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狄亚克哲学三篇

2018-08-15 01:19石左虎
世界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卢梭洛克哲学家

石左虎

《孔狄亚克哲学三篇》,艾蒂安·德·孔狄亚克著,石左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

英国哲学家洛克于17世纪末出版了《论人类知性》。艾蒂安·德·孔狄亚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 c,1715—1780)经过深思熟虑后,想从事跟洛克相同的职业去检验自己的能力。1746年,31岁的他出版了《人类认知起源论》,用他的首部著作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之门。

孔狄亚克是与伏尔泰、狄得罗、爱尔维修齐名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今天翻译这位200多年前的法国人的著作,是因为像他一类的思想者的体系至今依然影响着人们,而尊重人类的智力劳动成果并从中获得教益终究是无止境的。

孔狄亚克集经济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逻辑学家于一身的65年生命,给人类知识宝库留下了大量珍藏。抹去其表面尘埃,今天它仍然熠熠闪光。孔狄亚克哲学三篇《思维方法 推理方法 逻辑》由三部分构成,其中第一部分是以《人类认知起源论》为基础,对其中多个段落作了清晰完善的解释。

原著者向人们阐述了一个事实,即人们能够意识到的一切是通过感觉而得知的。他教我们在观察自身的同时又该如何引导同步的思考,并且学习将诸多概念按照它们生成时所遵循的秩序而联系起来;同时,又学会准确地表达诸多概念。他一再强调,人类的认知因人类自身的需要而得以发展和扩大,我们的感官没有欺骗我们,是没有根据的判断让人犯错……

除了强调感觉以外,孔狄亚克十分看重方法。他认为方法是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哲学将给人以更多的智慧。原著中,他教人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以便从已知领域走到与无知领域交界的地方;然后接着做的是深入未知领域,改变它,更多地将它扩大为已知领域。为了清晰地说明好这个问题,译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或者动词是“分析”。在孔狄亚克的眼里,分析是唯一的方法,它是人们进行探索最需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孔狄亚克的哲学体系在他的那个年代里成为学习课程,可见社会上对其学术的认可。译著试图展示这个学术体系,让中国读者在不读原文的情况下见识原著者是如何专心引导他的学生从最简单的细节进入到复合概念,从部分进入到整体,从已知看到未知的这个过程。

孔狄亚克1715年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1740年才26岁的他与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当时卢梭被孔狄亚克的家族聘为家庭教师。这两个终身的朋友在他们的晚年都受到邀请为波兰提供了各自的智慧——卢梭贡献了他的著作《论波兰的政治》(Du Gouvernement de Pologne),孔狄亚克则贡献了他的《逻辑》(Logique)一书。

作为一个哲学家,孔狄亚克的感觉论是属于唯物主义认识论范畴。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信徒。“曾经直接受教于洛克和在法国解释洛克的孔狄亚克立刻用洛克的感觉论去反对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如此高地评价了孔狄亚克的哲学。

让中国读者像读中国哲学那样流畅地去阅读西方哲学书的汉译版,这是我一以贯之的想法。诚然,许多原版的西方哲学书连今天很多西方人读来都很艰涩,但在翻译实践中力求将这种艰涩程度降低,但又不把原意曲解了,或者遗漏了,或者不合适地省略了。把长句化为短句,将复合句改为简单句,用接近口语的表达等等,这些是我在翻译本书中努力要求自己的。如法文中,代词出现的频度很大、很多,为了让读者能够拿起书读下去,我尽力假设自己处于读者的位置,假设自己是受读者委托而去探路,假设译文是竖有标识的道路,将很多代词翻译成所指代的名词,小心翼翼地提醒着自己别搞错了,决不敷衍了事。在我看来,敷衍一次犹如大堤出现一条裂缝。硬核既然摆在面前,定要将它敲开,仁绝对不可弄碎。但,这一切,有待读者,特别是孔狄亚克的研究者给予批评指正,只是不要像一些书的新译本序中说“纠正了以前翻译的错误”,却不指出错在哪里,也没有给出改正的方法。在这方面,孔狄亚克做得很好,正如曾为他的著作写概述的泰雷(A.F.Th é ry)指出的:“他给出的对人身心有益的例子比任何一位哲学家都要多,他让人们毫不犹豫地遵循他给出的一度被视为最好的方法。”

猜你喜欢
卢梭洛克哲学家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哲学家的幽默与智慧
《与哲学家的一天》(组诗)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