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华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接受或者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民”主要包括学生(家长)、教师、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他们对职业教育的满意度体现在他们的选择态度中。
一、各类主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呈现不平衡状态
(一)职业教育整体规模呈现下降趋势
从2011—2016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校均规模逐年下降(图1、图2、图3)。在高中阶段适龄人口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普通高中招生数量有所下降,中职招生明显下滑,高中阶段职普大体相当的总体要求有难以保持的趋势,办学规模达不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要求的在校生规模2250万的目标(2015年缺口594万)。高职高专的招生数量连年低于普通本科,本科招生数量增加明显快于高职高专(图4)。2015年高职高专在校生规模1048.61万,与当年规划目标差距341万多。
(二)职业教育成为大多数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的选择
职业学校学生大多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图5、图6,数据来源于2016年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对中东西部4400多名中高职学生的问卷调研和420名教师访谈的结果),而职业教育免学费和资助政策为贫困家庭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解除了后顾之忧,职业教育较高的就业率和较好的就业质量为这些家庭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选择理由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喜欢这个专业”“考不上高中”“希望上大学”成了大多数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主要原因。相较于2009年的调研结果——90%以上的学生选读职业教育是因为“考不上高中”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方面与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人民群众的选择越来越理性有关。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教育类型,行业企业的参与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有着比较旺盛的需求,以不同形式参与了校企合作。以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统计平台的数据为例,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1406个职教集团(图7),牵头和参与集团化办学的职业院校达到5827所。其中,全日制中职学校4591所,占全国全日制中职学校数9650所的47.58%;高职院校1236所,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1359所的90.95%。集团成员单位总量达到35945家,职业院校和企业是集团化办学的重要主体,其中企业占到成员单位总量的62.99%(图8)。从集团数量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逐年提高。同时,职教集团的数量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呈明显的正相关(图9),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集团化办学越活跃,行业企业参与度越高。
由此可见,在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不能简单地判断为谁冷谁热的问题,而是出现了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现象。这既与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有关,也与院校之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能力未能有效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有关;既与企业为了获得合格、稳定的人力资源有关,也与企业没有得到合理的经济利益回报有关。
二、多样、灵活、开放的体系是人们选择职业教育的基础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要求职业教育丰富学习机会的供给。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建立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各地结合自己的基础和实践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职教体系建设路径,但总体而言,职业教育供给还比较粗放、单一,无法满足面向人人的需求。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要求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以及职业教育内部之间的沟通、衔接顺畅。这样,人民群众的多样选择才有基础。
(一)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
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增强职业体验,着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二)深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形成双向流动机制
建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分转换、互认机制,形成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为学生创造更加自由、开放的个性化发展和成长空间,使学生拥有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和自主权。
(三)明确各层次职业教育定位,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性
各层次职业院校要明确定位,坚持以服务发展和促进就业为导向。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培養生产和服务一线岗位从事基础技术性操作工作、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岗位从事技术性操作、技术开发应用及管理工作,具有中、高等技能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应用型本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技术开发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要加强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衔接,发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的主渠道作用,保障学生就业有能力、深造有途径。
(四)大力推行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职业院校要适应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向社会成员开放,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学习需求,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公平而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是人民有获得感的保障
(一)基本的办学条件是确保公平和质量的前提
教育部在对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的评估中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基本条件的整体达标率依然较低,能够同时满足“在校生数不低于1200人”等6项指标的学校只占16.1%,“在校生数”“专任教师”“生师比”3个指标同时达标的学校也仅占41.8%。对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评估发现,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低于2000人设置标准、生师比超过18∶1的院校近800所。
(二)充足而优质的师资是确保公平和质量的关键
从全国情况来看(表1、图10),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长期存在数量缺口,而且队伍结构也不合理。2016年的调研显示,专任教师中专业教师比例偏低,“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30%的学校占比54%;企业兼职教师数量不足,34.2%的中等职业学校企业兼职教师数很少。
(三)“均优”经费投入策略是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从201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比例来看(图11),当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数约为41%,但国家相应财政性教育经费投放只占了高中阶段的37%;同样,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的40%,但国家相应财政性教育经费投放占了普通高等教育的18%,投入与事业规模不相适应。目前,全国各地都确定了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但根据教育部的评估,仍然存在标准不落地问题,部分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不足1万元,其中还有一些在4000元以下;各地经费投入差距很大;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投入过低,大部分除学生津贴以外几乎无财政拨款;部分国有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面临经费投入困难。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公共财政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战略目标将由“扶优”向“均优”转变,要在布局结构调整基础上推进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优质资源的扩大和普及,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公共财政要特别重视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及专业的建设,通过转移支付、援助项目等办法,扶弱激强,避免布局结构調整后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切实保障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四)以人民为中心,瞄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但重在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落实落小落细
自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尤其是近两年,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如2017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年末到2018年初连续发布4份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重要文件,等等。这些文件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教育做出了设计和规定,各地如果在这些制度框架内,针对自己的基础和需求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那么职业教育将会从学生考不上普通高中的无奈选择,逐步变成学生根据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的理性选择,甚至成为追求职业生涯发展的首要选择。
(作者单位: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