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拼多多的迅速崛起,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而这种话题性所延展的多个维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值得观,察与探讨。
第一,如果离开了腾讯的流量支持,拼多多怎么办?
拼多多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之快,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微信这样一个社交流量平台。特别是早期的拼多多,通过在微信上创造一个分享场景,用拼单的方式把相似的消费需求匹配起来,从而完成增长裂变。拼多多借助微信流量享受到了低成本获客的红利,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拼多多获客成本仅11元/人,而同期阿里和京东的获客成本都超过200元/人。
但依赖微信流量并非长久之计,如果这种流量由于各种原因受限或者成本更高,拼多多的业务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自身“造血”才是出路。据拼多多官方透露,目前来自App的订单量超过了总订单量的50%,如果这个数据属实,那么意味着拼多多正在努力摆脱对微信流量的依赖。关于这一点。黄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脱离微信平台也能创造新的场景”。
第二,低价是不是核心竞争力?
恐怕不是。不可否认,“低价”是拼多多的一把利剑,划破了阿里与京东苦心经营多年的护城河。问题在于,拼多多是否只有这一把剑。
在拼多多铺天盖地的广告里,“省得多”是关键词之一,广告效果很好,但也留下了“便宜货”的既定印象。低价很好,但不能只有低价,因为没有一个公司可以永远靠低价形成护城河。一个极端例子是,未来如果出现了比拼多多更低价的平台,那么用户就随时可能“临阵叛逃”。
曾代表低价的淘宝,早已走上了进化道路,一家设计师店铺的商品,很可能卖得比大牌专卖店还贵。而靠着“猎奇”“草根”异军突起的短视频平台快手,如今也要强调自己在“记录美好生活”。
低价也好,猎奇也罢,再有效也属于低层次的需求,想要成为一家有价值的企业,最后总是要走心的。如果不想永远草根下去,拼多多必须打造另一把利剑,这把剑也许就是对现有商品体系和供应链改造升级。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品控、供应链能力、配送服务等方面的整体提升,需要一套更成熟的平台治理体系以及相对较长的时间窗口。
第三,拼多多能顺应消费趋势吗?
从长远来看,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但升级的核心并不是商品价格层面的升级,而是品质和消费获得感层面的升级。同理,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也不一定代表消费降级。
黄峥在给股东的公开信中说:“用户可以用最划算的价钱在拼多多买到想要的东西,同时也会在里面收获很多快乐”。
可以看出,拼多多也想从目前的单純低价导向,转向真正的性价比导向。网易严选、米家有品等电商平台都在试图为用户提供“有品质的性价比”,尽力平衡品质与价格之间的微妙关系。但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中,要想同时满足“低价”和“优质”并不容易。这需要平台具备足够的选品能力、供应链能力和物流能力。
3年时间,打造一个上市公司,拼多多在商业上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在争议中前行的拼多多依然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不曾改变。无论如何,我们都不愿意看到,并且也将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打着低价名义向消费者提供低质、劣质商品的企业。我们希望拼多多未来朝着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公司发展,实现自身产品、服务乃至商业模式的全面升级,而不是只顾短期的估值和利益变现。
站在命运转折的十字路口,拼多多必须要做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