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生活记录自己成长

2018-08-16 09:12成勇吾
中国新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群里习惯读书

| 文 · 成勇吾

有人说,成功就是把平凡的小事重复去做。

通过打卡,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思习惯,记录习惯。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旦形成,终生受益。

最近,你的朋友圈是否也被某些友人的“100天读完4本英语书,今天是第xx天,已在xx 阅读训练……”刷过屏?

随着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各种适应人们学习生活的APP以及微信相关小程序相继开发,“打卡”这一形式开始在各类APP上流行起来,“打卡”朋友圈成为了一种新潮流。从早起、学英语到运动、减肥,“打卡”无处不在。此外,一些微信群、公众号也相继发起了“21天阅读打卡”“100天读完4本英语书”等活动,帮助人们在生活节奏极快的时代里进行自我提升。

网友每天在群里“打卡升级”

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眼下,“互联网+”为挤不出时间读书的人开出一剂药方——以网上签到打卡的共读模式来对抗阅读惰性。

小纪是在网上看完小说《白鹿原》的。今年年初,他加入了一个微信读书群,群里的成员,根据不同爱好,分为不同小组,共同读书。小纪加入的是“经典阅读组”。所谓经典阅读,主要是读一些名著。这个小组200多人,全国各地都有,大家素不相识,每天都在这个群里“打卡阅读”。

“一个阅读周期是100天,每天晚上抽出一小时,读完规定章节,大家在群里签到、打卡,交流彼此读书心得,很火爆。”这种模式,被称为“打卡阅读”。事实上,时下各种共读APP(手机软件)和微信公众号遍地开花,每天都有阅读材料发到群里,材料并不长,大概花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就能完成任务,群里的成员定期交流读书心得,或者提交读书笔记。

“即使困得睁不开眼,也要挣扎着看完规定章节,然后到群里签到打卡。”网友添意说,她在共读群里每日签到已经坚持了小半年。每周或每月一本书,每天早晚各读半小时,有人领读,有书友在共读群里交流。这种新的读书模式,成为网络时代人们扭转阅读碎片化趋势的新途径。

风靡的不只有学习类的APP,运动类的APP也开始在坊间走俏。80后陈小姐想通过跑步来减肥,却一直没能坚持下来。在网友的推荐下,她试着下载了一款带有统计数据的运动APP——Keep。这一试,就停不下来。对她而言,每日打卡反倒成为一种“突破”:为了完成这项目标,自觉地打上卡。“总盯着时间看,生怕没法完成当天的运动量。”紧绷的神经,只有等到运动完后才得以释放。

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

在某单词APP里,有人在打卡满365天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故事。网名为persist的网友在帖子里这样介绍,大二时,因同学介绍才开始打卡学习,可自己“做事毛毛躁躁,始终坚持不下来”,直到大三决定开始考研了,才咬紧牙,下定决心每天学习。打卡和敷面膜成为她每天必做的事,经常一边敷面膜一边看阅读材料。有时候忙起来了,吃饭的时候就把背单词、阅读当成了“调味剂”,挤出时间去完成打卡任务。

在她看来,阅读别人的打卡故事对自己也是种激励,碰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挑两篇故事读,“让自己重新充满正能量”。刚刚实现目标的她,在打卡小组组长的邀请下,分享了自己的打卡经历。不少网友在下方留言:“加油”“向你学习”。

另外,有些打卡程序附带对比功能,不仅能给使用者设定目标,更能给予数字结果的回馈信息。如“今天背诵了40个单词,在你的朋友中排名第5位”的信息,通过竞争来进一步激发使用者的动力。90后网友车榛子看到自己朋友圈里满满的打卡记录,就觉得心里很踏实,她说,“打卡只是个形式,主要是通过外部压力,逼着我完成任务”。

同样的感觉也发生在90后小伙冯晓峰身上,只是他打卡的项目是跑步。“初衷是强身健体,毕竟我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坐在办公室里,缺少锻炼。”他承认,若不是打卡,或许跑步这事很难坚持1年以上。除了受到来自社交网络的赞赏,与朋友的“打赌”也是他鼓励坚持的特有方式。

例如每周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完不成就得请朋友吃饭。虽然做法有些老套,效果却很不错。目前,他还因“365天坚持7点前开跑”获得打卡软件赠送的虚拟勋章和实体奖牌,这些荣誉晒出后,“大家都很羡慕,增加了我的自信心。”

而对于网友百合夜灯来说,她看中的不是打卡带来英语能力的提升,而是在这以外的收益,例如它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信念感和仪式感。

她说:“毕业以后刚参加工作的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陷入了一种‘丧失人生坐标’的焦虑。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向何方。这时候,我就需要做一些事情来自我提醒:要消解自身的不安,要相信当下的意义——就是我理解的生活的信念感。况且‘坚持’的行为本身就会给我一种成就感。而打卡强化了这种感受,每天看着坚持的天数、学习的时长在增加,好像有一个人在提醒我,我正处于一个上升的通道中,今天变得比昨天更好了一些。让我能够宽慰自己的焦虑,平和地度过每日生活。另外对于大多数人,生活是琐碎而平凡的,我们如何确认自己度过的一天,如何证明今天与昨天不同,如何确认自己是真实的存在呢?所以我们需要仪式,如同在黑暗洋流中建立灯塔,当我们回顾时能够看到自己的航迹。‘打卡’就像是平凡生活的一种仪式,每天下班回家,无论这一日过得轻松或是疲惫,学完英语打好卡才算度过了真实完整的一天。当我翻看此前的学习记录,依稀还能回想起当时情境。每日打卡是一种简易的记录和提醒的方式,是一种确认自我存在的途径。”

不能只停留在“打卡”

制定计划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坚持下来却很难。让许多立场不坚定的网友盲目从流,非但没能达成监督的效果,反倒为自己的生活摊上了“甜蜜”的负担。

随着“打卡”的进行,到了后期有些人疲于应付,不免使得“打卡”变得形式化。“打卡”虽能记录学习的时间和数量,却无法把握学习的质量。如果读书只重视页数和读书时间, 却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如果健身只是播放动作视频,而自己却不运动;如果背单词只是不假思索地点“认识”,那么这样的学习是无效且没有意义的。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视化的数据只是一个参考值,它并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打卡”可以衡量我们接触过多少东西,却无法考量有多少内容被我们真正内化吸收。虽然从表面上看,“打卡”的持续天数和得到的虚拟奖牌都名列前茅,但自己的真正实力却在“自欺欺人”里逐渐消耗殆尽。

“打卡”,从最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帮助用户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行自我提升的一种方法。要成为更好的自己,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对自己负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踏实认真地作出一点一滴的努力,而非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以“形式化”的打卡投机取巧。“打卡”说到底只是帮助我们坚持下去的辅助工具而已,对于大众而言,相比于“打卡”的量,应该更重视“打卡”的质。只有认真完成每天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不敷衍、不随意,才能借助“打卡”之力真正提高自己。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每个人都有约束自己的方式,有人习惯在桌子上贴张小纸条,提醒自己要完成哪些任务;有人需要别人打电话催促他去学习,打卡也是约束自己的一种方式。“要根据能力和意志力强弱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熊丙奇说,“关键还是要磨炼自己内心的力量,不要只看效率,不看结果,明确学习的目的很重要。”

有人说,成功就是把平凡的小事重复去做。通过打卡,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思习惯,记录习惯。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旦形成,终生受益。

猜你喜欢
群里习惯读书
通缉令
奶茶群里戏精多
上课好习惯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金主爸爸的炫酷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