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东
摘 要: 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入高职语文教学的理念阐述、課程目标定位、教材整合、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入高职语文教学的实施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高职语文 实施路径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更要促进人的综合全面发展,价值观教育对职业人才的培养不可或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凝练和升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入高职语文教学,实现高职语文教学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度结合,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理性等多层面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育人全过程的需要,不仅可以有效拓展高职语文育人功能,更有利于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精神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核心价值观导入高职语文教学的理念阐述
“文学教育是最为适合的价值观教育平台之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仅是文学语言的教学,其中更应渗透价值观教育”[1]。高职语文教学应该以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和有效课堂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立德树人为基本旨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体现了课程文本的传承、借鉴与创新”[2]。这种创新要求语文教学应坚持审美性与思想性并重,情感熏陶与价值观引导并重,知识积累与理性锻造并重,能力提升与人格陶铸并重。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职语文教师要自觉做到以核心价值观引导和统领高职语文教学,并以此带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人格构成和人文素养的核心支撑。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高职语文课程目标定位
着眼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表达、写作、文学常识、语言常识等基础能力的提升;二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发展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培养学生纯正、高尚的审美情趣;三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四是重视语文德育、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通过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确定下来,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改革奠定基础。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材整合
对于高职语文教学来说,要重新整合高职文学教育资源,选择涵蕴丰富的价值观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选择以传统诗词、散文、小说、戏剧为代表的富含中华文化因子和美学特性的经典作品,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以利于在教学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习篇目选择上,可以按照核心价值观进行分类,比如:富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民主——《孟子·尽心章句下》节选;文明——陈从周《说园》;和谐——《飞鸟集》选读;平等——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节选;公正——《万家诉讼》节选;爱国——纪伯伦《朦胧中的祖国》;敬业——梁启超《敬业与乐业》;诚信——《颜氏家训》节选;友善——《小狗包弟》。通过选取一些在内容、主题方面含有核心价值观因子的文学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将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背景介绍、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分析、课堂活动等环节当中,在浸润濡染中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四、确立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非常简短的24个字,入耳入脑容易,达到入心则需要充分挖掘字面之下的丰富内涵,讲究方法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鉴于此,应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尝试探索“全程关照,统筹兼顾、灵活适度,潜移默化”的教学原则。
(一)“全程观照”。教师在制订整体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将核心价值观导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同时要把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二十四字全面地、有计划地地导入语文教学,而不是片面地、部分地导入。
(二)“统筹兼顾”。指教师在学期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核心价值观的导入进行统筹安排,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重点、有节奏、有层次地导入核心价值观,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做到和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巧妙结合,达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灵活适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核心价值观要做到灵活适度、疏密有致、自然贴切,而不是生搬硬套、强行灌输、穿凿附会。比如对于有的篇目来说,在课堂导入环节融入核心价值观比较合适,有的篇目则适合在主题思想提炼环节导入核心价值观,还有的篇目则适合在课堂实践环节或知识拓展环节导入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所教授内容和教学情境灵活导入核心价值观,同时遵循适度原则,不宜喧宾夺主。
(四)“潜移默化”。高职语文语文教学传递核心价值观应做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要避免沦为说教式的道德教育,而让个体在情感上认同、接纳这些规范,用生命体验、内化这些规范。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课堂内外、显隐课程、师生交流、线上线下、语文实践等途径“自然”地导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自然”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尝试“审美体验——理性分析——价值观引导”三维递进教学模式。语文教学首先是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同时又包含丰富的理性和哲理内涵。情感是作者主观意绪的传达,情感与形式属于审美层面,理性是作者对情感的内在调节和规约,理性和态度属于价值观层面。在语文教学中导入核心价值观要做到由情入理,情理交融,相得益彰。文学作品情和理的关系大致可分为“情理交融”和“情理背反”两类,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情理交融”类的文章要循循善诱,由情入理,进而上升到价值观的领悟层面,对于“情理背反”式篇章内容,要在课堂上进行“情感体验——理性分析——价值观引导”三个阶段的提升,以核心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深化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让学生与作品中各种人物进行对话,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善自己的人格。
六、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導向的高职语文教学方法
(一)情景还原。教师可以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情境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的社会生活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引发情感触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隐含的价值观倾向。如在讲授屈原的《山鬼》时,可通过情景还原使学生进入到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和心理当中,进而体会屈原的人生处境和忧君忧国的爱国情怀。
(二)角色体验。通过对所学篇目的模态转换引导学生进入作品角色,使学生在进行角色体验的过程中拉近课本人物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和心理差距,以此实现角色互换,促进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和判断。这种“带入式”的角色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情感影响较大,在选择角色的时候应注意选择正面能量和情绪的角色进行实践。
(三)对话思辨。针对作品中涉及价值观碰撞的内容或主题情感与核心价值观发生碰撞的内容,可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或对话辩论,使学生在对话、思辨、反思的过程中达到情感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四)反思净化。通过引导学生写作文、写日记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净化。通过作文设计砥砺思想、升华情感,使学生自然地将自己的价值观注入其中,通过反省反观自己的心路历程,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境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也可以完善其价值取向追求。
七、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高职语文实践活动
要通过校内外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核心价值观濡染,进而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一方面,要精心策划组织高质量的、有影响力的文学实践活动。如大型诗文朗诵活动、舞台剧表演活动、演讲辩论活动、文学社团活动、影视鉴赏活动、诗文经典朗诵活动、大学生论坛等。通过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让学生的精神摆脱圈子、阶层意识,把精神投放到国家、民族、人民的阔大境界中。另一方面,语文实践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现实,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和当地图书馆、博物馆、中小学、公益服务机构等联合开展文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调研,开展社区公民阅读调查等,以此强化学生的社群意识、责任意识、人民意识。
八、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入高职语文教学需要有效的考核评价作为促进和反馈。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情感体验到理性升华的过程,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关注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态度是高职语文教学教学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话、互动的过程是形成性和能动性的,应该以形成性评价替代结果性评价,以发展性评价替代限定性评价,以互动式评价替代被动式评价。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创造性。形成性、发展性评价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尚未发掘的人格潜质,引导学生的心理、态度、情感走向,最终导向核心价值观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孟睿.大学语文是价值观教育的适宜平台——论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为平台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16(10).
[2]邓滢.浅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J].现代语文,2017(2).
基金项目:本文系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立项院级课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bykj2016s-1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