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蒋安琪
夏天是怀旧的季节,许多人感叹儿时的消暑玩法在现代人营造的环境和空间下,只能停留在记忆深处。然而,身边的老苏州会告诉你,那段挥之不去的清凉,那份大自然赋予的宁静快乐,那种悠然的亲切感,在如今生活的几件小事里仍然有迹可循。
一碗绿豆汤也藏着姑苏风骨
以食见城,细腻、精致、嗜甜是大部分外地人对苏州的印象。苏州人爱吃面,入夏之后绿豆汤就是许多面馆的标配。大清早跑到面馆,吹着空调呼啦呼啦吃下风扇凉面,肚子也才半饱,这时候再来上一碗绿豆汤,一餐才算满足。大夏天,老苏州都会自己在家做绿豆汤。都说南甜北咸,苏州菜偏甜,老苏州喝的绿豆汤与北方绿豆汤最大的区别就是口感上的清爽清甜。苏式绿豆汤色泽红绿相间,又有碧玉点点,和熬制的绿豆汤相比颜值上就更胜一筹。
除了绿豆,苏式绿豆汤的配料就有糯米、红丝、绿丝、冬瓜糖、蜜枣、葡萄干等十多种。绿豆和糯米必须提前浸泡一宿才能下锅蒸煮,绿豆水煮糯米蒸熟后沥干放凉,再配上其他材料,最后用冰冰凉凉的薄荷水冲泡。经过这么多道工序,一碗“像样”的绿豆汤才能端上桌,难怪在古代,只有大户人家的小姐才能喝上绿豆汤。绿豆汤尚未入口,闻到薄荷散发的清凉味,暑气就消去了三分,冰凉清透的汤水入口,已被煮开花的绿豆软软糯糯,糯米弹牙有嚼劲,散落的红绿丝、葡萄干、冬瓜糖偶尔被勺起,酸酸甜甜口感丰富。一碗绿豆汤,透着姑苏风情的精致细腻,用来消暑最合适不过,这种夏天的滋味老苏州从小就懂。
最享园林此间漫
因为有了园林,苏州的夏天比其他地方多了几处绿意葱茏,苏州人的夏日生活也就多了一份清爽和别样的玩趣。大到拙政园、留园,小到沧浪亭,赏一池映日荷花,是老苏州夏天逛园林的必备节目。古人有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仿佛喜爱莲花的只是人群中不被理解的一小撮而已,然而事实好像并非如此:赏荷是自古延续至今的一桩雅事。早在秦汉时代就有了栽培观赏荷花的记录,从平民阶层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到王公贵族宫苑里的奇珍异种,荷花还是有相当多受众的。到清朝,苏州一带还兴起了“荷花生日”的说法,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都要赏荷、采莲、食藕,现在看来这些生活仪式也算丰富、隆重了。老苏州都知道,夏天是逛拙政园最好的季节。满园的小荷花正婷婷玉立,碧绿的叶子舒展紧挨,遮瞒整个池塘,风动莲生香,一股股清新的幽香扑鼻而来。最佳的赏荷地点是哪里?听老苏州给你细细数来,拙政园的缀云峰、枫树林;留园的涵碧山房,沧浪亭的藕花小榭。午间空闲时刻,阿爹阿婆们带着凉帽,在亭台水榭中小坐半晌,摇着蒲扇,看小桥流水,听蝉鸣鸟叫,偶见飞鸟掠过,喝喝茶,拌拌嘴,沈三白和芸娘的诗意生活也正是如此了。
一曲评弹过伏天
老苏州晚饭后是一定要荡荡马路的,兴致好还会到网师园来一场夜游。慢步荡进夜花园书场,渐渐地才能闻到人声与晚风,正是评弹时间。曾有人问过,苏州到底有多情趣风雅?可以想象把说书评弹放在中国任何其他城市,都会显得太慢太细腻太古典;唯独在苏州园林下演出,才显得恰如其分,毫不违和。挑个自觉舒服的地方坐下,听的可能是一首《莺莺操琴》。“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小姐莺莺“身靠栏杆观水面,见池中戏水有两鸳鸯”,丫头红娘“推动绿纱窗,香几摆中央,炉内焚了香,瑶琴脱了囊”好让莺莺“坐下按宫商”。怀春的莺莺“先抚一支《湘妃怨》,后弹一曲《凤求凰》,《思归引》弹出倍凄凉”,最后红娘收拾残局,随小姐转闺房,“果然夏景不寻常”。简单的三弦与琵琶,娓娓动听的唱腔,恰到好处的娴静与雅致,伴随晚风,将心头的闷热与烦躁吹走。虽不是在炎夏日子的花园里弹琴消遣,过得同样是慢条斯理,宁静致远的夏日生活。
旧时光里的童话故事
《浮生六记》中记有一段“观蚊成鹤”的淡雅情趣,被很多人赞赏。“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睡觉时蚊帐中跑进蚊子本是件烦人事,沈复却把蚊子比作白鹤,然后在蚊帐中点烟,像观青云野鹤,怡然自乐。生活贫寒,沈复也能恬然自安,过得别有一番韵味;而在这湿热的暑气中,老苏州也是过得妙趣横生。一把蒲扇,一张草席,一顶蚊帐是“老三样”。从前老苏州的夏,睡觉喜欢数星星。吃了饭就拎着凉席和蒲扇到天井里找一个凉快的地方躺着。以地为床,以天作被,望着明朗的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看哪一颗最亮,或是找找看北斗星,脑补着天上的星座故事。随着城市的建设变迁,现在不会有老苏州躺在地上睡觉数星星了,但是饭后睡前乘风凉是一道无法舍弃的习惯。入夜,小区的长廊上,手里轻轻摇摆着蒲扇,扇边缝着的还是那圈熟悉的碎花条,老人们或是拉家常或是下象棋,吹着清凉的自然风,以最传统、惬意的方式回忆着夏天。
每一座城都有它的生活方式,任何外因都未改变老苏州不疾不徐的小日子,而夏天的生活光景最能展现苏州人精致又克制,不拿腔拿调的风雅气度。尽管夏日高温恼人,仍然笃笃定定,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说不出的悠然和惬意,这便是老苏州自儿时就被言传身教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