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沫
托友人的福,我读了一本写中医的书,有不少心得。
作者写到父亲学医和做人。当父亲说时间不够用时,安老师对他说:“我觉得你的学习方法有问题,你只知勤奋刻苦,不会从容,这样将来只能是书呆子,所以我让你来我家中喝茶,是想让你学会生活和工作中的从容。喝茶是需要放松心情的,大脑得到休息后,自然会有灵光闪现,彼此之间的闲谈也会令头脑爆发灵感……”
父亲说,当年在医学院读书后,他的学习笔记、侍诊记录都是在与老师的茶余饭后整理出来的,所以很少有枯燥的紧张感,更多的是幸福感和快乐感 。“随着时间的积累,我随施老师侍诊的不解之处以及听朱老师讲课中的重点,均在与安老师的闲谈中得以融会贯通。安老师之言——‘治病要明生理、病理,参以药理、事理、物理,定可有无穷的造化’,对我影响很大。人从容则有余年,事从容则有余味。”
书中还写到:父亲一生用小楷抄医书,从未停歇过。“那些年的许多个夜晚,我常常睡完一觉后,看到窄窄的、破旧的家,而父亲正在灯下抄医书,周身散发出庄严之气……”父亲默写和抄写的文字与“文革”中被抄走的书籍丝毫不差,功力惊人。“父亲一生读书、抄书、体会书,读书笔记有上千册。父亲的处方亦在精进,很少重复。他一生都在不断学习和进步。”
父亲的老师说学中医的要懂书法和书画,看方子能看出书画的浓墨重彩。他们通常说方子要开得漂亮,讲究一个化境,吃透了,就出彩了。用傅青主先生的“完带汤”方子作例子,其中三味药“柴胡、陈皮、黑芥穗”帮助和加强主药的药性,只占了三成,量很小,这是不是无足轻重呢?他们用一幅水墨画来比喻:“六尺墨荷图,两张荷叶占整幅图的三分之二,而荷叶中间的水珠旁落着一只二目闪光、纤翼透出荷叶碧色的蝈蝈,好像随时会飞离……”父亲说:“将书画构思用到中医里,是我一生最为得意的一点。”
任何一个职业都是有出神入化之境的,太过单一,学问狭窄,不通透,格局小,职业之路就容易进死胡同。这就是大师跟凡人的区别吧。
我很想有这样的老师,能和他(她)喝点茶,聊聊天,每每有醍醐灌顶之收获,学问信手拈来,放松之余,心智在慢慢成长。可惜这一辈子,我的师长缘好像不够好,算是一大遗憾。人是时时会有困惑的,遇不到能够深入交流指点的人,也不想刻意为之,多半时候也只能自己去悟了。
将这世上的种种有意思存在心里,便是有意思了。我希望我的知识流淌贯通,而不是凝固的,一如茶境,化得开,不拘泥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