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农民工群体40年来的变化是一面镜子,不可否认,它照出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40年中最生动而丰富的进步。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当人们从不同视角回顾40年来社会变迁时,很难忽视一个群体——农民工。
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带来巨大而丰富变化的诸多事物中,农民工群体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位至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密不可分的同时,也总是与权利、法治、公平、正义、文明这样的词汇息息相关。
几十年来,农民工一开始被称为“盲流”,后来被称为“民工”,之后是“农民工”,再后来,有声音认为这一称呼不够尊重,于是改称“进城务工人员”,一段时间后,“农民工”重现媒体。直到现在,这个称谓在人们心中逐渐仅作为表达身份的中性词出现,这个群体才接近其社会意义上的平等。尽管,这种平等无论在制度还是实践中,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我的个体记忆中,与农民工这个群体相关的词汇先是蛇皮袋、塑料桶、扁担;后来是建筑工地、流水线、工伤、欠薪;再后来,留守儿童、积分落户、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兼职工会副主席……
“一个民工进城了。他和这座城市唯一的联系,就是脚上那双回力牌白球鞋……”
上世纪90年代初,当中国青年报记者以这样的开头来描摹民工潮时,回力牌白球鞋这个细节,给10年后初入媒体就职的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这之后,接近2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采访过无家可归的农民工、被欠薪的农民工、流水线上的新生代农民工、飘在北京心怀梦想的农民工子女。这几年,采访较多的还要数农民工代表、农民工兼职工会副主席和农民工劳动模范等。
如果,农民工群体40年来的变化是一面镜子,不可否认,它照出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40年中最生动而丰富的进步。
最近,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农民工40年》,感谢作者授权本刊以缩编的形式奉献给读者。作者以大量的历史资料、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缜密的思考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翔实的农民工40年发展图景。如今看来,有些历史依然触目惊心,但每一次引爆社会关注的事件后,政府作为紧跟其后;有些国家政策“破冰”意义浓厚,但它们所激发出的社会连锁力量不可小觑。
中国农民工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一个群体以最顽强的努力为中国社会转型注入“推进剂”,也必然以最终融入城市文明为象征,完成自己的“马拉河之渡”。
农民工,既是主动挺立改革大潮的“弄潮儿”,更是始终参与改革的“赶海人”。他们,是改革大潮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
如今,进一步深化改革正在进行中,大潮从不止息,2.87亿农民工群体阶层迁徙的力量依然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