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博,卫 玲,肖俊红,杨海峰,段学艳,陈爱萍,任瑞兰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山西 临汾 041000)
大豆古称菽,五谷之一,原产于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1]。大豆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外,还含有异黄酮等天然保健物质,具有抗肿瘤、保护血管、预防骨质疏松、抗氧化、抗真菌等作用[2-3]。大豆对国民生产和人民健康等具有重要作用,不可或缺。目前,国内大豆生产、供给形势较为严峻。一方面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美国、巴西等转基因大豆大量涌入,而其低价、高油等特点对比我国大豆,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迅速占领了我国大豆消费的绝大部分市场,且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另一方面传统大豆生产与玉米等作物相比存在净收益小的情况,导致种植意愿弱和面积萎缩[4-5]。因此,需要政策引导和科技支撑(优良品种、高效栽培等)并举,以保障大豆供给安全。品种区试是品种审定和推广的基础和依据[6]。
本研究采用聚类、一般线性回归方法对山西南部夏大豆区试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了解不同品种、不同试点的表现,为选育、审定、推广优良品种和相关科研提供帮助。
参试大豆品种为2017年山西西南部夏大豆区试材料,分别为晋黄9号、秦豆2018、汾9002-4、汾9002-7、长豆35号、晋黄10号、圣豆1号、晋豆19号、晋遗53号、晋科3号、晋科6号、晋青1号、徐豆14;试点有5个,分别为曲沃站、绛县场、新绛泰丰、永济场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7行区,行长为6 m,行距为0.4 m,小区面积为16.8 m2,密度为18.75万株/hm2,各品种取中间5行进行计产(12 m2)。测定项目依照山西省大豆区试的标准进行记载和测量。
数据使用Excel 2007和PASW Statistics 18进行分析。
表1 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平均值多重比较
由表1可知,不同品种在农艺性状调查中,仅在株高和百粒质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13个品种间,生育期为103.2~107.8 d,株高为61.4~84.9 cm,分枝数为2.0~2.9个,倒伏率为2.1%~35.1%,单株荚数为30.9~44.8个,单荚粒数为2.1~2.5个,百粒质量为21.6~28.0g。其中,晋黄10号平均生育期最短,晋黄9号平均倒伏率最低、百粒质量最高,晋青1号平均株高最高,晋科6号平均分枝数最多,徐豆14平均单株荚数最多,汾9002-4平均单荚粒数最多。
从表2可以看出,在5个试点间,各农艺性状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为99.9~114.8 d,株高为60.3~84.4 cm,分枝数为1.3~4.0个,倒伏率为0~37.7%,单株荚数为23.7~65.1个,单荚粒数为1.8~2.8粒,百粒质量为22.9~25.3 g。其中,绛县场平均生育期最短、倒伏率最低,曲沃站平均株高最高,分枝数最多,新绛泰丰平均单株荚数最多,永济场平均单荚粒数、百粒质量最高。
表2 不同试点农艺性状平均值多重比较
由图1可知,在品种方面,晋黄9号、长豆35号、晋黄10号、圣豆1号、晋豆19号、晋遗53号、晋科3号在不同试点间产量表现相对集中,差异较小,说明品种对试点适应性较强,稳定性较好;汾9002-4、晋科6号、晋青1号、徐豆14在不同试点产量表现较分散,差异较大,说明品种适应性和稳定性在以上试点表现较差。在试点方面,曲沃站所有品种产量曲线均明显高于其他4个试点,绛县场各品种之间产量比较集中,差别较小;新绛泰丰与绛县场产量较接近,永济场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所产量接近、曲线变化趋势相似度较高。结果表明,品种中,晋黄9号平均产量最高(比对照平均产量增产8.2%);试点中,曲沃站平均产量最高(比全部试点平均值高27.1%)。
使用组间连接法,欧氏距离度量,对不同品种农艺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图2),在横坐标为10的聚类水平上,可将13个品种分为4类,按关系由近及远分析,第1类为长豆35号、晋遗53号、晋科3号、晋豆19号、晋青1号,株高较高、单株荚数居中、百粒质量居中;第2类为秦豆2018、圣豆1号、徐豆14,株高最矮,倒伏较轻;第3类为汾9002-7、晋科6号、汾9002-4、晋黄10号,株高居中,分枝较多,百粒质量较轻;第4类为晋黄9号,倒伏率最低,百粒质量最高。
对产量进行了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表3),模型有效,品种间差异显著,试点间差异极显著。使用Duncan法多重比较发现,各品种间平均产量差异未达极显著水平,但晋黄9号、秦豆2018显著高于晋科6号、晋青1号和徐豆14,与其余8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表4)。各试点间,曲沃站平均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试点;绛县场、新绛泰丰、永济场产量居中,三者间差异不显著;山西省农科院小麦所平均产量最低,与永济场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低于其余3个试点(表5)。
表3 不同品种产量的一般线性回归分析
表4 不同品种间产量多重比较分析
表5 不同试点间产量多重比较
前人多使用灰色关联度、高稳系数(HSC)、GGE(genotype+genotype-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双标图、AMMI等方法对大豆产量、农艺性状等进行分析[7-14]。曹鹏鹏等[8]研究发现,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大小排序是单株粒数>主茎节数>有效荚>百粒质量>株高>底荚高>有效分枝数;吴建萍等[9]研究发现,单荚粒数、百粒质量、生育期与产量关联度高,排在前3位;李文琴等[10]研究发现,百粒质量、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有效分枝、每荚粒数对参试大豆品种产量影响较大。何鑫等[11]利用灰色综合评判法筛选高产、适应性较强,综合性状优良,适宜种植推广的品种。魏林楠等[13]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河南省大豆区试中品种的高产稳产性,结果表明,产量最高,高稳系数(HSC)未必最高。秦君等[14]使用GGE法对黄淮海地区大豆产量及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刘博等[5]使用AMMI模型对黄淮海夏大豆国家区试产量进行了分析。周蓉等[15]研究发现,产量相关性状与倒伏性存在一定的关联。郭数进等[16-17]对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利用分子标记对山西大豆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余飞等[18]对黄淮海大豆进行了相关分析。史宏[19]也对农艺性状和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通过描述统计、绘制直观产量品种图、聚类分析、一般线性回归分析、多重比较,从各个方面了解了不同品种在不同试点的表现,结果表明,13个品种中,晋黄9号平均产量最高;5个试点中,曲沃站平均产量最高。晋黄9号、长豆35号、晋黄10号、圣豆1号、晋豆19号、晋遗53号、晋科3号在不同试点间产量表现相对集中,差异较小,说明品种对试点适应性较强,稳定性较好;新绛泰丰与绛县场产量较接近,永济场和小麦所产量接近、曲线变化趋势相似度较高。根据农艺性状可将13个品种聚为4类,其中,晋黄9号与其他品种关系较远,单独聚为一类,平均倒伏率最低,百粒质量最高。一般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显著,不同试点之间差异极显著。品种间,晋黄9号平均产量显著高于晋科6号、晋青1号和徐豆14。试点间,曲沃站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试点。
试验所选试点均分布在临汾、运城相邻地市,地理位置、气候相差不是特别明显,曲沃试点产量显著高于其他4个试点,可能是由于前茬是休闲地,土壤养分充足引起的,但还需进一步研究。晋黄9号产量最高,推测可能与其百粒质量最高、倒伏率低有关。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适应生产区域。生产和推广中除了进行良好的田间管理外,还需要重视品种的地区适应性,以发挥品种高产、稳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