凌云表示,合肥一直贯彻地方服务高校、高校服务地方的理念,打造创城融合、产城融合、学城融合。同时积极争取全国著名高校落户合肥,建立创新研发平台,在促进基础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也为合肥集聚更多人才。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城市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建大科学装置,做基础研究,溢出效应非常大。“我们赢得了人才,集聚了人才,就会赢得未来。”凌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