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本农
科学课上常会发现一些缺实证意识的表现:比如一些学生受从众心理影响,质疑自己的数据;有的盲目草率下结论,轻易建立科学概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要多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一、多追问,寻找判断的证据
科学课上教师常告诉学生要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做出分析、判断,不要迷信权威,也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结论,更不要人云亦云。常念不如一练,最好的方法是在科学探究的实证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不轻易下结论,应该多问:“你做出判断的证据呢?”“你的根据是什么?”少问“为什么?”引导学生寻找得出结论的依据或证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分析和思考,对实验现象和实验事实做出自己的判断。
例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把一个马铃薯放入装有水的1号烧杯中,马铃薯下沉。然后取出马铃薯把水吸干放入2号烧杯中,马铃薯慢慢地上浮。
师:同样的马铃薯,在不同的烧杯中一种沉,一种是浮,这是什么原因?
生:2号烧杯里的是盐水。
师:能确定2号杯是盐水吗?有什么根据?
(学生不自信了,不敢肯定回答。)
师:现在不能确定2号杯里的是盐水,我们该怎么办?
生1:再做实验。
生2:我们可以取些水来烧, 水蒸发后会留下白色粉末。
师:我们按这个方法试一试。
(取部分水烧后,蒸发皿中出现了白色粉末。)
生:肯定是盐水。
师:证据充分吗?白糖,味精的粉末也是白色的。
(接着老师又取出准备好的白糖、味精分发给各实验小组,学生开始继续探究。)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糖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生2:味精水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师:那么这2号烧杯的水到底是什么水呢?
生1:可能是盐水。
生2:可能是糖水。
生3:也可能是味精水。
生4:也可能是三种水混合后的水。
生5:现在还无法判断,还要想办法继续探究。
……
对2号烧杯里是不是盐水的实证过程中,老师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推理,再实证。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的事实来推翻之前自己做出的猜测。从而把科学探究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的实证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多引导,掌握观察的方法
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对观察的事物做对客观的描述,科学的描述离不开规范、细致的观察。小学生虽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还需教师多加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懂得运用感官或选择一些恰当的工具、仪器。通过对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进行观察描述,从而获得真实有效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例如《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老师询问学生课前收集岩石情况后,要求学生向同学展示并介绍自己的岩石。
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岩石?
生:可以用眼睛。
师:看什么?怎么看?
生:看花纹、大小、粗糙、光滑等。
师:用眼睛看是直接观察的方法之一,还有什么其他观察方式吗?
生:可以用手摸。
师:用手摸,摸什么?
生:摸岩石的光滑、粗糙。
师:用手还可以干什么?
生:用手掂岩石的轻重。
师:手摸也是我们运用感官观察的方式之一,还有什么感官也可以用来观察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眼看,手摸,鼻闻、耳听、舌尝(这种方法建议不使用)等观察方式;还有的学生说用锤子敲,看岩石里面的结构;用水浸,看会不会冒气泡,了解岩石颗粒的致密性;还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用尺子量等方式。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掌握了观察岩石的多种方法,并用这些观察方法观察并记录手中的岩石,汇报时学生说的每一个信息和数据都是自己观察后的真实描述。
三、多示范,表述完整的事实
在一些课堂中我们看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表述没有目的性,显得杂乱无章,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没有和自己的观察事实或实验数据相联系起来,显得表述不清,科学概念不完整。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要求学生在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做到客观、准确、完整,把自己的证据和观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说完整的一句话。
例如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一课,老师先让学生认识拃,比一拃长,在对照桌子做出猜测,然后用自己的一拃长测量桌子的高度,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测和实际测量结果。
师:测量好了吗?谁来说说自己多桌子高度的猜测和测量情况。
生:我猜测5拃,测量6拃。
师:可以像老师这样说:“我猜测桌子的高度是拃,实际测量是拃(或實际测量是 拃多)。”谁来试一试?
生1:我猜测桌子的高度是 4 拃,实际测量是 6 拃多。
生2:我猜测桌子的高度是 8 拃,实际测量是 6 拃多。
生3:我猜测桌子的高度是 4 拃,实际测量是 5 拃。
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对科学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示范和指导。当学生在交流猜测和测量结果时回答太简单,表述不完整时,老师给予示范,告诉学生可以照着老师这样说一句完整的话。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会养成说实话,说完整话的科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证意识。
四、多关注,重视收集的数据
科学实验得到的数据是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得出科学概念的重要依据。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会收集到一些数据。教师必须要求学生重视自己手中获得的每一个数据,分析数据与相关的现象中间的关联,寻找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且这证据是有根据的、可靠的。
例如《磁铁的两极》一课,各实验小组用挂回形针的方法探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实验后,教师把學生的数据收集汇总如下表:
磁铁各部分能吸回形针记录表
[ A点 B点 C点 D点 E点 第1组 5 4 0 5 7 第2组 7 5 0 5 6 第3组 9 7 0 6 8 第4组 6 4 0 5 7 第5组 7 5 0 4 6 第6组 7 5 0 4 6 第7组 6 4 0 5 7 第8组 8 7 0 6 7 第9组 6 4 0 5 8 第10组 9 5 0 5 8 平均 7 5 0 5 7 ]
师:从各组实验数据收集、整理的情况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磁铁两端能吸的回形针数量最多,中间吸不住回形针。
师:磁铁两端吸的回形针多说明什么?
生: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没有磁性。
师:磁铁的中间真的没有磁性吗?
生:可能有一点。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磁铁的中间吸不住回形针,是不是回形针比较重。
师:有这可能,我们拿比回形针更小的小别针试一试。
(学生用小别针实验)
师:有什么发现?
生:磁铁中间能够吸小别针。
师:磁铁C点的数据“0”是指不能吸住回形针,但并不表示不能吸其他更小的物体。
可以看出教师关注实验中的每个数据,关注学生对每一个数据表象后面所蕴含意义的理解。当学生对数据“0”的理解是“磁铁的中间没有磁性”时,教师简单的一句话“磁铁的中间真的没有磁性吗?”重新激起学生思考、探索,学生从求知中再次获得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机会。
五、多例证,培养“证伪”的意识
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中大家比较多用证实。证实就是在探究过程中想办法搜集大量的正面的事实、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其实,科学的实证逻辑包括证实和证伪,证伪作为实证活动的一部分有着同等的意义和价值。有时候证伪比证实来得简单、容易,用证伪则只需要举出一个相反的例子,当我们找不到一个相反的例子时,那就证明我们做出的判断或结论是正确的、真实的。
比如《摆的研究》一课,摆的速度与摆锤的轻重有什么关系。学生的前概念是重的摆速度会快一些,因为纸团扔不远,稍重的石块可以扔的更远。学生的想法是否正确呢?必须经得起科学的检验。
师:你的猜测是什么?
生:摆锤重,摆速快;摆锤轻,摆速慢。
师:根据是什么?
生:我有扔过小石块和纸团,发现小石块扔得更远。
师:现在你会怎么来证明?
生:做对比实验,分别测出15秒的时间内不同摆重摆的速度。
师:不同的条件是什么?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生:不同的是摆锤重量。相同的是摆绳的长度(包括摆锤),摆动的幅度,测试的时间。
(老师提供实验材料,学生开展实验。)
师:实验结果怎样?
生1:重摆锤,15秒摆了20次;轻摆锤,15秒摆了20次。
生2:都是20次,说明摆速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摆速与摆锤的轻重有关系,认为摆锤重的摆速快。不难发现,得出这个结论是不严密的。如果我们用一个实验来证明摆速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这就是一个“证伪”的过程。实验教学中,一个学期来几次“证伪”的实验训练,学生的“证伪”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总之,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但在实际教学中各种不尊重事实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让学生意识到在科学探究时不要唯师唯上而是要唯真。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