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跃山
(北京市回民医院,北京 100054)
山豆根和北豆根都是比较常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药饮片,这两种药物都具有清热解毒和消肿止痛的疗效,这两种药物在中医治疗中,主要用于对热毒蕴结和咽喉肿痛以及牙龈肿痛等症状的治疗,同时这两种药物还具有抗肿瘤的功能,山豆根主要产于广西和广东以及贵州等地,因此又将其成为广豆根,山豆根在南方的应用比较广泛,北豆根主要生长于东北及河北和陕西等地,其在北方地区的应用比较广泛,随着药材在市场中的流通范围逐渐广泛,二者的普及程度也在逐渐提高,这两种药物的药名及功效比较相似,但它们属于不同的科属,两种药物的性状和成分含量之间具有比较大的差别,为了能够对二者进行正确识别和有效区分,需要对二者的药材性状和显微特征以及各自的功能主治等方面加以鉴别对比,结果如下。
山豆根与北豆根最主要的区别:北豆根相对较细,有髓部,主要呈现白色的外表,而山豆根相对比于北豆根比较粗,山豆根没有髓部。山豆根属于豆科,其具有比较明显的豆腥气等气味,山豆根的味道相对比较苦。这两种药物在名字上具有一定相似性,也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别,需要认真鉴别。见表1。
山豆根的木栓层包含着6~15列的细胞组合,山豆根的皮层外侧薄壁细胞的排列主要呈现出含晶细胞环的形状,其纤维束之间形成的层环不够明显,山豆根的木纤维束和导管之间是相间排列的,这一药物包含有黄棕色内含物,其间没有淀粉粒的存在。北豆根的根茎的表皮细胞有时会出现残存的现象,具有断续存在的木栓细胞,北豆根皮层中有单个石细胞散落存在的现象,主要散落在外侧,北豆根具有纤维束,在纤维束的两侧具有石细胞群,束间的形成层不是特别明显,全部木化的范围较大,其细胞具有纹孔和细小的淀粉粒以及草酸钙方晶等物质的存在[2]。
3.1 山豆根:山豆根的根部所含有的生物碱大约占有的比例为0.93%,在这之中,苦参碱所占有的比例为0.52%,氧化苦参碱占有的比例为0.35%,其中还包含着比较微量的安那吉碱和甲基金雀花碱以及槐果碱等成分。
3.2 北豆根:北豆根的根茎含有种类比较多的生物碱,其总量占比为1.7%~2.5%,其中的主要成分为北豆根碱,北豆根碱的含量占据总生物碱的量的一半。其次还包含有去甲北豆根碱和异去甲北豆根碱、蝙蝠葛任碱以及青防己碱等生物碱。
4.1 山豆根:山豆根味道比较苦,并且性寒,具有一定毒性,归肺、胃经。这种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和消肿利咽的功效。能够在临床中用于对患者出现的火毒蕴结和咽喉肿痛以及齿龈肿痛等症状进行治疗。
4.2 北豆根:北豆根味道比较苦,并且性寒,伴有轻微毒性,归肺和胃以及大肠经。这种药物主要具有清热解毒和祛风止痛的功效。在临床中主要用于对患者出现的咽喉肿痛和肠炎痢疾以及风湿痹痛等症状的治疗方面。
山豆根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山豆根水中的提取物进行灌服或注射等方式,能够对多数具有实验性特点的肿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含有的苦参碱成分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的抑制具有效果。另外山豆根还具有抗菌和保肝抗炎以及抗心律失常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北豆根的药理作用主要是具有抗心律失常和抗脑缺血以及抗菌等方面的作用。
由以上分析内容可以发现,山豆根和北豆根虽然名称比较接近,两种药物都属于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但是这两种药物的来源和药物的具体性状以及显微特征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同时这两种药物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之间的对比,也具有根本区别。山豆根的主要成分包含着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两种成分内容,这种药物的毒性相对于北豆根的毒性而言是比较大的,山豆根在临床应用中主要以抗肿瘤为主,而北豆根中的主要成分是北豆根碱,药物在临床中具有降血压和镇咳以及祛痰等方面的功效。药学人员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对两种药物进行具体区分和鉴别,在对药物进行使用的时候,对其进行正确的调剂,这两种药物的性状和功能等方面明显不同,在临床中不能对这两种药物进行混淆使用,如果对两种药物的应用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就会导致患者的疗效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对患者的治疗产生负面作用,药物的混淆会很容易使得药物中的毒性被激发,而发生比较严重的医疗事故,需要药学人员在对药物的使用中注重药物的区分和正确使用,北豆根和山豆根的中药饮片作为同一类别的药物,在根本上具有比较大的区别,在对其进行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对两种药物的鉴别和分析至关重要,能够准确用药是对患者的安全加以保证的重要内容。药剂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借鉴相关的药物使用方面经验,在药物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注重药物的区别使用,使得临床用药能够得到一定的安全保障[3]。
表1 北豆根和山豆根在性状方面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