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妍嘉
铜镜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已在我国境内出现,铜镜自产生开始,至战国呈现初始兴盛态势,随着汉唐中华文明的崛起也达到繁荣时期,宋、元、明、清时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是一个能显示我们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艺术品种,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国内各博物馆多有收藏。目前台州博物馆藏铜镜共计81件,其中战国镜19件、汉代37件、三国六朝时期5件、隋代3件、唐代9件、五代1件、宋5件、明2件。本文介绍台州博物馆藏战国两汉时期铜镜,以供爱好者欣赏。
战国时期正值华夏大地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时期,政治环境较为动荡,生产力上则保持了进步的趋势,思想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青铜器物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有之物,普通百姓人家也有机会拥有铜器。铜镜作为铜制品种的实用器物,借此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战国四山纹镜(图1)
直径12.9厘米。圆形,三棱桥形钮,方钮座。此镜主纹“山”字纹,将镜背分成四等分,主纹每个山字均匀分布一格,字形微微向左倾斜,“山”字中间一竖顶住边缘,其余两竖向内转折呈锐角形状。地纹为羽状纹。“山”字纹铜镜兴盛于战国时期,除四山镜之外,还有三山镜、五山镜、六山镜,北方燕国至南方楚国地区均有出土,其中以楚镜最为常见。以山字形作为铜镜主题饰文,在学术界有不同解释,有学者认为是静止养息之意,也有学者认为山字是青铜器上勾连雷纹的变形。两种猜想出发点不同,一是表达意思上,二是具体纹饰上的演变,倒也不相冲突。此镜素卷缘,制作工整。
战国四兽纹镜(图2)
直径14厘米。圆形,三弦钮,圆钮座。钮座外凹面绕一周宽弦纹带,素缘。镜背主纹为四只神兽,灵动的身形跃然于镜背细密的羽状地纹上,四只神兽首尾相连,绕成环形,风格较为洒脱、写意。整镜制作平整。保存较好。
图1 战国 四山纹镜
图2 战国 四兽纹镜
图3 战国 蟠螭纹镜
图4 战国 内连弧纹镜
战国蟠螭纹镜(图3)
直径14.6厘米。圆形,三弦钮,圆钮座。镜体主纹为蟠螭纹,相互缠绕,充满线条的律动感。钮座外有一周宽弦纹带,镜卷缘。蟠螭纹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青铜器上常用的纹饰之一,是指以螭龙盘曲纠结为图案。螭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主要特征为张口、卷尾、蟠曲,身体和腿都与龙相似,面部似兽。
战国内连弧纹镜(图4)
直径22.6厘米。圆形,三弦纹钮,圆钮座。钮座外有一圈十二内向连弧纹,连弧纹外有一圈凹面纹饰带。全纹饰区无地纹,整镜素雅简洁。十六内向连弧纹缘。
战国三龙纹镜(图5)
图5 战国 三龙纹镜
图6 战国 云雷纹镜
图7 战国 四叶纹镜
图8 战国 四兽纹镜
图9 战国 三龙纹镜
图10 战国 菱花纹镜
直径14厘米。圆形,四弦钮,圆钮座。镜身纹饰以主纹与地纹结合而成。地纹为细密的云雷纹,纹路并不特别清晰。主纹有三组,每组有一条蟠螭,螭龙头靠近钮座,张口、瞪眼,龙身屈曲盘旋,龙尾接菱纹。外缘为内向二十连弧纹。
战国云雷纹镜(图6)
直径16.4厘米。圆形,三弦钮,圆钮座。钮座外有凹面环带,因主纹排布较密集,钮座外环带的设计在整体上有留白效果,使整个镜背看起来疏密相间。主题纹饰为细密规整的云雷纹。素窄缘。
战国四叶纹镜(图7)
直径11.4厘米。圆形,弦纹钮,方钮座。在正方形钮座的每一角都连着一片桃型叶片,每片叶子中间往外延伸悬挂着一片叶茎连着铜镜边缘的心形叶片,八片叶子的排布体现出一种几何对称的美感。主纹饰是羽状纹,规则地排布在镜背。素窄缘。
图11 汉 西王母画像镜
图13 汉 昭明连弧铭带镜
图12 汉 四乳四虺纹镜
图14 汉 家常富贵镜
战国四兽纹镜(图8)
直径13.6厘米。圆形,三弦钮,圆钮座。钮座外一圈凹面环形带。主纹饰为四只神兽,环绕排列,首尾相连,长长的尾部卷成“C”型。此兽长尾应为“蜼”。蜼,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长尾猴,黄黑色。地纹为细密的羽状纹。素卷缘。
战国三龙纹镜(图9)
直径13.4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有一圈凹面环形带。主题纹饰是三条飞腾的青龙,地纹为浅浅的雷纹。三龙环绕中心分列三个方位,龙体呈弯曲状,龙爪伸展,尾长而细,整体纤长而优雅。十五内向连弧纹。
战国菱花纹镜(图10)
图15 汉 博局镜
图16 东汉 蔡氏画像镜
图17 汉 西王母画像镜
直径13厘米。圆形,三弦钮,圆钮座,钮座外有四片花瓣。整个镜背纹饰区由凹面纹交错相叠,形成菱形,将主纹饰区分为9个部分,中心菱形和与其四边相接的不完全菱形中各有一圆形加四片花瓣。与中间菱形四角相连的半菱形区域内各有一圆形加三片花瓣图案。素卷缘。
两汉时期我国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同时封建专制进入强盛阶段,从我们自称“汉”民族这点可以看出,汉代是中华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能堪称为伟大的时代。当时的冶铜工艺有了重大进步。两汉流传下来的铜镜上出现很多铭文记载铜镜制作者姓氏或是夸赞铜镜本身,如“尚方作镜真大好”“蔡氏作镜真太好”等,在花纹和镜钮上也较前期有了更多的样式。总的来说,汉代是我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第二个鼎盛时期。
汉西王母画像镜(图11)
直径19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边饰一周短斜线纹,与外圈短斜线纹之间为镜子的主纹区。四乳钉将主纹饰区均匀分成4个等份,分别饰有西王母、白虎、东王公、青龙。人物造型简洁,神兽姿态威猛,形象生动。边缘纹饰为双线流云纹。汉代盛行崇拜西王母。《山海经》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仗,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山虚北。”细观镜饰,西王母像右侧确有一只神鸟。东王公是最迟在两汉时期有记载的神祇,又有称为“东皇”。
汉四乳四虺纹镜(图12)
直径18.9厘米。圆形,圆钮,并蒂连珠纹钮座。钮座外饰有一圈栉齿纹和凸弦纹带,再往外为两周栉齿纹,两周纹路之间为主纹饰区,有四乳与四虺相间环绕,四虺头部朝向同一方向,体侧都伴有神鸟,间饰云纹。近缘处有一圈短斜线纹,素宽缘。
汉昭明连弧铭带镜(图13)
直径8.5厘米。圆形,圆钮,有孔,圆钮座。钮座与外围凸弦纹和内向八连弧纹带之间饰短线纹,其外的两周栉齿纹之间是主纹区。铭文为: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象而夫而月而不。素宽缘,整体制作规整,品相较好。昭明镜流行于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是汉镜中较为常见和持续时间较长的品种。镜铭文中每字之间都夹有“而”字,故又称“而”字镜,且朗读起来带有诗词般的韵律美。此镜铭是为赞美铜镜的质量和效果。
汉家常富贵镜(图14)
直径13.3厘米。圆形,圆钮,并蒂连珠纹钮座。座外饰十六内向连弧纹圈带,其外有两周短斜线纹隔出主纹区。四枚并蒂连珠座乳钉均匀分布,与“家常富贵”四字相间排列形成一环。铭文字形方正。十六内向连弧纹缘。
图18 汉 四龙纹镜
图20 汉 四龙纹镜
汉博局镜(图15)
直径18.7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方格内有十二乳钉间十二地支铭。方格外八乳钉分列四周,并排布有“T”“V”“L”纹,其间有各种瑞兽纹。往外为一圈铭文,文曰“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铭文外有一圈短斜线纹。云气纹缘。
东汉蔡氏画像镜(图16)
直径21.2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有一周连珠纹,主纹区由四个乳钉分为四区,相对两区为东王公与西王母人物像,分别有两位神人侍奉,另外两个区域是瑞兽像。主纹区外饰一圈铭文带,文曰:“蔡氏作镜佳且好,明而日月世少有,刻治六官悉皆在,长保二亲利孙子,传之后世乐无极”。缘饰两端勾卷的变形云纹。
汉西王母画像镜(图17)
直径19.2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四个乳钉将主纹饰区分为四份,东王公、西王母相对,各有一随从侍于左侧。另一对为青龙白虎,形象较为具体生动。主纹饰外有一圈短线纹饰。缘饰两圈锯齿纹。
汉四龙纹镜(图18)
直径14厘米。圆形,圆钮,方形钮座。钮座外为凹面方框,框外有正方形纹饰带,内有铭文。主纹区有四乳分别夹变形四龙纹,四龙整体盘曲呈“C”形,龙头回首顾盼,龙爪挥舞,体态肆意夸张。外缘为内向十六连弧纹。
汉八连弧日光镜(图19)
图19 汉 八连弧日光镜
直径9.2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饰一周凸弦纹及一周内向八连弧纹。钮座、凸弦纹、连弧纹之间有四根和八根弧线连接。连弧纹外有两圈短斜线纹,中间夹着一圈铭文,字体周正中带有圆润感。素缘。
汉四龙纹镜(图20)
直径13.7厘米。圆形,圆钮,柿蒂纹钮座。钮座外有凹面方形框。主纹饰由四枚乳钉分列四区,其间各有一条青龙纹饰,龙身弯曲呈“S”型,整体造型纤细,线条流转,如在奔腾又如在嬉戏。外缘为内向十六连弧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