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怡勇
缓释片的外观与普通片剂相似,但在药片外包有一层半透膜。口服后,胃液可通过半透膜进入片内溶解部分药物,形成一定的渗透压,使饱和药物溶液通过膜上的微孔,在一定的时间内非恒速地缓慢排出,待药物释放完毕,外壳即被排出体外。且每日用药次数比普通片剂少。缓释片的特点是进入体内后缓慢释放,保持较长时间的药效,成人服用后可维持12小时的药效。若嚼(研)碎服用,则破坏了半透膜,不能起到缓慢释放药物的作用,从而影响药效。
控释片是指将药物置入一种人工合成的优质惰性聚合物中,口服后,药物按要求缓慢恒速或接近恒速地释放,即定时定量释放,药物释放完毕,聚合物随之溶化或排出体外。每日用药次数比普通片剂少。若嚼(研)碎则会破坏聚合物,影响药效,还会引起副作用。
缓释片和控释片都是使药物以一种缓慢的速度逐渐释放出来,发挥效力。当服用这类药物时,如将其嚼(研)碎,则改变了它们的释放方式,结果会导致最初是对药物的超剂量吸收,随后又出现有效药物浓度下降不能持续至下次服药,还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医疗差错。
患者所面临的危险首先是药物的过度吸收会引起毒副作用,其次则是伴随而来的低药物浓度,很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如吗啡的控释制剂,服用它后使疼痛大大减轻,如果将1粒药片分成2份,老年人一次服用半粒,其结果就有可能引起吗啡中毒。
肠溶片是指在胃液中不崩解,而在肠液中能够崩解和吸收的一种片剂。将药物制成肠溶片是为了满足药物的性质及临床医疗的需要。如许多药在胃液的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分解失效或对胃黏膜有刺激性;还有的药只在小肠特定部位中能吸收。因此,在片剂的外层包裹一些明胶、虫胶、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树脂等肠溶衣,使其在胃液中2小时不会发生崩解或溶解,到了肠道药性才释放出来。
这些药物在进入肠道前一旦被分割后,肠溶衣就被破坏,失去肠溶衣的保护,片心药物在胃中就会释放出来。如果是多酶片等助消化药,就会被胃酸破坏而失去疗效;如果是红霉素肠溶片、阿斯匹林肠溶片,因片心药物的提前释放会损伤胃黏膜。如果吃药时,把肠溶片嚼(研)碎,同样也就失去了上述的保护意义,不仅降低药效,还可引起副作用。
常用的肠溶片有盐酸多西环素肠溶片(胶囊)、吲哚美辛(消炎痛)肠溶片、奥美拉唑(洛赛克)肠溶片(胶囊)、舍雷肽酶肠溶片(达先)、甘草酸二铵肠溶片(胶囊)(甘利欣)、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兰索拉唑肠溶胶囊(达克普隆)等。
但也有个别特制药品肠溶片剂印有压痕的,按说明书可掰开服用。
如多酶片常采用这种剂型。多酶片含有淀粉酶、胃蛋白酶、胰酶,药片有双层,内层为肠溶衣,外层为糖衣。淀粉酶和胃蛋白酶在药片外层,在胃内即发挥助消化作用,而胰酶则需要在碱性的肠道中发挥作用,故被包裹在药片内层。如果研碎药片,不仅使胰酶失去保护,而且如果胰酶粉剂残留在口腔中,会刺激口腔黏膜,甚至引起严重的口腔溃疡。
普通药片特别是外形较大的药片,其上面都压有分割线,服用困难时可以分割成数块服下。普通糖衣和普通胶囊剂其外衣和囊壳没有任何治疗作用,其作用只是掩盖药物的气味及苦味。它在胃肠道里崩解快,生物利用度较一般片剂好。许多抗生素都采取这种剂型。如果小孩吞服胶囊有困难,可以把糖衣或胶囊拆开,按剂量服用,仅仅是味苦一点,一般不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利用。
像复方胃舒平、氢氧化铝片、胃得乐、乐得胃、胃必治等,嚼碎后进入胃中能很快地在胃壁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减轻胃内容物对胃壁溃疡面的刺激;如酵母片,因其含有黏性物质较多,不嚼碎易在胃内形成黏性团块,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再如冠心病患者,随身携带保健盒,心绞痛发作时,取出其中的硝酸甘油片嚼碎含于舌下,才能迅速缓解心绞痛。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增高,低压达100毫米汞柱以上时,立即取一片心痛定(硝苯地平)嚼碎舌下含化,则能起到速效降压作用,从而免除血压过高可能带来的危险。
对于上述不宜分割或嚼碎服用的药物,有些人感觉整体吞咽1粒胶囊或1片药很困难,尤其是一些老人因唾液分泌减少,吞咽胶囊或药片更加困难。这种情况在服药前可先漱漱口,或先喝些温水以湿润咽喉,然后将药片或胶囊放在舌的后部,喝一口水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