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东
(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广州 510520)
当今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挑战,尤其是城市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加剧而日趋恶化。作为环境的生物过滤器,森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森林引入城市,充分发挥其净化环境、减缓热岛效应,以及调节区域气候、涵养水源、保护水土、提供休闲游憩空间、传播生态文明等多种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目标。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提出“森林型生态城”的口号,开始关注城市建设中森林绿地的绿化率。直到20世纪80年代,城市森林概念才被引入,多年来经过各方专家的广泛深入研究和实践,城市森林建设日益被重视,并纳入国家林业局“中国可持续发展规划”,成为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战略中的重要内容[1]。
广东省作为城市森林建设的排头兵,2015年率先提出建设中国首个森林城市群的构想;2016年8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珠三角地区为“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广东省全面推进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工作[2],编制了《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2016—2025年)》并颁布实施,计划将珠三角打造为林城一体、林水相依、生态优美、绿色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森林城市群建设样板。森林小镇作为广东省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群的延伸和重要抓手,也在全省范围内同步启动实施。森林城市和森林小镇建设,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家园的重要举措。
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乡绿化注重协调发展,使森林能够多功能利用和多效益发挥,使各项指标均达到相关建设标准的城市。我国提出的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在市域内形成城乡统筹发展和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娱乐健身等身心健康,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LY/T 2004—2012)并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授牌的城市[3]。
“森林小镇”概念源于住建部牵头印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4]。森林小镇是与特色小镇发展基本要求契合度较高的一种特色小镇类型,是森林城市建设向基层的延伸,是以森林、湿地、绿地等资源为特质,以绿色做底色、产业绘彩色、生态文化添成色的“产、城、人、文”有机结合的功能性社区[5]。广东省提出建设的森林小镇,则专指在镇域范围内,具有丰富的森林、绿地、湿地资源,优美的生态景观和特色的生态文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均衡,绿色发展统筹协调,生态服务均等化水平较高,且各项指标达到评价指标标准,并经省林业厅批准授牌的建制镇。
依据岭南区域特色,广东省重点推进休闲宜居型、生态旅游型和岭南水乡型3种类型的森林小镇建设。
休闲宜居型森林小镇多位于城镇建成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相对突出。依托城镇建成区内的森林绿地,以满足城乡居民日常休闲、健身锻炼、文化娱乐等需求为目标,通过增加休闲游憩绿地、改善街道绿化、整治人居生态环境等手段[6],建设绿色清新舒适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区,实现城镇环境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广东是一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省份,境内山地、森林资源丰富,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成就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就是依托这些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以促进城镇绿色发展、壮大森林生态旅游为目标,通过提高生态旅游场所建设水平、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等手段进行开发建设[6]。这种类型的小镇优势是依靠自身相对发达的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进行城乡统筹规划,形成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文化,森林、水网和旅游景点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广东省水网密布,海江河库塘众多,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是典型的水乡泽国地区,长久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岭南水乡型森林小镇是建立在城镇乡村的河湖水系等湿地景观环境之上,以保护岭南独特水乡风貌、重构绿色生态水网为目标建设的小镇类型。主要措施是采取湿地资源保护恢复、水网河岸绿化、水体疏浚整治、湿地群落建设等手段[6],满足城市绿化的同时,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具有独特乡土情怀和文化特色的生态空间。
截至2017年10月,广东省共有38个镇(街道)成功创建广东省森林小镇[7],占“‘十三五’期间,在全省建成200个森林小镇[6]”规划目标的19 %;其中珠三角地区23个,占“珠三角地区建设160个森林小镇”规划目标的14.4%。详见表1。
首批建立的森林小镇,都按省政府批准印发的《广东省林业厅关于大力推进森林小镇建设的意见》要求,对镇域范围内的森林、绿地、湿地资源进行了以生态为主题的综合城镇建设规划,并在创建过程中对自身优美的生态景观和特色的生态文化进行了充分的展现。加强了森林生态体系、生态旅游以及生态文化的建设,新建了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休闲游憩绿地,拓展了绿色发展空间,城镇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表1 广东省已创建的森林小镇地级市森林小镇名单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增城区正果镇、花都区梯面镇、南沙区黄阁镇深圳市盐田区梅沙街道、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三水区南山镇东莞市东城街道、道滘镇、清溪镇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中山市南朗镇、板芙镇、古镇镇、南头镇江门市恩平市那吉镇、恩平市大田镇、台山市川岛镇、新会区崖门镇肇庆市鼎湖区凤凰镇惠州市博罗县横河镇、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饶平县上饶镇、潮安区赤凤镇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韶关市乐昌市九峰镇、南雄市帽子峰镇、始兴县深度水瑶族乡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梅县区石扇镇、平远县上举镇阳江市阳东区东平镇、阳春市春湾镇茂名市信宜市钱排镇、高州市根子镇
广东省森林小镇建设工作刚刚起步,受制于城镇建设发展等种种主客观因素,已经凸现出不少问题。
森林小镇创建是一项关系民生的重要举措,只有政府主导,才能更好地调动和协调社会各方资源,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但目前来说,部分地方政府仍未将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使得森林小镇建设各项规划只停留在书面上,没有落到实处;或只是盲目跟风,为了创建而创建,没有落实后期保障措施,验收完之后就束之高阁,停滞不前了,没有真正起到推动城镇绿化和生态改善的作用。
森林小镇建设要以绿色做底色、产业做彩色、生态文化增添成色[5],以此形成对各种生产要素特殊的吸引力。有些地方片面强调创建速度和数量,在创建工作中急功近利,没有切实统筹规划,未建立全局观念,甚至为了达到创建标准,片面追求高绿化率,把农田、湿地改造成绿地、森林,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的同时,也超越了城镇发展的生态控制线,导致创建工作开展不下去;有些地方按照一个成功创建的先例为模板,生搬硬套各种建设项目和做法,对自身民俗文化、乡村风情等文化内涵弃之不顾,建设缺乏特色和重点。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全省范围内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发展,最终导致整个创建工作失去意义。
森林小镇的创建关系着百姓民生和城镇的发展。但目前的小镇创建中,仍是政府发挥主要作用,其他社会团体、企业以及广大民众参与度并不高,有的甚至还不知晓。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有时政府的意愿也不能完全代表民众的声音,不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各类建设项目不充分征询公众意见,集思广益,创建工作必将遇到非此即彼的各种问题,拖延创建的脚步。
要强化政府在创建森林小镇工作中的重要职能,充分发挥其力量,结合现实和长远考虑,组织林学、风景园林、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旅游学等多学科专家编制建设规划,找准问题和特点,明确森林小镇建设目标、任务以及建设期限,提出建设重点及分工协作策略。同时颁布并实施保护创建工作开展的相关措施和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森林小镇”创建宣传,以重点建设项目为牵引,把创建森林小镇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此外,还要处理好创建与维护的关系。创建活动一般集中在一段时间开展,但建成后要建立长效机制进行长期维护方能保持成效。应将森林城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和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像抓经济发展那样常抓不懈[8],使其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品牌工程和民生工程。
森林小镇的特殊魅力在于自然,以自身独特的森林生态环境和森林村庄、古村落、自然生态村落等为依托,建设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生态型社区[5]。因此,以生态学原理保护自然地形、保存原始植被、保留土著文化是创建成功的关键[9]。在创建中不能只关注指标达标与否,而是要切切实实地把它当作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惠民工程,积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合力创建,提升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文化与内涵;要突出城镇原有的特色,突出景观和文化多元化,强调因地制宜,落实一镇一策,打造不同风格的森林小镇;探索适合当地的绿化发展模式,找准城镇个性魅力,发掘文化内涵,在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森林、花卉、湿地文化,用特色生态文化感染群众,以特色生态文化带动生态旅游,避免对政策、文件的生搬硬套。
森林小镇建设处处联系着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与每一个城乡居民息息相关,要依照“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通过网络、电视、媒体等各种手段加强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创建,同时出台相关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引进市场主体进行森林小镇建设与开发。如将创建工作与生态文明发展紧密结合,举办各种以“森林”为主题的文化宣传活动,寓教于乐,提高民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在项目投资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制定多种激励措施,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专项林业工程,城镇景观改造、绿化工程采取多种融资模式,引进业主投资带动[2];应用好债券类、股权类、捐赠类、回馈类等众筹方式,探索林业收益共享类、实物融资类和混合模式的众筹模式,创造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资本化运作方式[5]。总之,要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社会化参与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汇聚社会力量,激发市场活力,打造经济新增长点[5],使各项建设顺利开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了一个章节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部署,并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写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再一次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在这个大环境下,广东省率先提出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的建设思路并付诸行动,以森林小镇创建为抓手,把森林城市群建设落地到具体行动层面,对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全国绿色生态省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森林小镇的建设,虽然已经或即将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只要对照问题找出解决的实际对策,科学合理地开展创建工作,坚守“生态先行”原则,就一定能让森林小镇建设成为美丽广东、美丽中国建设的一把利刃,不断推进我国城乡生态建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